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明代的金质瘗钱
冥钱, 又称冥币, 是指死人在阴间使用的货币。冥钱的概念很宽泛, 它既包括纸钱,又包括丧葬文化中常见的随葬钱币。而随葬钱币又可称瘗钱。瘗钱在我国起源很早, 早期多为流通货币作瘗钱, 以后一段时间又有用流通货币的仿制品作瘗钱的现象。而纸钱出现较晚, 《唐书·王屿传》中有“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 祷神而用纸钱, 则自王屿始”的记载。唐代以后, 金质瘗钱开始出现。到了明代, 金质瘗钱在许多墓葬中较为普遍的出现了, 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拟结合出土实物, 对明代金质瘗钱作一简略的论述。
一、明代以前的金质瘗钱
中国利用流通货币随葬, 最晚在东周即已出现, “1984年秋至1988年春, 洛阳陆续发现了一批随葬钱币的东周墓葬。……五座墓出空首布, 一座出圜钱”。①而利用陶质等仿制品作瘗钱来代替实用货币殉葬, 至迟到战国时南方也已经开始了。开始用金属仿流通钱币铸造瘗钱, 秦汉时在陕西、洛阳一带已开始盛行。②而金质瘗钱的发端, 大约在唐代前后业已出现, 洛阳地区曾发现开元通宝金银钱, 大多见于唐代墓葬之中, 共计12批, 30余枚。其中, 鎏金开元20余枚, 涂金开元3 枚, 包金开元2 枚, 银质开元6枚。③它们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金质瘗钱, 但不可否认, 这时的金质瘗钱已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
目前可知较早的金质瘗钱, 出现在南宋。1996年2月下旬, 四川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发掘的南宋四川宣抚使、少师安丙及家族墓,出土有金质瘗钱, 其中金玉满堂3枚, 加官进禄7枚, 子孙荣贵5枚等。④在这之后的元代, 也曾出土金质瘗钱, 1964年6月发掘的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中也出土金钱24枚,钱文为“明道通宝”, 系手工凿刻。⑤综合考察, 金质瘗钱在唐宋至明以前虽有发现, 但并不多见。这时的瘗钱多为行用铜钱, 而真正广泛使用金质瘗钱在明代中后期。
二、明代金质瘗钱的出土情况
从明代开始, 金质瘗钱逐渐开始流行,从已发掘的明代墓葬中发现, 大多数墓葬不仅使用行用铜钱作瘗钱, 而且还出现了金质瘗钱。到了明代中后期, 金质瘗钱的使用,更为普遍。这些金质瘗钱形制不一, 钱文各异, 蔚为大观, 构成了中国货币史上一道别样的风景。出土金质瘗钱且影响较大的明代墓葬主要有以下一些:1965年清理发掘的明代中山王徐达的家族墓葬一号墓, 出土金质冥币7 枚, 圆形,中有方孔, 模压“天下太平” 四字, 直径43mm。⑥
1970年春至1971年年初, 山东省博物馆发掘了邹县(今邹城市)明代鲁荒王朱檀墓, 出土了19枚洪武通宝金质瘗钱。⑦
1973年, 江苏吴县洞庭山明代许裕甫墓中, 出土了“愿生西方”、“花开见佛”、“上品莲台” 等六枚金质瘗钱。⑧
1974年4月发掘的四川平武明王玺家族墓出土金质冥币8枚, 以金箔压制而成, 方形穿, 宽沿, 肉有双弧纹及四个小圆孔, 钱径3.2mm, 无字。⑨1977年10月北京市郊明武清侯李伟夫妇墓出土小金钱10枚, 直径15mm, 含金量60%, 钱文为刻划“大义通宝”, 当为冥钱。⑩
1979年8月发掘的明代兵部尚书赵炳然夫妇合葬墓, 在赵炳然夫人杨氏墓室出土金质冥币3 枚, 背面为素面, 正面分别刻有“赵门杨氏”、“贞节贤良”、“长命富贵” 等字。 11
1979年12月发掘的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鈏夫妇合葬墓, 棺内出土金质冥币6枚,每枚重22.5g, 圆形, 大小相等, 外径46mm, 中间穿10mm方孔。背面素净, 正面肉部方弧上, 以小段方形金丝焊成各不相同的八卦图像。 12
