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eMethod教练课程感受(武汉孙大圣)

PoseMethod教练培训第一天总结

7月14日重庆

从去年9月开始跑步就在研究姿势跑法,书和视频看了好几遍,也自我练习了很长时间,对于pose、fall、pull有一些认识,前段时间在佳明教练培训课堂上听徐国峰老师讲解了半天的课程,有了纲领性的提高,但时间有限,很多细节还是不够深入,今天总结一下以前不够清楚的一些认识:

1、Pose

跑步可以说是从一个pose移动到下一个pose的过程,其中通过fall和pull连接成完整动作,但是完成pose的标准程度决定了跑者的能力,也就是说越标准的pose,你的跑步技术越好。今天第一次的录像分析看出不论怎样的跑者都必须经过pose,区别在于和标准pose的接近程度。

标准pose有如下特性:

a、身体尽量直立,为fall做好准备;

b、支撑腿在身体下方而不是前方,必然是前掌落地并且成微屈状态,以避免对关节的伤害;

c、摆动腿拉到臀部下方,拉起的速度和高度将决定你如何进入下一状态fall。很多人的问题在于pose状态摆动腿没有及时到达臀部下方,由于惯性身体已经前倾,导致fall的角度不够,原因是拉起迟缓,大腿后侧肌力不足,敏捷性不够,这个需要专门练习。

2、Fall

关于fall以前也是我最疑惑的地方,今天谈到重心移动被博士狠狠批评了一番,也让我明白了不是重心移动,而是顺应体重而落下,而非我以前理解的移动身体重心,这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是靠意识主动移动重心,一个是任何事都不做,顺应自然的地心引力而落下,动作看起来好像差不多,但完全是南辕北辙。重力是移动的主要动力,没有深刻理解这一点就可以说没有理解姿势跑法的核心,前倾让身体处于失衡状态,摆动腿迅速通过支撑腿,这期间的角度决定了你的速度,角度越大速度越快,我以前理解的落下是脚如何落地,是完全错误的,脚落地是自然发生的动作,我们要做的就是什么都不做,让脚自然落地,真正的落下是从支撑的平衡状态到前倾的失衡状态,体会重力的作用。

3、Pull

当摆动腿通过支撑腿意味着从fall进入pull状态,我们需要关注支撑腿的拉起,由于惯性,看起来支撑腿在身体后方,但实际上需要迅速拉起到臀部下方,来到下一个pose状态,拉起是这个技术中唯一需要主动发力的环节,需要刻意练习,提高加强力量和弹性才能提高,在拉起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是推蹬,也就是蹬地,试图通过摩擦力提高速度,但蹬地的结果是拉起迟缓、垂直振幅加大耗费体力,对速度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所以在拉起过程中我们要做的是快速拉到臀部下方,进入pose状态,不要有多余的动作。

今天在课程结束时博士谈到作为教练,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不可实现的模糊言辞,要给出明确的可执行的指令,这个让我印象深刻,好教练是提炼精华、通俗易懂、指令明确,博士和国峰老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期待明天的课程能有更大的收获。

PoseMethod教练培训第二天总结

7月15日重庆

上午博士讲到从宏观世界推导出跑步中的知觉,这一点我谈谈我的个人理解,去年我开始自学姿势跑法误以为就是前掌落地,一直刻意前掌落地,跟腱还出了问题,直到有一天我录了视频,吃惊的发现我其实是脚跟先着地的。我们以为的东西并非事物的真相,看到的现象也未必,蹬地和拉起在影像上看极其相似,但身体感觉完全不同。由感觉回到身体的控制,这个感觉和身体动作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是知觉。在跑步的过程中关键跑姿是一瞬间的过程,在那一刻我们得到支撑平衡状态,但这个状态是否达到标准,其实需要知觉;fall过程中前倾利用重力得到速度,这个前倾也需要知觉。换句话说,在跑步的过程中我们时刻需要感觉身体,在通过知觉回到对身体的控制。在全马后程,体能下降、力量不足,其实首先是知觉的丧失,疲劳已经让你感受不到身体动作是否标准,没有知觉对身体的控制,技术动作已经变形。今年汉马我在35公里处担任摄影师,吃惊的发现跑在第一集团的很多选手落地声非常大,我想就是这个原因。

Pose、Fall、Pull这三个过程从另一种角度看,也可以看成是支撑-失重-另一个支撑,这个原理博士通过对一位美女的举重训练让我们看的很清楚。换句话说,如果要改变稳定状态,必须要先失重,我们才能进入下一个稳定状态,这个原理适用所有运动。具体到跑步,Pose是稳定状态,Fall开始失重,然后转移体重,Pull已经处于腾空状态,着地,拉起到臀部下方进入下一个支撑pose。

