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白银货币化

中国白银货币化是从唐朝(618-906)开始的。唐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也是一个中华民族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它最显著特点是自信、开放、包容、博大,善于接受外来的文化,善于接受外来的技术,乃至于接受外域人在唐朝为官。杜佑《通典·边防典》记述了与中国发生联系的国家或部族有189个;孙光宪《北梦琐言》言,唐朝时在华做官的外国人达三千余人之多,甚至有波斯人官拜宰相[1]。开放的唐朝是中国接受白银货币的思想文化基础。

乾陵六十一尊宾王像[2]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东客使图”、“西客使图”[3]

唐朝善于接受一切外来好的东西。当然,丝路贸易是其最重要的途径或者说平台。尽管中国古代与外域的交往早已开始,但真正的成规模的商贸活动是从唐朝开启的。受朝廷的重视与支持,唐朝的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唐中期以后,海洋交通与贸易也得到更大发展,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经贸往来进一步扩大。当时经由东南沿海已能通达印度洋和波斯湾。借助海上航线,中国与南亚、中亚各国的商业活动更加密切。至唐末,在广州从事贸易活动的外国人有数十万之众。这些外国商人带着香料、药物和珠宝,换取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来华的外商足迹几乎遍及中国水陆交通发达的所有城市[4]。

中西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诸国,皆用银币,难以与中国的铜钱直接互换相通,要实现贸易交换,采用以份量计值的银锭是最便利的。唐朝的这种全方位的商贸活动,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间久了,国人必然走向接受白银货币。当时,没有专门的国际货币,久而久之,银两自然成为了国际货币。所以,唐朝无论是墓葬出土还是窖藏出土经常有外来银币。

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波斯银币[5]

此外,考虑到唐代贸易的实际情况,我们倾向于认为,中国古代最早的银锭——唐朝的船形银锭,就源自海上大宗贸易。因为,白银作为贵金属货币,成色和重量一样重要,高度延展的船形能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到银锭没有夹杂;而服务于海上贸易的银两,选取船形便是自然而然之事。船形银铤为什么两头经常翘得非常夸张,原因就在于此[6]。

馆藏唐代船形银锭

然而,有必要强调,虽然唐朝已经开启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但直至明代中叶之前,尚未取得本位货币的地位。白银的货币职能主要体现在朝贡税赋、财富贮藏及世界货币(国际贸易)方面,尚未获得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7]。

馆藏唐杨国忠进奉银铤(正、反、局部放大)

明朝嘉靖时期,政府确立了“一条鞭法”的赋税及徭役制度,并在万历九年(1581年),经由首辅张居正将其推广到了全国。

“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即把一切税赋和征收都合计到银两,用银两支付,并推广到全体国民。这一做法之所以能够实现,应该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是海上丝路贸易的发展保障了明朝的白银供给。

尽管明代开国之初,朱元璋为防范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海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但实际上民间海上商贸活动始终未能禁绝;明穆宗隆庆年宣布“开关”,解除海禁。由于明朝的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物产普遍受到周边国家的欢迎,并远销西洋,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而中国社会从朝廷到民间却很少购买海外商品,这使得明朝自隆庆以后逐年积存下大量的白银。尤其是万历年以后(16世纪80年代以后),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经由菲律宾入华的贸易日趋繁盛。据全汉升先生的研究,1586—1643年,西班牙人每年购买丝绸等货物输入中国的白银在133万元[8]。英国学者形象地说,“中国皇帝能够用从秘鲁运来的银条建一座宫殿。”[9]

明朝入华白银还有一个重要来源,那就是日本。明季的日本国物产匮乏,对中国商品依赖性很大,姚士麟《见只编》载:“大抵日本所需皆产自中国,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瓷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绵布,尤为彼国所重。”[10]但日本富产金银,与中国交易,皆用银子。日本学者笃小畑认为,“在十七世纪初,由日本人、中国人、葡萄牙人以及荷兰人的船只,从日本载运出口的白银每年可达150000到187500公斤……最终还是流到中国大陆”[11]。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梁方仲先生估算,“由万历元年到崇祯十七年(1573-1644),合计各国输入中国的银元由于贸易关系的至少远超过一万万元以上”[12]。晁中辰先生估算,“在隆庆开放后的七八十年间,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的白银大约1亿两左右。”[13]

因此,明代中期以后,白银在中国逐渐取得了本位货币的地位,不仅用于赋税、贮藏、国际贸易,还用于货物甚至劳动力的计价和日常支付。至此,白银货币化过程在中国基本完成。


[1]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第“令狐公密状·中书蕃人事” (中华书局,1985,丛书集成初编2841,33-34页)。

(0)

相关推荐

  • 银两收藏好方法

    银锭在中国历史上曾是长期用于流通的货币,亦是最坚挺和最重要的储存手段.因此,老银锭十分值得收藏,而且未来还会继续升值,真可谓古钱币收藏中的一匹"黑马". 白银跟黄金作为等价交换物, ...

