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私版铜元考

中国近代机制铜元自光绪二十六年( 1900) 在广东省诞生至1949 年新中国成立止,其间历经晚清与民国两个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机制铜元在广西等个别边远省份和地区仍有局部流通,直至50 年代后。

铜元作为传统制钱的替代品,近半个世纪来承担近代中国的辅助货币,在抵制外币流入、调剂货币流通方面曾发挥着特殊作用。其时甚至在劳工、农民等社会底层,铜元一度承担主币职能。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灾难深重,经济日渐式微,货币体系也由统一而割裂,由割裂而紊乱。统治者滥铸无度,地方军阀于是竞相渔利,直至各地铜元盗铸蜂起。私版盛行,除民间私铸,“官私”、“局私”、“洋私”等不一而足。钱法大乱,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与金融的混乱程度。可以说私版铜元从一个侧面直接见证了近代中国货币体系的兴衰。本文试图从近代中国私版铜元的产生背景与成因、私版铜元的来源与大致分类入手,探讨其对当时经济社会的严重危害,进而阐述一国货币体系的自主性、统一性、宏观性对币值稳定、平抑物价进而保持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的极端重要性。

一近代私版铜元的背景与成因

私铸币特指在特定历史时期,由集团或个人仿照官方流通货币非法铸造的各种货币。私版铜元指晚清民国时期国内外各种势力非法仿铸的铜辅币。因当时铜元流通范围最广,私版铜元也就成为近代中国铸币史上数量最大、流布最广的非法货币。

清朝末年,国力日衰,外国货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传统的制钱货币流通体制几近崩溃。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六年( 1900) 由两广总督李鸿章主持,仿照港仙铸行“光绪元宝”机制铜元,以抵制外国铜元,救济“钱荒”。此是为中国铸行铜元之肇始。

初期铜元完全仿港仙形制,冲压机铸,以“仙”为计算单位。铸造铜元初衷本想与此前广东铸行的银元直接挂钩使用,然中国几千年来银铜并行的货币体制使百姓不习惯以“仙”为单位的换算方式,且银铜之间也无固定比价。为迎合当时社会这种独特的货币需求,当局把换算单位由“仙”改为“文”,将币面外缘计值“每百枚换一元”改为“每枚当制钱十文”,使其直接与制钱挂钩。计值改变后铜元市场需求量大增,当局因此获利颇丰。但丰厚的利润刺激各地竞相鼓铸,铸量激增,货币体系渐趋混乱。

其实到光绪年间,经历了咸丰铸行大钱引起的恶性通货膨胀,制钱已一蹶不振。咸丰大钱7 个主要品类中只有当十大钱保留下来,与“同治重宝当十”、“光绪重宝当十”一道在市面上流通,而铜元成为这些当十大钱规范的替代品。换言之,铜元之所以受到商民欢迎,一方面是因补救了制钱匮乏引起的“钱荒”,迎合了当时市场货币流通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其式样新颖,制作精细,并以其具有较高的铸币技术而不易仿铸,受到商民信任。然而由于铜元实质上仍是虚值大钱的继承和衍变,它也仅是封建性货币向资本主义货币过度的产物。李鸿章铸行铜元虽有币制改革的成份,但后来的丰厚铸币利润很快使其改变初衷。铸造铜元成为当局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搜刮民财的工具,于是各省竞相鼓铸,铸量激增。据《中国金融论》( 张辑颜著民国十九年十月初版) 记载“光绪二十八年冬,天津银根吃紧,市面恐慌,其时袁世凯为直隶总督,谓此为钱荒所致,于是鼓铸铜元以救之,当时国人既苦制钱缺乏,复见铜元式样,携带便利,官局所铸,仅阅两三月,而铸出者数千万枚,获利百数十万两,于是日夜鼓铸,各省亦均效尤。”到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全国有17省铸行铜元,5 年间铸量由16. 9 亿枚激增至75 亿枚。铜元供过于求,钱法渐坏,地方民间私铸之风盛行。

为整顿钱法维护中央铸币权统一,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户部造币总厂,对各省厂统名为户部造币分厂,以期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现“圜法整齐,推行尽力,用副朝廷通变宜民之至意。”光绪三十二年,度支部制定《整顿圜法章程》,把全国24 处造币厂合并为9 处户部分厂,并对铜元成色做了统一规定。“统一制造大清铜币,由户部颁发祖模,均与总厂所铸一律,唯于正面加铸省名一字,以便查考。”“各省所铸铜币,不得大宗贩运出省,若各省需用铜币,可备价至总厂领取”。