1981年3月发掘的明昭勇将军戴贤夫妇合葬墓, 男棺内出土金质瘗钱33枚, 背面净素, 正面为四瓣吉祥图案。 13
1982年8月发掘的江西南城明益定王朱由木夫妇合葬墓, 在次妃王氏棺底部, 金钱排列呈斗星座形, 共出土随葬金钱七枚, 圆形, 方孔, 圆径42, 孔径5mm, 共重18g,四枚作“径上西天”, 三枚作“金光接引”。朱由木棺出土随葬金钱一枚, 圆形, 方孔,圆径53, 孔径5mm, 重7g, 作“金光接引”。 14
1983年春发掘的洛阳东花坛三座明代晚期墓葬, 出土金质冥币一枚, 圆形如铜钱,用金板凿磨而成, 径2.3, 厚0.7, 穿孔边长5.5mm, 重3.4g, 两面均有凿刻圆圈及方框为内外廓, 两面都有文字, 一面为“消实解厄”, 另一面为“永寿延福”。楷体阴刻字迹秀丽。另外还出土铜钱从唐开元通宝到宋明道元宝到明天启通宝等计24种41枚。 15
2001年4月发掘的明代梁庄王墓, 出土金钱33 枚, 保存完好形制, 大小相同, 体扁, 均为圆形, 菱形穿, 正面的穿沿、钱沿各有一周单线圆形弦纹, 背面素面。 16
2001年12月发掘的明代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金质瘗钱32枚, 形制相同, 用黄金薄片剪成圆形, 表面光滑无纹, 直径27mm,重3.15g。出土时摆成3 排, 与银质冥钱间隔, 放置于墓主身下的裹尸被上。 17
从以上列举的明代金质瘗钱出土情况来看, 可以发现, 明代金质瘗钱不仅流行地域广、而且流行时间集中。所列举的墓葬分别在北京、江苏、湖北、四川、江西、河南等地, 几乎囊括了中国的东西南北。墓葬时代最早的是明代梁庄王墓, 墓主死于正统六年(1441), 最晚的是明益定王朱由木夫妇合葬墓, 墓主死于崇祯七年(1634)。其余大部分墓葬时代都在明晚期的嘉靖、万历年间。
三、明代金质瘗钱的特点
从已出土的明代金质瘗钱考察, 它们均不是铸币, 而是采用手工剪制金片, 剪制或凿刻钱文、纹饰制成。从钱文分析, 可以发现明代金质瘗钱有以下几种类型:
1.年号瘗钱 包括两类, 一类是仿实币类, 如“太平通宝”、“洪武通宝” 等, 其中“太平通宝” 钱文在明代金质瘗钱中使用较多。铜钱“太平通宝” 是宋代太平兴国时(976 -984)铸造, 它是北宋造年号钱的开始, 也是中国方孔钱启用年号的开始。由于钱文具有吉语的含义, 这种钱在后世中常被
人用做吉祥压胜, 为老人儿童祈福求寿, 佩戴项上做链坠。另一类是年号款识瘗钱, 现已发现有“成化年造” 金冥币。 18
2.祈祷类瘗钱 如“见佛升天”、“花开见佛” 、“径上西天” 等等。这类瘗钱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佛教以理想、夸张的方法形容西方有一方净土, 那里有楼台亭榭, 珍禽异兽, 住在那里的人们都远离“三恶” (地狱、恶魔、畜牲), 并且寿命无限。佛教以这样一个理想化的西方极乐世界吸引着芸芸众生, 而灵魂永存的神话也同样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梦想。这类瘗钱主要是保佑墓主人的灵魂安宁并顺利升入西方极乐世界。
3.吉语类瘗钱 我国现已发现最早的吉语瘗钱, 是1968年在河北满城发掘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一枚“五谷成” 钱。《春秋繁露》卷第十三《五行顺逆第六十》有云“君之官, 循宫室之制, 谨夫妇之别,
加亲戚之恩, 恩及于土, 则五谷成而嘉禾兴”。明代的金质吉语类瘗钱钱文主要是“天下太平”、“太平吉利”、“子孙富贵” 等等, 内容是希望保佑子孙后世平安富贵。
4.无钱文类瘗钱 这类瘗钱有的没有任何花纹和文字, 仅在圆形金片穿一孔, 以象征钱币。有的凿刻圆圈及方框为内外廓, 形似钱币。而有的瘗钱虽无钱文, 却有图案纹饰,