对于教学实践,我也谈一些想法,我担任培训教师20年,在北大青鸟学校担任教学总监教IT,在省摄影家协会教摄影,现在开始尝试教跑步。不管教什么,有一点是相同的:教学其实是老师和学生的互相交流的过程,而不是老师单向输出。大多数不合格的老师都是没有理解这一点。首先快速学习是老师的基本要求,老师必须能深刻理解教学的内容,这个标准就是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相同的原理。每位老师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有一点就是相同的,就是善于交互,交互不仅是语言上的,也是眼神,也是身体姿态。提问和回答是一种,观察学生眼神和身体姿态就会反馈给你他们是否已经理解,你是否需要继续,或者需要讨论,或者需要演示,甚至休息。好的老师时刻在和学生交流,始终保持着这种交流。观察博士上课就会得出结论,他有时候会开玩笑,有时要同学上来演示,有时说你们要睡着了。整整两天,你发现只要他站在上面,你不可能睡觉、开小差,你会不自觉的跟着他的思路在走。

这两天收获很大,感谢博士,感谢翻译,翻译真的很棒,感谢master coach团队,也感谢跑步学院提供这次学习机会,很高兴认识这么多共同爱好跑步,也愿意帮助别人提高的未来教练们,谢谢大家!

复训姿势跑法徐国峰课程第一天总结

7月28日深圳

听完博士的课程,对姿势跑法的原理、哲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买了游骑跑的新书,在书里博士把训练都归结为知觉训练。知觉在运动中至关重要,国峰老师说能体会动作的差异就是知觉的表现,深以为然。

上次总结是按照pose、fall、pull的顺序,今天以fall为中心来谈这个过程。

Fall:跑步的主要动力来自体重,也就是从支撑到失重再到支撑的过程,这是姿势跑法的核心,掌握落下的能力决定了跑者的表现。以前对落下的认识只是来自前倾,但如何前倾,前倾的细节并不清晰。

我认为好的前倾有三点:1、有足够的空间角度前倾,2、前倾的速度。3、前倾角度对应的能力是否匹配。首先,由于pose状态不够直立会浪费前倾角度,而这个现象的原因在前一个拉起迟缓。其二,由于pose状态不够窄,会导致前倾速度不够,而这个原因同样来自前一个拉起迟缓。其三,过大的前倾角度,而跑者能力不够,无法保持pose姿态到拉起时刻,过早迈腿,同样会导致减慢落下。

Pull:以前认为拉起是需要主动发力,所以拼命练拉起的力量,以为拉起越用力就会越快,今天才知道其实重点不是整个拉起过程,而是开始拉起那一刻,拉起以后腿应该放松。老师用了钟摆的比喻很形象,拉起后你的腿就会像钟摆一样轻松的荡回,这样才是最快,才是无为,才最省力,最轻松,我今天才明白腾空其实是休息这句话的意思。回到重点,拉起那一刻应该如何发力,除了我们已经了解的大腿后侧肌肉,脚掌弹性,还有一个力量,就是上肢带动,身体是完整动力链,转换体重需要先拉起支撑腿,然后另一条腿才着地,这需要上肢带动,今天练习了很多这样的动作,摆臂跳,耸肩跳,小马垫步等等。这是我以前忽略的。

Pose:我认为pose是为fall做准备的,快速收紧身体(拉起)是为更快的fall,尽量直立是为fall留下足够的前倾空间,pose状态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一个时刻,关联着前一个拉起和后一个落下。

两位老师各有千秋,博士非常注重理论和哲理,对我们理解姿势跑法有非常大的启发,也让我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姿势跑法原理对所有运动的指导意义。国峰老师更注重实践,注重身体感觉的实际训练,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并亲自示范,明确要点,纠正错误,我很庆幸能参加这次复训,让我更清晰,更明确。

我的思考是:对于跑出很好成绩但跑姿需要优化的跑者,如何对他们作出马上见效的指导。这类跑者非常多,大多330以内甚至2字头,他们的刻苦是他们成功的保障,但看到他们不合理的技术,并不能贸然提出问题,在信任没有建立前建议没有意义,但如何更好的帮助他们?

