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双“三冠王”,是乒坛上传奇式人物,也是“乒乓外交”的关键
庄则栋从1959年进入国家队至1971年离队,在他的这段人生历程上,可谓金光灿灿,光芒万丈。
在1961年举行的第26届、1963年举行的第27届、1965年举行的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他冲锋陷阵敝无不克,不仅在男子单打比赛中三次夺魁,而且为中国队连续夺得三届世界团体冠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60年代是中国乒坛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可谓人才济济,誉满天下。在群英荟萃的1964年、1965年、1966年举行的“小世界杯”——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中,他一路拼杀,节节胜利,三度连执牛耳。
一度被世界乒坛誉为双“三冠王”的由来概源出于此。
此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庄则栋等一批明星虽仍处于技术巅峰时期,只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1971年,竞技状态已见消退的庄则栋作为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赴东瀛出战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此回他可是真拼了“老命”,终于四度为中国队捧回了斯韦思林杯。
自此,他的中近台两面攻打法成为世界乒坛上一枝熠熠生辉的奇葩,为世人所称羡与效仿,至今长盛不衰。
他的成功当然还不止于此。
1971年,第21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当一位美国运动员对中国运动员表示友好姿态时,他不卑不亢,以礼相待。继之即为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奔走呼号,牵线搭桥。周总理是乒乓外交的总设计师。周总理信任他,让他担任了第一个访美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团长。从此,中、美关系开始进入了新的一页。
“平时练干板万板,为的是比赛时的一板”
1940年深秋,庄则栋出生于江苏扬州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庄惕深谙熟医道,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内科中医。母亲在治疗外伤上有一定造诣,拔火罐是她的绝招。庄氏夫妇生有三男三女,则栋排行老五。大姐则君早年旅居美国,是位天才服装设计师。大哥则敬、二哥则忠颇富艺术细胞,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和舞台美工。二姐也旅居美国。妹妹则平在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工作。则栋从小聪慧,活泼好动,备受家里人的器重和青睐。
庄则栋的父亲常这样开导他们:“民族要挺立,个人有作为。”老人的这种硬骨头精神,给他的后代影响不小。
庄则栋上小学时,虽个别科目成绩差些,但仍可算得上是个好学生。三年级上学期,他就戴上了红领巾。从此,他更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他的小学生涯中,曾练过5年武术,从此甩掉了“体弱多病”的帽子,变成了一个既精明又强悍的小淘气。
1953年秋,他考进了北京第22中学。这时,他对足球、垒球和篮球发生了兴趣。再往后,他发现打乒乓球更适合自己的身体条件,不久便对乒乓球入了迷。只要下课铃一响,就飞似地跑到那用土坯砌成的乒乓球台边去了。到初中二年级时,他已是闻名全校的小球星了。接着,他就和市立一中、七中的几个小伙伴组建了“海鸥”乒乓球队,与八大院校和一些机关的乒乓球队经常比试高低。
1955年冬,北京景山公园少年宫准备成立乒乓球队,庄则栋听后欢天喜地。招生那天,他不巧到外边赛球去了,等他赶来,考试已经结束,这可急煞了他。在他的软磨硬泡下辅导员答应他先与已考上的队员比试比试,然后再作道理。不料,对手上一个,败一个,一连打败了好几个。庄则栋收起球拍,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静候佳音。辅导员走过去笑着对庄则栋说:“算你运道好,好样的,收下你了!”
