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之美美在人的多样性

烟火之美美在人的多样性—读迟子建《烟火漫卷》·

烟火即人气,迟子建这部《烟火漫卷》中的刘建国、于大卫、翁子安等一干人物,构建了一个“人间烟火”的人的生活文学版图,普通人的生活总总,交错复杂的社会关系,日常生活的残缺。这就是我看完《烟火漫卷》后的一种感叹。有人把它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但我很同意作者本人的申明,她不属于什么流派,什么主义。在我看来,一个好的作家,就是最具社会学想像力的文学。初识迟子建是出差到东北,我在东北故宫买了一本《伪满洲国》,但我是无意识的,只是为了更多了解下沈阳的前世今生。后来,在小说月报读到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名字。在后来,我读她的小说多了,但真正与她建立那种痴迷还是那本《额尔古纳河右岸》,我还记得当时眉飞色舞的与朋友谈这本书,我一下读懂了这个作家的写作风格,她是一个文学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一身的不可多得的作家。从此痴迷没有停过,她的每一本作品我都会阅读。不放过任何一个与她神交的机会。我一直醉心于她的诗意的语言和对自然的精细描绘,尤其是她的比喻彰显了她生活的通透和移情能力。但我一直不敢写评论,直到《烟火漫卷》激起了我的强烈表达欲望。

一、一城的各色人承载了我们的烟火的社会之基
  有评论家说,烟火漫卷犹如一幅画,画中有20多人,这些人如何布局,如何去建构角色,如何把他们有机统一。这是文学家的事。但我想说,借想像力迟子建已经通过文学之眼看社会之网络,每个人的独立与每个人的相遇,有必然也有偶然,这也是让我们感受到迟子建文学上的一种行进。他通过刘建国以及他的爱心救护行业为主轴,建构了小说的社群,在这个社群里,有几个家庭,有刘建国的家庭,有他的朋友于大卫的家庭,因为孩子一事这两家怨恨难舍难分。刘建国寻找于大卫的孩子也是一找几十年,没有成家,没有儿女,都七十多岁了,还在开“爱心救护车”。作者更大胆的是写了黄娥一家,这家是烟火漫卷的她不仅与丢孩子的刘建国发生了关系,而且也与有小心思的计划发生了联系,让我们看到关系之网的张力,于是,迟子建不徐不疾的讲述中,一副充满北国烟火气息的场景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一个平凡而又温馨的故事拉开了帷幕。这个故事最感染人的就是孩子,丢失的孩子,找父亲的孩子,流产的孩子,想要孩子的父母,有孩子的父母。作者一开始就铺陈了这种悬念,很有诱惑,一直引诱着读者读下去。想知道这个孩子到底是谁,他的命运如何?他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但作者高明之处就在于欲擒故纵,一步三折地尽情地发掘丢孩子同时,人们生活的日常性以及不一样的心态和生活,黄娥和他的儿子出现成为一个联结体,无形的悬念成为所有但经历了几十年家的磨难,孩子成为多个家庭的一个纽带,折射出烟火社群里最柔软最有活力的部分。丢失孩子接外生枝生出了一系列的有理无理的人生,刘建国兄妹、于大卫夫妻、黄娥夫妻、刘警察夫妻、甚至包括偷孩子的舅母家,他们因为经历了痛苦的生活也懂的生活需要一种信任,是共情和理解。作者写出了人们渴望的一种超乎不合理的行为逻辑,迟子建明显在努力为这种有温度的社交行为逻辑寻找一种共同性,那就是生活中需要艺术本身的更真实。因为人与人之间从陌生到熟悉从不能理解到理解,一切源于爱和关爱。但小说最可贵的是剖开了承受沉重的生活打击但坚毅地活着的底色让烟火漫卷迸发出人性之原始之光。