复训姿势跑法徐国峰课程第二天总结

7月29日深圳

头几次我都是第一个交作业,这是最后一篇总结,有太多的思考需要整理,所以到现在才写。

首先谈谈知觉,博士的新书《游骑跑三项运动技术》这本书里非常强调知觉,所有动作的训练目标都是知觉,但对学员来说训练知觉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太模糊,你说记住这种感受,他说到底是什么感受,无法具体说清楚。当然知觉本来就是抽象的,我受瑜伽休息术的启发(可以在网易云音乐下载张蕙兰的瑜伽休息术)尝试采用知觉点的方法,比如pose,开始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在支撑腿前掌、拉起腿脚后跟、胯部和肩部,如果还不行,就集中在前掌,先一个点,再两个点,三个点,然后四个点。

Fall的知觉点在脚踝和小腿的连接部,因为fall是以脚踝为支点前倾,很多人误以为是臀部、肚子、肩部等等,导致各种错误动作,感受前倾时候知觉点的压力不同,首先体会直立和弹性站姿知觉点的不同,然后前倾练习时比较不同角度知觉点的差异。

Pull的知觉点在拉起腿的脚后跟和臀部,我们想象两个知觉点之间有一条要收紧的线,你的脚后跟就顺着这跟线向臀部知觉点收。

这是静态练习,在跑步的时候,开始阶段只练一项,比如今天只练pose,关注静态时候的知觉点,体会跑起来和静态知觉点是否一致。同理,在fall和pull跑步练习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点上,而不是模糊的感觉,有助于快速体会知觉。我想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以去掉这些点,感受身体各方面的整体感觉,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全马后半程,体力下降后,可以回到知觉点的关注,加快恢复技术动作。

体能、肌力和技术,我理解为久、强、巧。凡是要做到巧,首先是放松,僵硬是无法巧的,这进一步延伸到无为。在pose、fall、pull三个连续过程中,很多地方都要无为,比如pose的着地、fall的前倾、比如pull后的回荡,很多错误都是有为造成的:跨步、推蹬。这个说的容易,做起来难,很多时候我们想的太多,反而忽略了身体本能反应,没有顺应身体自然的要求。我认为要做到无为,首先是要放松,不止是身体的放松,头脑更要放松。技术训练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技术概念了,你只会顺应身体,行云流水一样的向前跑。第二是时机,比如fall的前倾,只有在加速的时候,才会需要更大角度,当速度一旦进入维持阶段,你的角度就会变小,只要抵消降速的副作用就可以了,比如风阻、地面摩擦力等等。照这样看,匀速前进其实并不需要太多能量。还有就是拉起的那一刻,快速拉起的那一刻需要用力,拉起后进入放松。我总结出只有加速度才需要更大的能量,维持速度的能量消耗会要小一些。认识到这一点,就会降低心理因素造成的能量消耗,让你更放松,不会想太多,在全马过程中就会最大程度的节省体能。其实这是牛顿的力学定律,以前我总是把角度和速度对应,其实公式是加速度,是改变状态的时候需要能量。

谈一下如何做好教练的体会,这两天上课的条件不得不说很困难,50几个人挤在一间房子里,闷热、风扇的噪音、比较浑浊的空气,在这样的条件下,国峰老师从头到尾没有丝毫懈怠。我也做过20年培训老师,如果是我,肯定会让学生做练习,自己找地方休息会。但国峰老师在我们做练习的时候,他没有坐下,一直在观察我们的错误、思考解决的办法。上课的时候我们都坐着,老师还是要站着。授课不止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连续两天在这样的环境下讲课,可以说在E90的测试中,国峰老师从第一分钟到第90分钟都保持着同一状态,这个很难。这种对学生的诚恳态度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也是我们的榜样。

十年前我跟宋刚明老师学摄影,他第一天就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意思是就说我把老师所有本事都学会了,我的能力只有老师的一半。回到我们学习跑步,老师交会我们很多训练方法和动作,我们需要搞清楚背后的原理和设计动作的思路,比如老师说过,进阶就是减少支撑点,所以我们不需要记住那么多动作,只要思考我们要练什么,就能根据学员的能力设计相应的动作。

相对体能和肌力,技术的优化没有尽头,在Breaking2这部纪录片里,能够跑进2小时零25秒的选手,他还在优化技术,专家团队说以现有的分析技术,已经找不到他需要优化的部分了。虽然最后没有完成破2的目标,但影片最后他说的话让我印象深刻:“目标其实就是要打破两小时的极限,我没能做到,但我们距离这个极限只差25秒了。我想很多人会担心,一个人如果连续这么跑2小时,他可能会死吧,但我还活着,只是多了25秒。对于我来说,要超越这25秒很难,但我觉得对其他人,挣脱这25秒的束缚是件容易的事情。”最后在基普乔格自信的微笑和众人的欢呼声中影片结束。我想他说的其他人的25秒是心中25秒,是突破自己的勇气。无论是否破2,基普乔格都是伟大的马拉松选手。对于我们来说,只要今天我开始跑,就离我自己的25秒更近一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