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北海币考证之二
1. 六种无地名北海币之考证
在洋洋大观的北海币中, 除了重建后的胶东北海银行用民国二十七年掖县版印制的部分北海币, 一纵供给部自己印制的北海银行二角券, 以及总行1948 年10 月以后印制的北海币不带地名外, 存世实物中, 尚有六种不带地名的北海币, 分别是: 民国二十九年石坊蓝五元, 民国二十九年天坛红十元, 1941 年、1942 年蓝色一元, 无年号红色山水一元, 以及1942 年红色山水一元券。所有山水一元券正背图案均一样, 系同版所印。这些无地名北海币票面时间段基本分布在1940 至1942 年间。
由于胶东的北海银行创建最早, 为了与之区别, 总行筹建时印发的北海币, 除供给部自印的北海币外, 均印“鲁南” 字样, 总行成立后, 印制的北海币均印有“山东” 字样。清河分行、冀鲁边分行发行的北海币分别加盖“清河”、“冀鲁边” 字样。在上述时间段内,鲁中区、滨海区、鲁南区使用总行版北海币, 渤海分行尚未成立。因此, 有理由认为上述那些无地名北海币均为胶东的北海银行印发。
佐证一是, 胶东北海银行发行无地名北海币由来已久, 自1939 年重建时就开始了。
佐证二是, 上述无地名北海币除了红山水一元外, 均有加盖“胶东” 地名的同版北海币。查总行并未发行过上述同版北海币。虽然民国二十九年石坊蓝五元有加盖“清河”、“冀鲁边” 字样的, 十元天坛有加盖“清河” 字样的, 那都是胶东分行代印的。
佐证三是, 《胶东区版别发行年月统计表》(山东省档案馆资料, 索引号G013-01-0001-004) 中有发行石坊五元之记录, 始发时间是1941 年9 月。且1946 年确定回收几种北海币的通知(山东省档案馆资料, 索引号G040-01-0005-001) 中, 胶东回收部分有如此记载: “(一) 五元票, 正背均是深蓝色, 正面左图石坊树木, 民国二十九年印, 两端带‘繁’、‘荣’ 字, 背面中间是楼房”。在“回收通知中”, 所有有地名的均标明, 此处未说地名, 当是无地名石坊五元券。另外, 1942 年12 月11 日, 省战工会关于查禁伪造北海币的指示中将带“繁” 字的蓝色五元定为胶东版。其中对该券图案的描述与加盖“繁” 字的无地名石坊券极为吻合。此二条中的任何一条都足以说明, 加盖“繁”、“荣” 字无地名石坊券为北海银行胶东分行发行。目前已经发现的民国二十九年石坊(俗称蓝牌坊) 无地名蓝五元券(以下简称“无地名石坊券”) 均加盖单个汉字, 分别是“繁”、“荣”、“春” 三字。“繁”、“荣” 二字显然系同一人书写。而所见的“春” 字与“繁”、“荣” 二字不是一种字体, 极不协调。此字显然系模仿民国二十九年石坊蓝五元冀鲁边“春” 字版, 但字的态势有倾斜之感。我们认为这类“春” 字可疑。
佐证四是, 总行、冀鲁边分行并无发行天坛十元版北海币的记录。而《胶东区版别发行年月统计表》中却有发行天坛十元记录(始发时间实际是1941 年秋季)。且该系列币上加盖的“发”、“展”、“农”、“村”、“经”、“济” 等字, 与陈文其、刘涤生等人的回忆相吻合。更为重要的是, 1946 年确定回收几种北海币的通知中, 胶东回收部分亦有如下记载:
“(二) 拾元正背面均是红色, 正面图右面前门, 左面图是楼, 中间大写拾元, 两边区别字有胶东, 发、展、农、村、经、济, 民国二十九年印, 背面中间房子, 石崩上有亭子”
这两条中的任何一条都足以证明天坛十元为北海银行胶东分行印发。
佐证五是, 查总行、清河分行、冀鲁边分行并未发行过山水一元券, 但是《胶东区版别发行年月统计表》中却有发行山水一元之记录。首发时间是1941 年6 月。《东海支行1942年上半年工作报告》中言及印制过“发展” 字一元及“A” 字一元券, 与目前发现的无地名蓝山水一元上有加盖“发”、“展” 及冠字A 相吻合。1946 年确定回收几种北海币的通知中, 胶东回收部分有如此描述: “(二) 正面有红色绿色深蓝色, 左面图内有山房子树木,1942 年印”。结合存在1942 年蓝山水、绿山水一元胶东版, 所有山水一元券正背图案均一样, 系同版所印, 可以认为, 所有1941 年、1942 年蓝山水一元, 无年号红山水一元, 以及1942 年红山水一元均为胶东北海银行发行。
