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定县出土银质“宋元通宝” 及钱币精品
1969 年5 月, 河北定县(今定州市)贡院内发现一座北宋塔基(静志寺塔基),编为五号。五号塔基地宫内出土文物十分丰富, 除大量珍贵金器、银器、玉器、瓷器、木雕等器物外, 还有大批古钱① , 多达27000 余枚, 其中绝大部分置放地宫地面上。铸行年代最早的为秦“半两” , 最晚的为北宋“宋元通宝” , 共计21 个品种。在各种古钱中, 以唐“开元通宝” 和后周“周元通宝” 居多, 约占总数的90 %以上。
这批古钱的重要性, 不在于数量之多、时间跨度之大, 而在于所包涵的珍品与精品。现分述如下:
银质“宋元通宝” , 出自地宫内北侧石函之中, 共5 枚, 其中3 枚鎏金。银钱造型美观, 周郭较阔, 面文楷书对读, 笔画清晰, “元” 字次笔左挑, 背平素。直径26 、穿宽6 、厚1. 5 毫米, 重5. 4 克。鎏金银钱形制同银钱, 直径24 、穿宽6 、厚1. 5 毫米, 重4. 4 克。所出“宋元通宝” 银钱、鎏金银钱, 无论形制、风格还是钱文气韵皆酷肖同代“宋元通宝” 铜钱。“宋元通宝” 铸行于北宋建隆年间(960 —963), 常见铜、铁两种, 而金银质地者前所未闻。这次出自地宫内的5 枚银质“宋元通宝” 钱是我国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
从出土情况分析, 地宫内的银质“ 宋元通宝” 并非正式流通货币, 而是作为供养钱葬入地宫的。玉箸篆“布泉” ,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 始铸, 此钱制作规整, 书法秀丽, 直径25 毫米, 重3. 4 克, 文字清晰, 品相较好。
“永通万国” , 铸行于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出自地宫内的3 枚“永通万国” , 直径29 毫米, 重分别为4. 4 、6. 4 、6. 4 克,文字明晰, 品相均佳。
“得壹元宝” 、“顺天元宝” ,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史思明据东都洛阳期间曾铸“得壹元宝” 和“ 顺天元宝” 两种大钱。出自地宫内的1 枚得壹钱, 直径36 毫米, 重17 克, 背穿上月纹。出自地宫内的3 枚顺天钱, 直径35 毫米, 重17. 8 克, 背月纹。
“大历元宝” , 铸行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 —779), 形体薄小, 做工较粗, 面文旋读, 隶书,“大历” 二字书写草率。出自地宫内的1 枚大历钱, 直径24 毫米, 重3. 1克, 文字清楚, 可谓此类钱中较精者。
“建中通宝” 铸行于唐德宗建中年间(780 —783), 制作不甚规整, 形体较之大历钱更加轻薄, 面文旋读, 隶书, 字迹大多草率。出自地宫内的1 枚建中钱, 直径20 毫米, 重2. 2 克。背平素。文字端正, 品相较佳。
大历、建中钱史无明载, 铸地不详, 从现有的考古材料看, 这两种唐钱集中出土于新疆库车一带, 而中原地区却仅有零星出土。这次大历、建中同出地宫内, 确属难得。
“通正元宝” 铸行于前蜀王建通正年间(916), 存世较少。通正钱形体虽薄小, 但铸工较精, 面文旋读, 隶书, “元” 字次笔或左挑, 或右挑。出自地宫内的1 枚通正钱, 直径23 毫米, 重2. 7 克, 边廓整齐,文字端庄, “元” 字次笔右挑, 堪称此类钱中的上乘之品。
出自地宫内的近百枚压胜钱, 均为铜质② 。其中1 枚面文字迹奇特, 疑是符文压胜品。此钱直径39 毫米, 重29. 8 克, 周郭方穿, 面文四字, 书写潦草, 穿上似“策”字, 穿右似符文, 不可辨, 穿下“国” 字,穿右“宝” 字。背平素无纹饰。这种压胜钱不见于著录, 亦未闻有出。
注释:
①正定博物馆: 《河北定县发现两座宋代塔基》, 《文物》1972 年8 期。
②在这批压胜钱中, 以正品周元双龙钱居多。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04年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