二、残缺让烟火质感漫卷
有评论家认为,烟火之深刻在于“谁又不是秘密中人”。但我认为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烟火是生活的容器,无论早上晚上,人的生活的多样性和层次感在这个容器里得到了剥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与其是秘密,不如说是生活普遍的一种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如果把之称为秘密,只能说我们过去忽略了它的存在,而迟子建笔下给了它释放的空间,让我们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影子。生活即缺陷是我们的人生常态。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不管是农村家庭还是城市家庭,我们发现一个最基本的社会事实: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烟火漫卷》中,我们所能体会到的迟子建对她笔下许多人物的姿态正是如此。因为丢失了好友的孩子,他们的家庭从此有了一个难言的痛。刘建国作为主要责任人,更是承受心理重力折磨,一生未婚,一有空就寻找丢失的孩子,到任何孩子可能出现的场合,让我们看到了人的多面性,黄娥的独驾游船,刘建国的身著西装出入音乐会,翁子安的为穷人打官司生活刺激了人们的想像力,更是对人的行为、人性的复杂、境遇对人的刺激等种种细微末节深入观察与研究的结果。有缺陷的生活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基本的调色,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有丢孩子的,有死孩子的,有给老公带绿帽的,也有失去亲身父母的,有病痛的人也是芸芸众生中最熟悉的烟火。如果有一些事是注定要发生的,我们只能抹着眼泪水又继续日复一日的生活,作者的贡献就是揭开了这样一个社会的真实面孔,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衷情的一种体认。而这样处理的结果就是不动声色地将个体的人和时代、地域、历史以及现实这些无从回避的社会元素巧妙地勾连起来,这显然就比一般意义上的所谓同情与悲悯要有厚度得多,诚如“作品提要”中提示的那样:这“浓郁的人间烟火,柔肠百结,气象万千。一座自然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融的冰雪城市,一群形形色色笃定坚实的普通都市人,于'烟火漫卷’中焕发着勃勃的生机。”我们常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作家用文学之手展示了这样一幅多姿多彩的人间生活,让我们在这种艺术里看到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有机性,共同编织起了他们生命的经纬以及他们所生活的这座都市之前世今生,这是烟火漫卷深厚的社会之基,也因此赋予了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最坚实的韧性灵魂。

(三)文学地图
 对于一个作家来讲,“难道后来这三四十年的经验不会形成文字?那是不可能的。”著名作家阿来说:“这个转换必然会发生。过去我们都是从一个小地方开始自己的文学之梦。后来开始书写,书写很多时候也跟故乡有关。但将城市生活作为小说的焦点,对迟子建来说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作家将哈尔滨视作自己的第二精神家园。用她的话说“ 我1990年来到哈尔滨,至今生活已经30年了。你想,30年孕育一个生命,如果你有一个孩子,他从出生到30岁,他都要娶妻生子了。我对哈尔滨,从最初的隔膜到现在就是水乳交融了,你在这座城市当中了解它的历史、文化、风俗等等一切,我对这座城市的感情在升温,对它有了表达的欲望。”刘建国只是他切入这个城市的一个引子,让我们找到一个切口去看在这个看似原子化,互不关联的人是如何发生关系的。这种关系与乡土社会熟悉化不同,陌生化的社会异质,他们因为刘建国这个人开始了深入而丰富的邻居式的生活交往,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交往的一个节结,从一个人到带出一群人,这些人分布哈尔宾的四面八方,撒得开,但收的拢,有亲情,也有邻居,更有因职业滋生的友情。于是这个城市变成了一个我们可以肆意窥视的移动的地图。我们可以随刘建国的爱心救护到医院与患者所及的哈尔滨城郊区域进行体验,也可以随于大卫的建筑感受哈尔滨的民居, 也可以随着黄娥带着儿子到哈尔滨的教堂寺庙去领略一番风土,还有谢姨带着小孩子去游历各种乐器,老李的考古,刘家哥哥的老工业三线建设,还有随着小鹞子从大峡谷飞越城市, 俨然整个哈尔滨的地方志无所不包,无所不触。而其中最耀眼的就是生生不息的活在其中的人,尽管有各个不如意,有各种残缺的生活,但生生不息的烟火才是作者对生活了30年的这座城的真正体认。这个烟火给我们传达了作者对我们生活的底色的发现和敬意。烟火让我们感受到生活虽难但充满各种可能,只要我们生活在其中,就会发现自己置身于浩大的社会史烟火蔓卷的惊喜之中。