2. 无年号红山水及蓝山水一元加盖不同冠字发行时间及印制单位考证
目前发现的无年号红山水一元券均无地名, 号码前均不带冠字, 票面两边要么加盖“繁” 字、要么加盖“荣” 字(这些字虽是为了防假, 也相当于冠字)。票面年号是1941 年的蓝山水一元券格式与红山水类似, 均无地名, 号码前没有冠字, 且票面两边均加盖单个汉字———目前发现有 “发”、 “展”、 “农”、 “村” 等字。 票面时间是 1942 年的无地名山水一元券则大不同了, 流水编码前均有冠字, 票面两边均没有加盖单个汉字的。红山水流水编码前均为天干冠字, 蓝一元流水编码前为冠字A。由票面这些特点, 笔者认为无年号红山水一元的印发时间和1941 年蓝山水一元券相近。
胶东分行只有东海印刷所、北海印刷所两个印刷(印钞) 厂, 其中东海印刷所是主力印刷所。从1942 年东海印刷所印制北海币成品看③, 1 月7 日至18 日印制了“发展” 字一元成品296 626 元。3 月22 日至6 月底, 完成“A” 字一元成品2 133 503 元。两种一元券合计共2 430 129 元。之后, 年内未再印制一元券。由于1942 年至1945 年间, 胶东并未换发新版一元券, 其间发行的一元券均为胶东地名绿山水一元券。
存世的蓝色山水一元券仅有1941 年、1942 年两种年号。票面时间为1941 年的一元券均无冠字, 正面两边加印“发”、“展”、“农”、“村” 等单个字; 票面时间为1942 年的一元券均有冠字A。有理由认为1942 年及以前, 东海印刷所印制的山水一元券正面均为蓝色。
其中1 月7 日至18 日印制的“发展” 字一元券票面时间是1941 年, 3 月22 日至6 月底印制的蓝山水一元券票面时间是1942 年。也就是说, 票面时间是1941 年的蓝山水一元券始印于1941 年6 月, 止于次年1 月。
按《胶东区历年发行北海币统计表》④, 1942 年, 胶东分行共发行一元券3 115 000 元。扣除东海印刷所印制的2 430 129 元, 另外684 871 元山水一元券必为北海印刷所印制。这些山水一元券肯定包含无地名红山水一元券。理由是山水一元券仅有无地名蓝山水、红山水及胶东地名绿山水三大类, 蓝山水属于东海印刷所印制, 胶东地名绿山水一元券年号均是1942 年。年号为1942 年的无地名红一元发行时间不会晚于胶东地名绿山水一元券, 不会早于1942 年。由此可以认定无地名红山水一元券系北海印刷所印制。两个印刷所用不同的颜色印制同版北海币, 因不同颜色的一元券分别流通于不同的区域, 这个识别主要是为了反假斗争。
胶东地名绿山水一元券发行较晚的理由如下: 自1941 年夏季, 省战工会确定各大区的北海银行为总行的分行后, 到1942 年上半年, 胶东分行仍沿用老习惯, 未在发行的北海币票面上加印“胶东” 地名, 下半年才开始出现加印现象, 次年则全面加印地名⑤。有据可考的是, 民国二十九年天坛加印“胶东” 地名十元券及民国三十年火车胶东区地方本位币十元均券始发于1942 年下半年, 风船胶东五元始发于1943 年9 月⑥。
按照胶东北海银行冠字及流水编码的演变规律, 同一版式北海币, 流水编码前无冠字的发行时间要早于有冠字的(渤海区的北海币有个别例外)。无年号无地名的红山水一元券流水编码前无冠字, 而1942 年无地名红山水一元券流水编码前有天干冠字, 故无年号无地名的红山水一元券发行时间早于1942 年无地名红山水一元券。即无年号无地名的红山水一元券发行于1942 年或之前。
东海印刷所3 月份开始将一元券两边加盖单字改为流水编码前加盖冠字。同属一家银行的北海印刷所也应进行相应地调整。依据类比法, 笔者认为, 那些无年号又无地名的红山水一元券系北海印刷所1942 年3 月份或之前印发, 1942 年无地名红山水天干冠字一元券, 系1942 年3 月以后印发。