如明昭勇将军戴贤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金质瘗钱, 背面净素, 正面为四瓣吉祥图案。从工艺上分, 明代金质瘗钱有精制和粗制两类, 精制的瘗钱以江苏吴县洞庭山明代许裕甫墓中出土的金质瘗钱为代表。许裕甫墓中出土的“愿生西方”、“花开见佛”、“上品莲台” 等金质瘗钱, 钱形规整。在穿郭上下或左右, 模压有半圆形凸起连珠纹弧线两道, 两两相背, 互相对称, 两条弧线中部均位于穿孔附近, 形成穿孔的两道内郭。弧线两边向外延伸直到外郭。钱的外郭有两道,外一道为模压凸起阳线, 内一道也为凸起连珠纹。弧线与外郭内道形成四出内郭。钱面被分成上下左右四个区域, 钱文分别刻写在这四个区域中。钱文为模压阳文正楷, 清晰秀丽, 制作精细。粗制的金质瘗钱较多, 它们大多为手工剪刻, 急就而成。钱形不规整, 钱文随意, 制作粗糙。
明代金质瘗钱在墓中的放置位置也不相同。有的在尸体身下, 如在鲁荒王朱檀墓内, “ (朱檀)身下铺褥, 褥下有19枚金钱。” 19 “朱翊鈏棺内……尸下垫有丝绵褥和草席, 下为笭板, 板上透雕七个圆形孔, 孔内镶嵌金银钱, 排成北斗星座。” 20有的金质瘗钱在尸体身上, 如宁靖王夫人吴氏墓的金质瘗钱“与银质冥钱间隔, 放置于墓主身下的裹尸被上。” 21另外, 明代金质瘗钱还有放在墓室等处的。从放置位置和情况来看, 明代金质瘗钱的作用不只是专供墓主人在另外一个世间的“花费”, 主要是有镇墓、避邪、超度等作用。
另外, 明代随葬金质瘗钱的数量、形制、成色均各不相同。随葬金质瘗钱的数量, 少的仅一枚, 多的有几十枚。有的枚数与墓主年龄暗合, 如朱檀墓随葬的金质瘗钱数目为19枚, 恰恰和朱檀死时的年龄相当。也有金质瘗钱与银瘗钱等其他质地的瘗钱相加的数目暗合墓主人的年龄的现象。如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金、银瘗钱共六十四枚, 而吴氏死时, 时年64岁。当然, 许多明代墓葬中出土的金质瘗钱数目却是与墓主年龄不合的。
明代金质瘗钱在形制上也不统一, 体型有大有小, 重量或轻或重。如朱檀墓金质瘗钱的钱径在31.5 -33mm之间, 每枚重7 -8.5g不等, 19枚总重149g。而同是明藩王的朱翊鈏, 墓中出土的金质瘗钱钱径46mm, 每枚重22.5g。就瘗钱成色而言, 武清侯李伟夫妇墓出土的金质瘗钱含金量只有60%, 而许裕甫墓中出土的金质瘗钱含金量高达95%。其他各墓的瘗钱成色也各不相同, 这说明当时的葬俗对金质瘗钱的数量、形制、成色并没有统一的约定俗成。
四、明代金质瘗钱大量产生的社会背景
金质瘗钱的产生首先取决于中国的孝道观念。孝道观念是儒家思想内容之一, 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以来, 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 都深深地受到这种被称为礼教的熏陶和影响。儒家孝道观十分重视死, 把送死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子曰: “天地之性, 人为贵, 人之行, 莫大于孝”。 22 《中庸》说:事死如生、死亡如存,仁智备矣。《论语》曰:“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从历代所编撰的正史礼志和其他文献记载来看, 儒家历来提倡孝道, 并把送死或丧礼看成是孝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明代中后期是儒学大繁荣时期, 并且出现了王守仁、李贽等大师, 儒学包括孝道观念深深地熏陶和影响着当时的人们。明代流行用黄金制成瘗钱随葬先人, 正是这种浓厚的儒家孝道观的反映。
