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走·读
溯源君,一切来路皆可追。
春秋末,晋臣中忠君且势重的智伯,联合韩、魏二家攻伐不肯向晋王献地的赵氏,赵氏退保晋阳,智伯遏晋水以灌之。城旦夕破,而韩、魏反戈,密谋于赵氏,共击杀智伯,屠㓕其族,遂三分晋国。
晋水之源,即今晋祠圣母殿前难老、善利二泉,泉亭华巧,然泉已枯涸。
《水经注·晋水》:“其川上溯,后人踵其(智伯遏水)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契集,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
这一节文字,质素清简,风神逸朗,读之使人神驰。尤为难得的是,一千五百年后,除了泉源断竭,此地景物,更无所改。
古沼引别水灌注,清澈纡萦,藻荇鱼螺,班班可数;水上飞梁,北宋旧物,十字叠架,海内仅此;唐叔虞祠后人改建于山侧,廊庑间刻石、彩塑多可观;祠之原址,今为圣母殿,太原人世代祈雨于此,北宋遗构,九脊重檐,精妙尤不待言;林木蓊郁,飞鸟往还,名贤留迹,俯仰皆是——这样传承二千余年而位置、功用、风貌不改的园林,再没有第二处了,“寻梁契集,用相娱慰,晋川之中,最为胜处”,以北魏人的评价移于今日,仍无一字为虚。
看着郦道元的文章,眼中都是晋祠的景物,此地我去过多次,一树一亭,山径水道,乃至阶石砖刻,琉璃铁马,悉熟稔如亲故,当然是想念的。
上月在太原,因在假期,没去凑热闹,现已开学,想必已归萧寂,于是又查车次酒店——其实下周我也开学了,这番想和查,属过屠门而大嚼,身不便至,神游自慰;幸而高铁迅捷,期中往看秋叶也好。
因智伯事,又思及决意为其复仇的豫让——他潜身伺赵襄子欲刺杀之的桥距晋祠也不远。豫让谋泄被围,坦然自承,求赵襄子解其衣,“拔剑三跃而击之”以报智伯,遂自杀,“士为知己者死”是他的名言。
戏曲《斩黄袍》情节虽然不经,但三春刀劈宋君袍服始罢兵,其渊源大约就是《史记·刺客列传》,这种远古的血性,总属可敬,是不宜非笑的。
京剧又有《豫让桥》,高庆奎编演,史载豫让为不令人识以便行刺,吞炭变声,高就在剧中前唱老生后唱花脸——能跨行当表演于伶人的卖座大有裨益,向被视为很大的本领,刘鸿声高庆奎一系须生,都擅反串净角。高派传人颇少,这齣戏绝迹舞台尤其久矣。
唐叔虞祠中,他及侍臣的塑像。他名虞,是周武王之子,被其兄成王封于汾水流域的唐国,故称唐叔虞。后其子燮继位,更国号为晋,三晋之名始于此。唐叔虞做为晋国之开创始祖,遂为后人所景仰,汉代已於晋水之源建祠崇祀,即今晋祠。隋末,唐国公李渊在太原起兵,建国号唐,亦渊源于此。唐叔虞像供案上的青铜供器有七鼎及盘、簋、壶,皆极高古,也是其它古迹所罕见的。
难老泉是晋水之源,泉亭华丽奇巧。匾额出于太原阳曲人傅山。他是本地乡贤,艺术高超,精医道而活人无算且极有民族气节,故深为太原人所景慕追怀,太原城中,他的题刻甚多。
黄昏中的唐太宗书晋祠铭碑。太宗书法全宗王羲之,形极似而腴媚过之。
唐叔虞祠碑廊中的赵令畤书碑。他是苏门后进,名列元佑党籍,书法全学苏轼,亦是一时风尚所宗。
洪武七年,驻太原一班官僚在晋祠圣母殿致祭,礼毕刻此碑志其事。碑中出现之“山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两年后即随明太祖之罢废中书省及宰相职设而成为历史名词,从此,“省”之意义由行政机构变为地方政区,此举于吾国政治制度之演化,关系至大。这块似不起眼的碑刻,实如行诸千年之三省制度谢幕前的一点余晖。
冬日,在悬瓮山间俯瞰晋祠。建筑形式丰富,年代跨越千年,说是一部中国传统营造博物馆,殊非过誉。
夏日的晋祠。林木蓊郁,飞鸟往还,与郦道元一千五百年前所见“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涼堂,结飞梁於水上,左右杂树交阴,希见曦景”的风貌,殊无所异。
晋祠之木雕、琉璃,无不穷极华美工巧。
唐叔虞前陈列的两组元代女乐彩塑,衣饰冠带乐器悉民间风格,与圣母殿北宋宫廷仕女彩塑适成对照,也是极可注意的艺术珍品。
高庆奎《豫让桥》剧照。高派唱做高亢激越,最宜表现豫让这类“重然诺轻生死”的义烈人物。
撰文 | 沈郎
编辑 | 常莹
光明日报“文化溯源”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