庄则栋到少年宫后,练得比谁都刻苦,常常要到夜里11点才肯住手。他更盼星期天,这天,早晨起床后,兜里装上几个馒头,就一头扎进了少年宫的乒乓球练习室。早晨7点开始,一练就是半天、一天。到了暑假,他干脆搬到少年宫的大礼堂舞台上去住,这是他一生中最为舒心的日子。
那时间,姜永宁、傅其芳、王锡添、王传耀、岑淮光等一些国手经常亲自到少年宫进行辅导。王传耀的左右开弓、扣杀凶狠的打法给了庄则栋很深的印象。他认为,唯有此种打法,才能打出我们中国人的气势。他决定以王传耀的打法为模式,结合自己身材较矮、身体灵活的特点,闯出一种适合自己特点的独特打法来。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辅导员的同意与支持。自此,他根据自己心里想象设计的模式,苦练基本功不辍。他白天在学校,利用课间和课外活动时冲着墙壁练,或者把课桌放倒,对着桌面练;回到家里,就对着镜子练。他每天练球的时间,总得花5—6小时。
庄则栋到少年宫一年后,终于初步练就了一手绝招——中近台两面攻。
1957年,是庄则栋丰收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他的绝招初露锋芒,不仅获得了北京市少年乒乓球比赛男子单打三连冠和北京市乒乓球比赛男子单打第3名,还与章宝娣合作获得了全国乒乓球比赛混合双打的冠军。
1958年3月25日,庄则栋跃上了一个台阶——入选北京市乒乓球队。1958年11月,他再上了一个台阶——加盟中国青年乒乓球队。
1959年,他又上了一个台阶——成为中国兵乓球队光荣的一员。
由此,庄则栋如鱼得水,开始了他乒乓生涯上一层雄才大略的黄金时代。
“还种子于母亲”
1966年至1976年,庄则栋经历的人生道路上的酸甜苦辣和波澜曲折,在中国体坛乃至中国圈内可与之相提并论者,可谓屈指可数。 ·
其中有一段插曲,即1973年9月1日,国际乒联主席伊文斯专为他在北京召开了一个隆重的颁奖大会,鉴于他曾连续三次夺得三届世界男子单打冠军,特授予他一个复制的圣·勃莱特奖杯。这成为他最好的嘉奖,一直挂在家里的墙上。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水。80年代初,体育界圈内的人知道了庄则栋的踪迹。1980年10月,他去了太原,帮助山西省乒乓球队工作,主要训练女队,直到]983年6月离开。两年多时间内,他指导队员训练尽心尽职,甚为卖力,通常,他上午指导队员训练,边讲边做示范。每星期用半天时间专门为教练、运动员上技术指导课。如有其他队邀他去讲课或辅导,他一概应允。据说他讲课内容广泛,不仅讲乒乓球理论,还涉及管理学、军事学、哲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等范畴。
在两年多的时间中,他的足迹遍及山西40个县。在庄则柳和其他同志共同努力下,20年上不来的山西乒乓球队彻底改变了面貌。参加第37届世界乒乓球赛前,中国乒乓球队于1983年2月访问了太原,比赛中,输给山西省女队12场,有3位山西姑娘调到国家队。1982年夏在天津举行的16岁以下的全国青少年比赛中,山西队获男、女团体冠亚军和男、女单打冠军。这在山西省乒乓球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在山西期间,他的另一个收获就是博览群书,读书上千册,悉心钻研,勤于总结,将实践升华至理论,著书立说。他认为,两面攻的实质在于能否依靠手腕和小臂的爆发力来完成击球动作。由此得出结论:用大臂打球是小学水平,用小臂打球是中学水平,用手腕打球是尖端水平。对于此种打法的特点,他用二快(击球快、击速快)一小(动作小)和藏而不露(隐蔽)来概括,其要领关键之点让人一目了然,并使人联想到此种打法的威力之大。对于这种打法的效果,他用这样两句话来总结:“左推右攻,难免被动;两面快攻,八面威风。”话虽浅显。细细琢磨,近似哲理。
1983年6月,庄则栋怀着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开了山西省乒乓球队。
1984年10月,庄则栋到阔别已久的北京市少年宫报到,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从此,他白天带领孩子们练球,有时还要对北京市工人业余乒乓球队进行辅导,夜晚静坐案头制定训练方案和写训练日记,又过起了有节律而紧张的训练生活。他的训练效果明显,尖子队员不断涌现,比赛成绩优异,获市少年赛的冠军人数不少。有人对庄则栋说:“你培养冠军,怎么那么容易广庄则栋说:“我现在是一块炭,不能发光了,但还有热。”
2000年,他离开了这个工作岗位,但仍旧活跃在乒乓球的各种活动中。
2013年2月10日17点06分,庄则栋在北京病逝 。
即使一些年轻人对“庄则栋”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也能知道“乒乓外交”。1971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而庄则栋正是“乒乓外交”的关键人物。
庄老,世界乒坛上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中国体育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他曾经三次蝉联世界冠军、全国冠军、国家队内部冠军,这个纪录至今无人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