据《胶东分行一九四一年全年工作总结报告》⑦, “北海印刷所于下半年又因环境恶劣停止工作, 至十月才恢复工作。” 《胶东分行一九四二年一至三月份工作总结》则说, “北海因环境恶劣未工作, 只东海印了十元券二百万元。” 也就是说, 北海印刷所在1941 年6 至10月和1942 年1 至3 月两个时间段内并未印制北海币, 所以无年号无地名的红山水一元券当印发于1941 年10 至12 月间。在所有山水一元券中, 无年号红山水一元券印制时间最短,印量最少, 所以, 存世也最少。由于东海印刷所1942 年仅印了“发”、“展” 字蓝山水一元券, 以后未再印两边加字一元券, 故目前存世的两边加印单个“农” 或“村” 字的蓝一元肯定系东海印刷所印制于1941 年6 至12 月间。
目前存世的民国二十九年天坛十元券(以下简称天坛十元), 是已发现的十元券中票面时间最早的北海币, 民国三十年胶东地名火车十元券(以下简称火车十元) 次之, 其始发时间会如票面载明的时间吗? 答案是否定的。
时任行长陈文其在谈胶东印钞厂时说, “大概到1941 年冬(由于是叙述者的回忆, 时间不一定很精确, 笔者注), 北海印钞厂离开分行和东海厂搬到了乳山县(现海阳县) 牙山里。……印钞厂搬到牙山后才开始印发五元、十元券。⑧ ” 也就是说, 1941 年秋冬季节,胶东印钞厂才开始印制面额五元、十元的北海币。《胶东区历年发行北海币统计表》也支持这一说法。该表中, 1940 年以前栏目里无面额五元以上北海币发行量, 1941 年栏目内载明十元券发行量是3 746 千元。
但是, 查《胶东分行版别发行年月统计表》却发现, 胶东分行1942 年4 月才开始发行十元券, 该月同时发行了两种版别, 分别是火车版与天坛版。此与前述说法有较大差异。
胶东分行1941 年发行十元券, 不仅有《胶东区历年发行北海币统计表》中的具体数字作证明, 还有时任领导人的佐证, 肯定没有错。错的就是《胶东分行版别发行年月统计表》。
笔者认为发行于1941 年秋冬季节的十元券就是民国二十九年天坛十元券, 民国三十年火车十元始发于1942 年下半年。两种十元券均系东海印刷所印制。目前尚未发现东海印刷所、北海印刷所1941 年的具体印钞资料。只能借助两印刷所及胶东分行1942 年的资料加以考证。
根据《胶东分行一九四二年上半年的工作布置》, 上半年安排东海印制100 万元十元券, 未安排北海印刷所印制十元券。《东海支行一九四二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报告, 上半年共印制了“发”、“展” 字十元券200 万元, “经”、“济” 字204.5 万元。《东海支行一九四二年工作总结》⑨记载, 全年共印制十元券1 882 万元, 扣除为其他战略区代印的十元券, 供胶东区使用的为1 691 万元。其中天坛“发”、“展” 字十元券200 万元,“经”、“济” 字493万元; 天坛胶东地名字母冠字682 万元; 胶东地名火车版316 万元。无印制五元记录。又据《胶东区历年发行北海币统计表》载, 胶东分行1942 年发行五元券333.5 万元, 十元券1 736 万元。十元券的差额45 万元, 如果不是统计有误, 则为北海印刷所1942 年下半年印制。对以上数据综合分析后, 明显可以看出, 当时胶东分行主要是安排东海印刷所印制十元券, 北海印刷所印制五元券。据此可以认为, 发行于1941 年的五元券均为北海印刷所印制, 十元券均为东海印刷所印制。
1942 年下半年, 天坛十元券由两边加盖单字改为字母冠字并加印胶东地名, 此种格式延续至终。结合1942 年东海印刷所只印了“发”、“展”、“经”、“济” 字十元券, 以及“发”、“展” 字上半年的印制量, 可以进一步确认那些两边加盖“农”、“村” 字以及部分“发”、“展” 字的天坛十元券始发于1941 年。按陈文其的回忆理解, 五元、十元券似乎同时发行。