另外, 明代中后期特殊的社会形态孕育金质瘗钱的流行。在历史上, 明代中后期是与西汉中后期相类似的时期。西汉中期以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使丧葬定制开始混乱,奢侈的现象普遍出现, 随着儒家思想对人日常生活的制约, 其以伦理为基础、人情为旨归的丧葬态度, 逐步改变了盲目信奉鬼神的丧葬仪式。象征性的墓室、器物及俑开始大量出现。“丧礼者, 以生者饰死者也, 大象其生, 以送其死, 事死如生, 事之如存……”。 23 到了明朝中后期, 商品经济的发达使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受到冲击, 勤俭节约的风尚渐被淡漠。富商大贾在组织商品生产和经营商业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 并带动社会各阶层流于奢侈, 专以享乐为目的。 24这种社会风气体现在丧葬上, 就是崇尚厚葬, 其含义就是要死者在冥界吃喝无虞, 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用金质瘗钱来体现厚葬的意义和对金钱的崇拜是明代中后期丧葬文化的特点之一。
注释:
① 《洛阳东周墓随葬的多种钱币》, 赵振华, 《中国钱币》1993年第2期。
② 《陕西、洛阳所见秦汉金属冥钱述略》, 蒋若是《中国钱币》1994年2期。
③ 《洛阳出土唐代开元通宝金银钱之考察》, 霍宏伟、董留根《中国钱币》2001年1期。
④ 《四川华蓥市南宋安丙墓地出土的钱币》刘敏《中国钱币》2000年4期。
⑤参见《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清理简报》, 苏州文管会、苏州博物馆《考古》1965 年6期。
⑥ 《明中山王徐达的家族墓》, 南京市博物馆《文物》1993 年2期。
⑦ 19 《发掘朱檀墓纪实》, 山东省博物馆《文物》1972年5 期。
⑧ 《江苏吴县洞庭山发掘清理明代许裕甫墓》, 《文物》1977 年3期。
⑨ 《四川平武明王玺家族墓》, 四川省文管会等《文物》1989 年7期。
⑩ 《北京市郊明武清侯李伟夫妇墓清理简报》, 《文物》1979 年4期。
11 《明兵部尚书赵炳然夫妇合葬墓》, 四川省博物馆等《文物》1982年2 期。
12 20 《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鈏夫妇合葬墓》, 江西文物队《文物》1982 年8期。
13 《明昭勇将军戴贤夫妇合葬墓》, 《考古》1984年10期。
14 《江西南城明益定王朱由木墓发掘简报》, 江西文物队《文物》1983年2 期。
15 《洛阳东花坛三座明代墓葬》,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中原文物》1984年3期。
16 《湖北钟祥明代梁庄王墓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文物》2003 年5期。
17 21 《南昌明代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发掘简报》,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2003 年2期。
18 《南京南郊发现明代墓葬》2002年4 月6 日《扬子晚报》。
22《十三经注疏》第2553 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23 《荀子集解》第91页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24 《且寄道心与明月———明代人物风俗考论》, 滕新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版。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07年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