尽管发布了章程,但为时已晚。由于其时市场铜元流通量巨大,各地私铸猖獗,加之日本奸商和个别造币厂的“洋私”充斥沿海各省市场,币制紊乱已是颓势难挽。事实上,晚清政府已经认识到铜元铸权统一性、铸量计划性的极端重要,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奈何积重难返,收效甚微。宣统二年( 1910) 《币制则例》重申:银元、铜元的铸造权统由中央掌管,七钱二分制银元定为主币,经批准生产的铜元定为辅币,未经批准的铜元应停止铸造。然而币制改革终无实质性进展,铜元私铸之风也难以禁绝。

民国初建之时,市场继续流通“光绪元宝”和“大清铜币’两类当十铜元。民国元年( 1912) 3 月南京造币厂发行“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当十铜元,次年续有较多发行。这种新式铜元很快流布全国,逐步取代了清政府的旧式铜元。由于民国时期政权不统一,地方军阀割据自雄,为补充军费纷纷设局,竞相鼓铸。这些铜元成色不一,粗精各异,面值结构混乱,有的甚至采用土法翻铸仿制别省铜元,形成许多“官铸私版”铜元,加剧了币制混乱程度。直至1927 年北伐战争胜利,国民党基本建立了全国统一政权后,于1928 年制定了《国币条例草案》,对铜元铸造作出统一规定,“辅币规定若干,其中铜币有‘一分’和‘半分’两种,成分均为铜九五、锡四、铅一。”1933 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后,铜元流通已非常稀少,之后为镍币所代替而退出流通。

从总体看,私版铜元的成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承历史之余绪。咸丰朝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大量铸行大钱,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直至光绪年间咸丰当十钱仍在市场流通。光绪元宝当十铜元亦成为新版虚值大钱; 而尽管机制铜元技术含量较高,但因其用料少、面值大且为市场所接受,民间仿铸、特别是外国人仿铸成本不高,利润丰厚,故而私版铜元大量出现。二是国家钱法松弛,铸币权失控。中央政府对各地造币厂控制不严,特别是光绪三十二年,度支部把全国24处造币厂合并为9 处以后,由于利益驱动,被关停的造币厂实际上仍时有铸造,形成一定数量的“局私”铜元。三是货币体系紊乱。由于各地滥铸无度,市场铜元流通量大增,铜元贬值,于是民间出现把十文铜元通过加热捶叠等方法,制作成二十文形制。日本“洋私”也有轻质二十文铜元。四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割据势力仿铸严重。由于中央集权无力,地方割据势力大量仿铸别省铜元,形成“官私”,严重扰乱了当地流通市场。

二私版铜元的来源与大致分类

通过对大量私版铜元实物的考证研究发现,近半个世纪以来,近代中国的私版铜元大致可分为“民私”、“局私”、“官私”、“洋私”四大类别。

1. “民私”铜元。主要来源于国内民间,以冲压、翻铸等方法制作。常见品有“光绪元宝”、“大清铜币”“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等。其典型特征是: ( 1) 大多为黄铜质地,冲压纹理较平浅漫漶,甚至以翻砂法铸造,即所谓“细砂版” ;

( 2) 币面文字不规范,特别是背面英文错误百出; ( 3) 形制、龙纹均与官版铜元有异。 。

事实上,“民私”铜元在民国初年已大行其道。据《民国时期货币金融纪事》记载,1913 年在重庆铜元局大量铸造十文、二十文、五十文铜元的同时,四川地方势力也采用各种方法大量私铸五十文、一百文铜元,当时仅成都一地即有私人造币厂80 多家,其铸量之大可想而知,以至于民国中后期川版“民私”铜元大量充斥市场。

2. “局私”铜元。主要来源于被清政府关闭的地方造币厂。这些造币厂在当局关停命令下达后,由于厂房还在,机器设备并未完全彻底地并入别厂,因而待关停风头一过,仍旧私下鼓铸,形成“局私”铜元。由于这部分“局私”铜元与该厂官版铜元系出自同一冲压模具,故在实际操作中研究者很难把私版与官版严格区分开来。

3. “官私”铜元。主要来源于民国初期偏远地区军阀割据势力的造币厂。民国初年,各地军阀竞相设立造币厂大量铸造铜元,以百分之四十的铸币余利充作军政费用。没有造币厂的军阀甚至采用土法翻铸仿制他省铜币,形成民国时期特有的“官私”铜元。甘肃“天水沙版”便是这种“官私”的典型。民国九年,孔繁锦任陇南镇守使。他到任后一面购置机器,一面用土法翻砂仿铸四川汉字铜币、河南双旗币和纪念币、江西九星图等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四种面值的十多种铜币,均为粗制滥造、铜质低劣之品,从此劣币充斥当地市场。