(四)艺术的超越
《烟火漫卷》中大写意地展示了迟子建艺术统摄力。我认为这部作品是她多种文学探索的一种结晶,是一个集大成的了不起的成果。有评论家说《烟火漫卷》,迟子建采用的几乎就是中规中矩的最传统的长篇小说写作方式:一个以顺时态的线性叙事为主这个都是20多岁或至少30岁以前的经验。中间时而穿插一点倒叙、插叙之类予以补叙,而在叙述语言上则无非是典型的从容洗练、细腻自如的笔触。就是这样看上去没有任何“创新”的传统写作竟能获得如此强大的艺术统摄力,背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的多样性的发现和挖掘。如果是一幅画,我说它像是中国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是有早晨和晚上的不同生活的清明上河图。继承了中国文人对民间社会的审美,同时让这种民间社会更富有鲜活的生活情景和人物故事互动。烟火是对人类社会最本质的生活揭示,以文学之笔让烟火还原成人间最美的生活底色。烟火把人与人变成一个可以联系的有机体,可以超越家庭之困,职业之困,价值之困。在这部作品里,一改作者过去只谈自然之美,不谈社会之美,通过烟火漫卷让我们见识了人的多样性构建的有机社会之美。她让残缺成为社会最真实的部分,它让性走出道德的简单评判,她也让文化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肌理,我认为这是中国小说的一大进步。路遥小说人生可称为最经典的青年成长史,但他的主人公最贫乏的不仅是地域,农村的成长环境,更重要的是一直在一种贫困中生活,物质的极度匮乏让他的主人公对农村和贫穷有了逃离的欲望,同时也掩盖了20世纪我们农村日常生活和娱乐的的文化体系。这是让我最困惑的地方,是作为穷人的他们没有业余生活,还是我们作家忘记了这种书写。与此不同,在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托夫 》中同为个人奋斗体裁,但是作者在描写时,虽然是穷人,但主人公从小接受音乐教育却是整个19世纪社会氛围。也影响了他们家庭的业余生活。尤其是把它们放在历史中去考察,你发现这种文化体验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我曾经陷入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农民劳作完,没有把生产和生活分开,一个有院子的农户不会摆一个大餐桌在院里铺上洁白的桌布和精美的餐具与邻居享受食物,倒是在民族地区的人们日常生活有这样的情节和分享。在这本作品里你看到作者着笔平衡分配各种人的早上晚上的生活,工作和爱好,刘建国白天是一个司机,晚上是一个古典音乐爱好者。就连黄娥也有记日记的习惯,作者已经看到这个社会结构的最深刻的变化,最精采的一笔就是在樱珞巷,翁律师营造出了一个社群共享的庭院文化氛围,作者也专门花笔墨请小刘和胖妹表演二人转,这是作者对院落人际关系的提升。
作者用文字周游人所及的世界,用文字触摸社会万象,我们看到烟火漫卷的繁杂性和交错性,也让我们有可能多视角地认识人和社会,一改过去单向度的人刻板模式。在她的作品里,第一次全景式地开发人的各种可能,每个人都是一个主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她用文学之笔建构了一个温暖的社群和有内心世界的个体 ,可谓“见社会也见人”,我想这是作家将30年经验体认转换成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作者文学的功力所在。(四川省 李羚)

(0)

相关推荐

  • 家有小学生上班族回家做午餐,二十分钟配餐:人间烟火,日复一日

    浪漫拼的是情调,生活拼的是体力. 情调偶尔为之甚佳,但人间烟火,却需日复一日. 这是今天的搭配,二十分钟搞定的.虽然外面很多外卖,或者是现成的饭菜,但是,自己做的最放心,也吃的心安理得. 好好吃饭,一 ...

  • 迟子建:我觉得在文学上还可以压榨自己 | 专访

    迟子建 本报专访 迟子建说,"这是我这些年来,做过的一个最漫长的访谈."(访谈原文两万三千字)这种表达的热情,就像她走过快四十年的文学之路,依然有深切的文学表达欲,她希望自己六十岁 ...

