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艺术名家——于桂林
于桂林,江苏沭阳人,书法先后师从上海洪丕漠、安阳刘顺先生,山水画拜著名山水画家华拓先生为师。学书之时又得到张海、潘主兰、杨鲁安、沙曼翁和戚庆隆诸大家悉心指导。现为江苏省甲骨文学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书画家于桂林是沭阳县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沭阳是一块热土,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沭阳是一块厚土,《沭阳县志》记载:“沭阳人,喜丹青,弘歌之声不绝于耳”。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祖籍是沭阳。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书法院院长李啸出生在沭阳。于桂林从小在浓厚的书画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三十多年前始学书画,后因家境所迫,一直在外打工。业余时间,从未放弃书画学习。
在那个年代,于桂林参加无锡书法艺专函授学习,有幸拜沪上名家洪丕谟先生为师。一次面授之时幸得淮阴著名书家戚庆隆先生指点,戚老说:“砌房造屋须夯实地基,有根之苗方能果实丰厚,书法之始,甲骨钟鼎,后有汉隶唐楷,必须从源头学起。”经洪师推荐去河南拜访张海老师,张海老师引荐去安阳找甲骨文书法家刘顺先生,殷墟行一周,幸被刘顺先生列为门墙。初学期间也得到国内著名甲骨文书法家潘主兰、杨鲁安和沙曼翁诸先生悉心指导。艺术,需要鼓励、鼓舞、鼓劲、鼓动,全国一批书画名家大家对桂林的帮助和指点成为他执着行进在书画艺术之路的重要推动力。桂林在向书画家的请教中,一直以小楷书信,加深交往、交流、交友,得到真心的关注、关爱、关照。书法大家尉天池先生挥毫题赠孟浩然的《春晓》,陈立夫先生也为桂林题写了“天爵常修”四个大字、一九九一年张海先生两次为其题写斋名,“抱朴斋”、“汲古斋”,还先后赠送“鸢飞戾天、鱼跃于溪”等书法十余幅。桂林还喜获美国王方宇、法国陈邦仕、新加坡陈汉明、马来西亚刘敬双、香港刘才昌、澳门何斌及周志高、傅嘉仪、王澄、戚庆隆等中外名家题字近两百幅。他初学国画是在其仁伯赵国辅先生引导下,通过写信求教于“新金陵画派”主将宋文治先生,宋老回信循循善诱赐教画理画论,国画大家宋玉麟先生亦两次回信解疑释疑。于桂林坚守善心做人,用心做事,悉心书画。真心收获关注,朴实赢得信任,虔诚取得帮助。
于桂林着力追求形质情性,炉火纯青,熟中生巧,巧中升华,渐入佳境。他对古人名作反复研习,从字体结构特色,笔法、墨法、水法、章法的过门关节用心思考,细心揣摩,灵活运用,达到心手双畅,渐入妙境。大美学家,诗人宗白华先生在《中国书法艺术性质》一文中写到:“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桂林深谙中国书道精髓,恪守中国书法本质精神,把生命创造贯穿整个书画创作实践的全过程。宋代大书法家苏轼强调:“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书也”。于桂林致虚守静,创作时墨无旁溢,纵横无疑,提按从心,着力追求其作品有隽永之神,有畅达之气,有劲健之骨,有灵动之筋,有圆润之肉,有流畅之血,形成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显现出健全的形体,表现出蓬勃的生机活力,体现出高洁的灵魂。
于桂林着力追求博学精取,融会贯通,渐入化境。他刻苦学习书画技艺,真篆隶草行兼擅,楷书尤佳。他用心追求篆书的质朴高远,古趣横生;悉心掌握隶书的圆转流畅,洒脱奔放;耐心揣摩行书的精美奇逸,流畅自然,潜心把握楷书的严谨法度,清劲俊美。日积月累,汲取精华,美美与共,熟中生巧,巧中生华,彰显出他清新、秀润、典雅、大气的书画艺术风格。
于桂林的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
字形正倚交错,大大小小,开开合合,线条粗细变化明显,跌宕有致。他取势险峻,他结字造型或倚或正,或重或轻,有“来如雷霆收震怒”之美。他行笔迅捷,用笔有力,发力沉重。
拜观他的书法作品,感到其浓浓的书卷气扑面而来。细细品读其点画,有用笔多外拓取势,圆转多姿。其行笔轻重提按到位,时而绞转。因此线条显得非常沉着,虽看似一画而过,实则杀纸甚深,笔力内含,所谓筋胜之书是也。
————文章作者高以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