1942 年7 月, 山东根据地开始进行第一次排法斗争, 宣布北海币为本位币。之前一直认可法币作为主要流通之货币。8 月, 胶东区排法斗争获得初步胜利。火车十元券正面下方印有“胶东区地方本位币” 字样。仅凭这一条, 就可以排除该币始发于1942 年4 月的可能。《东海支行一九四二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东海支行一九四二年工作总结》也支持这一判断。北海印刷所上半年未印十元券, 东海印刷所上半年未印天坛十元券, 下半年才开始印制天坛十元券。
顺便说一下, 在《胶东分行版别发行年月统计表》中, 发行早的券种排在发行晚的券种之后并非孤例。如民国三十二年高楼版, 就排在三十四年券之后。
本世纪初在沂南发现两枚鲁中民国三十二年房子树图景绿色十元券(以下简称“绿十元”)。该券与鲁中民国三十二年房子树图景棕色十元券(以下简称“棕色十元”) 图案相同。区别是前者正面绿色, 无印鉴及流水编码, 后者正面为棕色, 有印鉴及流水编码。背面完全相同。泉界对此亦有争议, 有说是真票, 有说是假票, 也有模棱两可的。仔细对比绿十元和棕十元, 除绿十元正面底纹比棕十元粗糙些, 二者纸质基本相近,图案基本一致, 背面完全相同, 仅正面局部有些小差别。这些差别不是由来自不同的钞版导致的, 而是印刷过程导致的。总体看, 棕十元比绿十元印刷质量要精良些, 但二者印刷工艺差别不是很大。
三枚绿色券均有明显的流通痕迹。其中两枚正面有黏贴后揭帖的痕迹。很可能是当年为了反假宣传, 特意将那些一面印偏色的北海票改作张贴用的票样。张贴的票样后来被人们揭下来使用了。笔者倾向于绿十元券系当年的不合格品。
由王宣瑞先生主编的《专题集钞》期刊2002 年第2 期封底珍品欣赏一栏中, 介绍了一枚北海银行民国三十三年鲁中牛耕地图案五角券以下简称“牛耕地五角”)。该纸币系某泉商十几年前在徐州购得, 后转让他人。
北海银行民国三十三年鲁中树房子图案五角券已经比较难见到了, 如果该票为真品, 则必为北海币家族新贵之一。当年许多藏家曾见过此币, 多数认为该票为真品。
但是笔者仔细审视图片后, 感觉疑点有六:
1. 由于北海银行鲁中分行是在北海银行总行留在鲁中的人员和设备的基础上建立的,故其发行的纸币和民国三十一年北海银行总行发行的纸币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比如元以上面额的纸币, “北海银行”(以下简称“行名”) 四字和地名均为同一人书写, 如图。元以下面额的纸币, 行名和地名书写虽与元票明显不同, 但是, 同一版别纸币的行名和地名仍为同一人书写, 书写风格一致。而上述“牛耕地五角券” 行名书写与元票行名不一致, 但地名“鲁中” 二字的书写却与元票一致, 有悖于北海银行鲁中分行的常规做法,况且“鲁中” 二字与行名明显不协调, 此其疑点一也。
2. 所有的北海币, 其行名字幅没有小于地名的, 包括“鲁中” 地名北海币, 而“牛耕地五角券” 地名却明显大于行名。此其疑点二也。
3. 鲁中分行的纸币在发行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 流水编码前仅用字母A 做冠字。目前发现的北海银行鲁中分行的纸币, 除民国三十二年蓝五元、民国三十三年蓝十元因发行量大有多种冠字外, 多数品种的流水编码前都仅用字母A 做冠字。从民国三十三年开始, 由于战争形势好转, 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 因而导致北海币供需缺口日益扩大, 而印钞能力短期无法快速扩张, 北海银行不得不加大大面额纸币的发行量, 同时大幅度缩减小面额纸币的发行量。所以北海银行民国三十三年鲁中树房子图案五角券当年发行量很少, 不足百万元,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很难见到该券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 “牛耕地五角券” 未再出现第二枚, 如果该券为真, 说明当年发行量极少。如此少的发行量, 怎么可能会出现字母B 做冠字? 此其疑点三。