  • 中国古代钱币简说(三)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度,中国古代的钱币也是源远流长,辉煌多姿,展现着东方货币文化的风采,在世界货币史上占有着显著的地位. 中国古代金银币 一.古代金银货币的使用 黄金.白银因其价值高. ...

  • 为什么禁烟大臣是林则徐?因为他发现了鸦片背后的货币战争

    从乾隆开始,历代清朝皇帝都是主张禁烟的,但上百年以来,流入中国的鸦片反而越来越多.1838年,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主持禁烟.林则徐不负重望,在广州查获两万余箱鸦片,并在虎门彻底销毁. ...

  • 中国古代货币历史-银锭发展历程(二)

    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铸造了中国第一种官方铸造的银币,这就是从一两至十两,分为五等的"承安宝货"银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脱离了单纯纪重而标明币值的银币,金代银锭还有解盐银锭和 ...

  • 古代银锭子明年变化趋势怎么样

    明代的银锭铭文较少发现戳记的.除"金花银"之外,一般都是錾刻.文字排列间隔不规范,尽管有序,但依然给人的感觉是杂乱. 古代银锭的重量,与当时的度量衡制是相吻合的.古代银锭一般分五十 ...

  • 银两为何价值连城?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吗?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2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 ...

  • “银锭无钧,不可夸富”

    银锭的重量有的相当于我们2个埃居,有的则相当于6个.7个甚至50个埃居,另一些银锭的价值达法国250古斤的银价.这种银锭是用以支付大笔款项的.但零星使用时就很麻烦:必须把它放在火上加热,再用锤子敲扁, ...

  • 古装剧里大侠吃完饭放下银两就走,但在古代店家会让你走吗

    作者: 九鱼亭   校正/编辑:莉莉丝   在各类影视剧中,会经常出现一个场景,大侠们到饭馆吃饭,为了彰显飒爽.雄武的姿态,吃完饭后放下一锭银元就走,换言之,那就是不用找了,剩下的是小费.店小二则眉开 ...

  • 废两改元中国金融史上的重大事件 废两改元的历史背景

    1933年3月至4月,国民政府财政部颁布法令,宣布银元为本位货币,废除以银两作为商品交换和价格的标度,史称"废两改元",这是中国金融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国商业发展历史悠久,货币制度 ...

  • 银锭鉴赏和浅谈

    众所周知,我们常见的银锭通常是没有面额的,在使用的时候主要是依据银锭本身的重量和成色来进行分辨的.一般来说银锭都是分大小的,主要标准为50两.25两.10两.5两.1两等,我们在民间也有通常的称谓,主 ...

  • 银锭鉴定最终鉴定的是人品

    白银跟黄金作为等价交换物,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当中使用是很悠久的,从汉朝开始就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流通使用,到了明清时代,银锭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货币,至民国后期,银锭才逐渐退出了货币领域. 我国古代王朝历史悠久 ...

  • 银锭鉴定有关的知识

    清代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制度,规定制钱一千文准银一两.银两是法定通货,不仅民间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纳地丁捐税也使用.由此形成银两制度. 自明代初期起,银锭铸造有了显著的发展.明代银锭形制长度较元代变短,而 ...

  • 银两为何如此珍贵:看完就懂了

    明代是白银货币化的重要阶段,银锭的器型有传承也有变化.较为复杂.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中后期,完成了中国古代银锭从宋元时期平板束腰(不起翅或稍起翅)的主流铤形向明清时期立体起翅的"元宝" ...

  • 读书笔记:中国历史上的金属货币

    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是一次质的飞跃.作为货币的金属需要开采治炼,有其价值,可以制造金属制品,有其使用价值.还有特殊使用价值(即充当一般等价物),金属货币与各种不同的实物货币相比,有很多优点,不仅便于 ...

  • 银两现在这么火

    民间对白银鉴别有很多口诀,这里鉴宝为宝友介绍含黄铜和红铜的两个口诀:①含有黄铜的银色为"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②含有红铜的银色为"七黑八红九带白,九五成时还原色 ...

  • 中国货币简史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以华夏文明为核心,不同地域文化长时期交融发展,最终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大一统帝国.商周至秦的货币发展史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统"这一显著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