  • 李敬泽谈迟子建《烟火漫卷》| 微弱的火光,把各自照亮

    我是三十多年的"灯迷" 我也算是个"灯迷"(迟子建粉丝的自称),迟子建可能都忘了,当年她刚出了<北极村童话>,那时候是1983年.1984年,我刚到 ...

  • 元宵节出生的作家,大爱人间烟火

    作家迟子建 她的小名叫迎灯,是父亲给起的."因为我是元宵节天将黑时出生的,父亲送了我一乳名'迎灯',家人认定我的名字中有光明,过年时糊灯笼非我莫属." 她的大名叫子建,也是父亲给起 ...

  • 茅奖系列之迟子建 | 关于迟子建的文学世界:以有情的方式构建美

    编者按 2019年,中国作家网与<文艺报>社合办 "文学观澜"专刊,开启一次新的聚合.拓展与碰撞.其中"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研究"专版旨在总结获奖作品 ...

  • 迟子建 | 残酷和温暖

    写手参考 40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我的小说涌动着的,是五味杂陈的生活之流. 无论"残酷之后",还是"温暖之后",都比不上一颗越来越沧桑的心,更能感知岁月的力量 ...

  • 《烟火漫卷》文学会不会被边缘化

    ​<烟火漫卷>(6.0分,个人不推荐.) 本身个人是很喜欢迟子建的小说,平实细腻. 刘建国是一位"爱心护送"的司机,因为近年来医患矛盾增加,很多医院不愿意接送危重患者, ...

  • 日更(2.22)

    前天在简书上更新,没有通过公众号,昨天偷懒了,连简书也没有更新,在此检讨. 今天谈一下电视剧<斗罗大陆>,场景很绚丽,虽然改编的有点狗血,颠覆了唐家三少原来的思路,令斗罗迷比较失望. 我想 ...

  • 新作述评丨迟子建《烟火漫卷》:文学上的“由乡进城”

    故乡是世界的起点,更是文学的起点.许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邮票版大小的故土掘一口深井",从而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地理标识,一如陕北之于路遥,关中平原之于陈忠实, ...

  • 《烟火漫卷》|迟子建不爱城市

    作者:Ansel 校对:LITCAVE工作室 配图:online <麦田里的守望者>或许大家都看过,我对小说的印象最深的不是霍尔顿想要成为悬崖边的守望者的梦想,而是他在最后对身边所有人的回 ...

  • 《当代》长篇小说年度论坛在京举办,迟子建《烟火漫卷》获年度最佳长篇【一点资讯】

    2月4日下午,由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社主办的第十七届<当代>长篇小说年度论坛暨第二十二届<当代>文学拉力赛颁奖典礼成功举办.为落实疫情防控要求 ...

  • 盘点2020 | 这些作者书写厚重与深情

    莫言 还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2020年,距离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过去了8年,距其上部小说出版也有10年.2020年7月,莫言携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这是他获得诺奖之后的首部小 ...

  • 我的世界下雪了

    雪是精灵,冬天的精灵.它从高空落下,随着风轻盈起舞.片片雪花在空中,跳跃着,翻飞着,进行着高难度的杂技表演,时而直线下落,时而急转弯,时而悬浮在空中.雪花滑过屋顶,穿过树杈,绕着路边的交通标志兜兜转转 ...

  • 【智泉聊书】【中国作协会员】郭进拴丨读迟子建新作《烟火漫卷》有感

    读迟子建新作<烟火漫卷>有感   作者/郭进拴 继2015年<群山之巅>后,迟子建又一长篇力作<烟火漫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磅推出,这是一部在城市烟火之中叩问天地. ...

  • 以阅读名家力作开启2021

    刚刚过去的2020年,对于中国文坛来说是一个丰收年.这一年,不少名家新作接踵而来,令人目不暇接.他们中有些人久未有新作问世,积淀多时而成的作品甫一问世便令人惊叹:还有些人勤奋耕耘,一年竟能连推几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