孔繁锦的“官私”铜元引发了当地民间私铸蜂起,屡禁不止。秦安、甘谷等地有用砖模和泥版铸造铜币的,其币制之混乱为当地史所未有。民国二十年杨虎城主政陕西后,因本省无造币厂,曾委托四川造币厂代铸,即今所见“陕西省造一分、二分”之精整者。然其所属孙蔚如部对此也有大量仿铸,质量低劣,暗记颇多,版式复杂,即所谓“汉中版”。

4. “洋私”铜元。主要来源于韩国、日本等外国势力和沿海省份造币厂。清代末年,由于韩国使用冲压铜币早于中国,且铜币已退出流通代之以镍币,造成铜币跌价。在韩国银洋一元可兑换“五分”铜元200 多枚,而运到中国改铸后可获利一倍多。自光绪二十九年( 1903) ,在币制紊乱、海关松弛的情况下,各造币厂竞相鼓铸,使国内铜价上涨。奸商从韩国大量收购“五分”铜币 ,经由上海、烟台等港口偷运入境加以改铸获利。这便是收藏界所称“洋私”、“韩改币”。

有史料记载,当时有的沿海省份造币厂“阴结洋商,隐屏铸作”,私铸情况严重,因而部分“韩改币”可称为“洋私”与“局私”合一的产物。“韩改币”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日本人的纯粹“洋私”。日本人公然在租界开炉铸钱,且“欲用何省字样,登时有钱模印之”。就存世情况看,“韩改币”常见的有浙江、湖北、山东、福建等省的“光绪元宝十文” 。这些铜元大都未经处理直接冲压,改铸后文字图案粗陋不堪,错误百出,有的韩国文字、图案仍清晰可见。进入民国后,日本“洋私”铜元仍屡禁不止,充斥市场。据《民国货币史料》所载1918 年9 月20 日、21 日、23 日上海《新闻报》记载,“日人私铸铜元充斥长江中下游城市: 民国七年九月,宁垣当二十铜元私版日行充斥,闻系日人贩运来宁,贱价私售,希图渔利。近为省署察悉,已饬令商会前知各店,禁用此项铜元,以免滋生事端。”

三私版铜元对社会经济的危害

一是铸币权的独立性丧失,国家主权受到侵害。自晚清至民国,政府对私版铜元始终未能严厉收缴和集中销毁,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铜元流通中,私版铜元始终跻身其中。即便是针对“洋私”铜元,民国政府最初还加以禁绝,但到后期也就任由其在市面流通。据民国十年三月十五日《钱业月报》记载: “铜币,不分省界,一律通用,唯近日日人私铸值钱廿文铜币,不独铜色较劣,分量也较轻。故特另立行市,每廿文铜元只值钱十六文。”公然另立行市,允许其折价流通,其铸币权毫无独立统一可言。另据民国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银行月刊》记载:“中国政府于国内币制,绝无管理之权,由各省自行操纵,所有造币厂,亦均在各省管

辖之下。”如果说晚清还存在地方与中央争利问题,那么民国中央的铸币自主权则完全丧失,对内外各种私版铜元的控制彻底放开。其政府无力,钱法大坏由此可见一斑。

二是扰乱流通市场,导致货币贬值。在光绪三十一年以前,即铜元铸行5 年内,由于铜元受到社会欢迎,商民乐用,其价格往往超过币面计值,在市面流通时升水程度约在5% 至15% 不等。银元对铜元的比价为:光绪二十八年,在苏州88 枚,杭州90 枚;光绪三十一年,在宁波平均市价95 枚,安庆95 枚,上海92 至95 枚。但到光绪三十一年以后,由于铸量激增,“民私”、“洋私”等私版铜元充斥市场,铜元价值急剧下降。宣统元年银铜比价由110 枚至134 枚,市面流通平均贴水10%至40%,出现大幅贬值。进入民国后,各地军阀纷纷设局开铸,面值、重量、成色各异,与清末铜元一起流通。“民私”、“官私”、“局私”纷出,外国奸商大量倾销“洋私”,货币体系紊乱程度尤甚与清末,铜元贬值幅度更大。下表为民国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银行月刊》6 卷7 期记载的具体兑价,可见铜元贬值之快之剧。

