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不做全钢的枪矛呢?

就从锋刃与杆材两方面讲。如果用全钢打制,无论锋刃与杆材肯定都是行不通的。

先讲锋刃。

有句古话,叫作:“好钢用在刀刃上”。这就是古代枪矛锋刃不采用全钢打制的原因。

其实何止枪矛不用全钢,就是刀剑,凡是上阵杀敌的,也只是包钢而不会用全钢。

演义中常有“丈八点钢枪”的这一兵器形容名词。枪矛之妙,其妙就在“点钢”二字。

  • 演义情节皆虚者为多,但这“点钢枪”,却真是实实在在的冷兵知识。

根据《练兵实纪》所载,明军的标准装备有一种短矛,叫作“线枪”,此枪能刺穿重甲,故而军中又称之为:透甲枪。

线枪相比丈二长枪,长度略短,全长为九尺,枪头长度为二尺;锋刃形状稍扁,至枪锋处薄,有两脊两刃。

枪锋用钢三寸,左、右刃用钢各一尺,余者皆为铁制。

枪杆长度七尺、粗细为一寸。因枪偏杆细,故而又称线枪,全枪重量为三斤。

如下图。

  • 由上可知,这是一杆标准的“点钢枪”。

公园老大爷老奶奶们舞剑健身的剑,这倒是全钢,但这全钢宝剑,软的很,能用在冷兵器时代对战厮杀吗?

显然是不行的!

因为凡事物皆有利有弊,钢有韧性,不易折,这是优点。但韧了,就偏软,这就是弊。

所以,宝剑用了全钢,那就成了装饰品与健身器械。

当然,全钢锋利,就算软剑,磨利了照样能捅人砍人。

那也对!但钢制软剑再锋利,也只能捅砍无铠甲防护的人。

而冷兵器时代的军士兵卒,皆身披铠甲。你这软剑再锋利,能砍开皮甲、捅进铁铠里面去吗?

那肯定是不行的!

枪矛之理,与刀剑相同。所以,古代的枪矛,就算锋刃,也不会是全钢,采用的,皆为点钢!

枪矛的杆材,那就更不能用全钢制造了!

枪矛的杆材用料,只能选韧木,而万万不能用全钢,原因有二:

(1)超重;

(2)如果枪杆用钢制,那么钢虽有韧性,也仍然过硬,无法像韧木枪杆一样,在骑兵冲击刺杀步兵,或者步兵刺击骑兵的战斗,扺消高速撞击时产生的巨大反冲击力,那是会震得自已两臂发麻,胸塞气阻,口吐鲜血的。

再说兵器超重对战斗力的损害。

古人习武艺,讲究练功用重械,临阵厮杀则是快马轻刀,这是武艺的常识!

所以,冷兵器份量,一定要轻!

  • 古代韧木制的枪矛,一般份量在三斤余。你没听错,就只有三斤!只有轻巧,才能挥舞战斗,

如果把枪杆换成钢制,那么我们参考现代冶炼条件下的标准杠铃杆,最轻也杆有二十斤。

而长枪长度,倍于杠铃杆,那样,岂不要四十斤重的长枪了?

  • 而提着二十斤以上重的大枪上阵,那就是作死。

有一句话,叫作:“为器所欺”。

此话见于明代大将戚继光所著《练兵实纪·练手足卷之四》篇。

戚继光以军令形式训诫士卒曰:

凡平时各兵所用器械,当重于交锋时所用之器。盖重者既熟,则临阵用轻者,自然手捷,不为器所欺矣!

如果兵器重量过十数斤以上,那就太过沉重,舞得十一二下就会气喘吁吁,拖累了自己,又拉低了全队战斗力,这就叫:为器所欺,自古为临阵大忌。

演义小说中,动辄几十斤,上百斤的兵器,那是虚构的。

下面列两份史书有记载的,春秋战国之前,以明代军中的冷兵器重量清单,看看古代兵器有多重。

《六韬》,虎韬·军用第一篇记载的,部分砸击类兵器的重量。

(1)方头铁棒。

长五尺以上,棒重十二斤。每一万人军队,配一千二百根。

(2)大柯斧。

长五尺以上。斧刃长八尺,全重八斤,每一万人的军队,配一千二百把。

(3)方首铁锤。

柄长五尺,全重八斤。每一万人军队,配备一千二百把。

由上可见,春秋战国时代的军队,锤斧类重兵器的份量,也没有一件是超出十五斤以上的。那么枪矛等兵器,可想而知,更轻。

再看《练兵实纪》记载,明军的部分兵器重量。

(1)长枪。

全长一丈二尺五寸,枪刃,重四两。

长枪全重:三斤。

(2)线枪。

线枪前面介绍过,长九尺,锋刃二尺,,全枪重三斤。

(3)镋钯。

全长七尺,重四斤。

(6)大棒。

长七尺,重三斤八两。

戚继光言:西北原野之战,敌虏盔甲坚厚,射之不入,戳之不伤。若挥大棒奋力一击,任虏甲胄坚固,也立时萎靡。

(7)夹刀棍。

全长七尺五寸,刃长五寸;全重三斤。

由此可知,真上阵厮杀的兵器,轻巧便捷,杆材选韧木,才是王道,而万万不可用全钢制的枪矛的!

除非是用来江湖卖艺,那又另当别论了。

(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