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面对蜀汉灭亡之际,孟获为何不去救援?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用兵如神的诸葛亮屡次击败南疆叛军,且对蛮王孟获七擒七纵,致使孟获心服口服,从此归顺蜀汉。

其实,“七擒孟获”的事迹并不是小说作者罗贯中的艺术创作,它最早是出现在《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里的。不仅如此,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也曾有过简要的记载。

然而,我国现代史学家认为,在《三国演义》中有关于“七擒孟获”的故事,完全都是小说家道听途说,用文字塑造出来的,因此并不能作为客观的依据。1983年,全国首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上,来自四川的一位历史系教授也曾指出,将一位西南首领当小孩子一样随便捉了又放、放了又捉,诸葛亮哪有那样大的能耐?

虽说,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但是,他俘获蛮王而不杀却应该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情。

作为三国时期南中一带的首领,孟获虽然勇猛无比,但却不善用兵。在与诸葛亮的多次交锋被禽后,最终被诸葛亮仁义所打动,并发誓自此归顺并效忠蜀汉,不再犯上作乱。随后,孟获便率领军队退至滇池。

公元263年夏,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征发四方之兵十八万,发动了灭蜀之战。就在蜀汉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曾被诸葛亮收编的孟获却无故消失了。那么,孟获到底去了哪儿?他又为什么不对蜀汉展开救援?难道是诸葛亮看错人,孟获本就是个言而无信之人?

事实上,史学界一直对于孟获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甚至有学者质疑此人的存在。但是,在经过种种的逻辑分析后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是先有孟获这个人,才有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故事的。不仅如此,有历史学家在整理贵州彝文典籍时,也曾发现了孟氏的谱系记载,且非常肯定孟获就是彝族人。而当时孟获在南中也是深受彝族人和汉族人的信服,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威望。

说到这里,问题来了!既然已经确定孟获是存在的,那么,在蜀汉生死存亡之际,这个甘心臣服蜀汉的南中首领为什么没有出手相救?其实,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可能性。

孟获年迈或已不在人世‍

首先,诸葛亮降服孟获的时候是公元225年,而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已经是公元263年,其间相隔整整38年的时间。在历史上,有关于孟获的生卒年一直都没有过明确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诸葛亮南征之时,孟获作为一个颇受当地人敬仰的首领,想必年纪不会很轻。灭蜀之战发生时,即便孟获还在世,怕也是年事已高、有心无力了。

因此,孟获没有出手救援,很可能是早已年迈、有心无力。要么,就是孟获早已不在人世了。

常年兵赋,南中人对蜀汉政权早已不满‍

另外,与其说当年孟获甘心臣服于蜀汉政权,不如说孟获只是甘心臣服于诸葛亮的仁义之心。由于当时的蜀汉人力、物力相对薄弱,臣服后的孟获及其军民,不但要给蜀汉政权定时上交“保护费”,必要时还得为蜀汉上阵打仗。

对于诸葛亮这种以笼络各族首领的民族政策,并通过他们最大限度为蜀汉效力的政权来说,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南中人都认可的。毕竟,“南蛮”的势力不止孟获一支,曾带头造反的刘胄就是其中的一个。虽说孟获不是发动造反的人,但是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南中人对于蜀汉政权还是存在着极大不满的。

况且,在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的时候,诸葛亮早已离世。此时,孟获所崇敬的对象都已经消失了,南中人自然也不用害怕来自蜀汉的军事威胁了。面对蜀汉连年不断的北伐行动,一直负担蜀汉兵赋的南中人早已被抽空榨干、怨声载道,又何谈救援之事。

距离太远,救援时间来不及

司马昭对蜀汉大举进攻是在公元263年的8月至11月间,期间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就将蜀汉政权一举消灭了。而当年诸葛亮南征时从成都出发,一路经岷江、到宜宾、在沿金沙江取道卑水河谷,直至擒获孟获,就已经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换句话说,当诸葛亮到达孟获老巢的时候,已用时四个月之久,就算孟获在曹魏灭蜀之际第一时间发兵救援,那么以最快的速度来算也需要三个月时间。因此,这样的距离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此时要对蜀汉发起救援,怎么说都是来不及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