                                      一元之兑价比较

实际上,至民国十八年前后,铜元已跌至每元兑300 枚以外,到民国二十二年( 1933) 废两改元时为338 枚,直至为镍币所替代而退出流通。

三是破坏经济正常运转,危害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纵观铜元从面世到退出流通,从升水到贴水,到大幅贬值,可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铜元贬值的主因固然是钱法不良、滥铸无度,但也因此催生了盗铸蜂起,加剧了币制紊乱程度,最终导致货币贬值,民生日艰,严重动了社会政治经济基础。诚如当时有识之士所呼吁“夫社会中最大之成分莫如劳工,今劳工之主货逾于法价者半矣。嗟彼食力何以聊生。长此不图补救,则过激之化不输而入,而生计革命之期迫矣。”

四结论

私版铜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古人云“铸币乃国之重典”。因此一国政府必须坚决捍卫其铸币自主权,并按照统一性、计划性、科学性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宏观调控发行货币,务求保持币值稳定。同时对各种制贩假币的不法行为,应严刑峻法,坚决打击,维护正常的货币流通秩序,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发展。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2年第一期)

(0)

相关推荐

  • 稀少的浙江省造光绪元宝赏析

    浙江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尔宝)银币一枚 注释: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浙江省铸币,流传甚少,完全未使用 浙江省造光绪元宝一钱四分四厘楷书样币 成交价:RMB 418,000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 ...

  • 历年铸币拍卖荟萃

    . 龙凤黼黻 纳瑞呈祥 在民国时期中央造币系列银币之中,有一种龙凤黼黻图银币,因其雕刻精美.铸造优良,一直以来颇受藏家青睐. 过去,龙凤黼黻图银币曾被误传是溥仪大婚时准备铸造的纪念银币,后用于民国十二 ...

  • 钱币收藏:新鲜出炉的钱币成交价格,你需要知道!

    又到一年秋拍季,撼动所有钱币收藏家心悬的当属各类钱币当前的参考价值,这不北京诚轩2020机制币专场昨天拍卖结束,泉家们心心念念的钱币价值也一众出炉,现以部分机制币及成交价供藏友赏析.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 ...

  • 近代中国“武术”词义转变考论(4)

    日制"武术"的回流.扩展与影响 编者:今日两节,讲的是清末民初被国民崇尚的"中国武术",在很大程度上是日式"武术"一词回流的结果,是清末新政 ...

  • 近代中国“武术”词义转变考论(5)

    日式"武术"概念影响了中国"武术" 民国初期日式"武术"概念名词的扩散 前述发表于1908年7月12日上海<神州日报)并被当月< ...

  • 近代中国“武术”词义转变考论(3)

    日本武术与"武道"概念是怎么统一的   编者:本节讲述了日本武术如何受国粹主义的复古窠臼与军国主义实用目的影响,以及之后为突破双重偏向造成之困局,日本武术价值的新定位与" ...

  • 近代中国“武术”词义转变考论(2)

    --日本"武术"词义及其近代走向 编者:今天说的是源于古代中国的名词"武术",被日本吸收后,经历了怎样一个蜕变过程.而本节关于日本明治时期,"日本武术 ...

  • 近代中国“武术”词义转变考论(1)

    --"武术"本义与近代转变    编者:"武术"虽然是中国古代的固有词汇,但清末以来的词义发生了大幅度转变,本质已是由日本在历史上吸收改造后回流的概念名词.中国 ...

  • 关山难越:中国私募的千亿命门

    也许谁都没想到,在之前一天杀一只白马股的行情下,被波及的机构,除了公募基金,还有一家做量化的私募. 作为国内第一家突破千亿规模的量化私募,明汯投资创造了国内同行的规模记录.90后量化天才解环宇的加入, ...

  • 照相机镜头下的近代中国(四七):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军侵占台湾省实拍记录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予日本,随后日军进战台湾,以下照片来自当时日军随军摄影的记录. 1.1895年,自安平街道远望台南城区:台 ...

  • 照相机镜头下的近代中国(四六):跟很多人想象的不同,甲午战争中,其实清军的装备、火力并不弱

    1.1895年2月6日,北洋舰队的一艘舰船被日军鱼雷击中,沉没在威海卫军港. 2.1895年2月,谢家所炮台.谢家所陆路炮台开建于1891年5月后,由威海湾南岸所驻巩军修建.与威海卫基地其它海陆防炮台 ...

  • 今天,请试着从沈从文的眼光看近代中国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病逝于北京.今天是他去世33周年的日子. 回望沈从文的一生,从一个边城少年,到一个著名作家,到一个被边缘.被遗忘的文物研究者,再到他身后重新燃起并持续多年高涨的名声,是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