4. 从构图效果看, 基本是采用民国二十九年鲁南地名五角券的图案, 只是树景不同。虽然该币正面的树和牛首看不清楚, 但是, 牛肚皮画得过于平直, 体现不出牛肚子浑圆的感觉。人的前腿画得也很别扭, 上下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树景, 有两棵树几乎像长在田地里一样, 部分树也画得很别扭。
与北海银行总行民国二十九年五角, 民国三十一年牛耕地二元券比, 艺术水准有一定的差距。此其疑点四也。
5. 民国三十二年山东二角五券( 该券系鲁中分行印钞厂印制)、民国三十三年鲁中树房子图案五角券, 均没有加盖印鉴。也就是说, 鲁中分行印发的角票是不加盖印鉴的。此为鲁中角票之一大特色, 其他分行尚未发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从民国三十二年起, 北海银行角票已经开始逐步边缘化, 到民国三十三年以后, 角票仅是在市面急需时用旧版偶尔一印。而牛耕地五角券却加盖印鉴, 真是画蛇添足, 这也算一个疑点吧。
6. 上述牛耕地五角券的流水编码为B0006701, 如果该券为真, 当为已经发行的纸币,而不会是试样票。鲁中分行发行纸币有一个特点, 就是同年同面额的纸币只有一种主图。
即便民国三十二年鲁中五元券有红、蓝两种颜色, 但其主图却相同, 何况红、蓝两种颜色五元券并非同年印发。蓝五元券是民国三十三年在红五元票版的基础上, 对背版略加修改续印的。民国三十三年鲁中树房子图案五角券确为鲁中分行民国三十三年发行。鲁中分行怎么可能在印钞任务繁重的民国三十三年发行两种面额相同主图却不同的北海币, 何况是已经边缘化了的角票! 此为疑点六。
一枚纸币, 仅正面就透露出如此之多的疑点, 怎么能确认它是真品! 仅仅一个疑点,我们可以把它说成是或然事件, 两个疑点也可以归咎于偶然因素, 但是, 如果疑点重重,就说明这枚纸币肯定有问题了。
前些时候笔者又获得了鲁中牛耕地五角券的背图。
总体感觉印刷粗糙,不符合鲁中印钞厂的印刷工艺水平。英文50 分及四角的“5” 字基本上是仿造民国二十九年鲁南地名牛耕地五角券背面的写法, 但过于生硬和别扭, 尤其是英文50 分, 竟然写成了“FIFTY OENTS”。由于流通中的磨损, 目前见到的民国二十九年鲁南地名牛耕地五角券背面“FIFTY CENTS” 中的字母“C”, 基本都有磨损, 仔细辨认才能看出是“C”。仿制者未看清, 依葫芦画瓢, 竟将背面英文面值中的字母“C” 误写作了“O”。这种错误在北海币中还未曾见过。
英文面值是50 分, 按理四角应该印“50” 而不是“5”, 而该券四角却印了四个“5”,这是明显的错误。顺便说一句, 鲁南地名民国二十九年五角、山东地名民国三十年五角以及清河地名民国三十一年五角北海币也曾出现过这种错误, 但是山东地名北海币自民国三十一年起, 所有角票都未再出现这种错误。清河分行之后未再发行角票。其他地名北海币未出现过类似错误。
鲁中牛耕地五角券背图下边的年号“1944”, 数字长度由左到右呈阶梯式减小, 有点类似于当今人民币的流水编码, 这在已知的北海币中绝没有出现过。
2014 年11 月29 日, 《北海银行货币大系》的编委们在临沂新闻大厦对鲁中牛耕地五角券图片进行了鉴定, 参与者一致认定此票为臆造品。鲁中地名北海币出现臆造品并非仅此一例。多年前, 笔者曾见过一枚鲁中地名二角假票, 红色, 票纸系用解放前的票纸, 印刷质量还是不错的, 惜未留照片。今年又见一枚, 印刷工艺大不如前面那枚, 图案、票纸及票幅也不一样, 主图仿山东地名民国三十一年二角券。此票为臆造是显见的。一是鲁中分行民国三十二年档案资料中无此票, 二是印刷工艺及纸张与鲁中地名北海币差异较大。此枚假票与“牛耕地五角券” 有个共同点, 就是均以总行或其前身一纵曾经发行过的北海币为蓝本。鲁中地名北海币图案亦有沿用总行发行的北海币图案, 但基本上是原图照搬。“牛耕地五角券” 虽也沿用总行前身一纵发行的鲁南地名五角券图案, 但对背景进行了较大的改动。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15年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