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都不敢用的险计,彭德怀用来大败麦克阿瑟,歼敌3.6万人

在军事层面,毛主席曾高度评价了古今两位军事家。若说古代名将,自然莫过于24岁便攻取天下的唐太宗李世民。毛主席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而说到现代军事家,则非彭德怀莫属。毛主席有诗云乎:“谁能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从作战风格来看,李世民与彭德怀颇为相似,都以勇猛和迅捷而著称。指挥战斗时,两人均喜欢亲冒矢石,亲临一线指挥。同时还都喜欢以奇兵直捣敌军中枢,一击制敌,从而取得全胜。

笔者看来,若真要“关公战秦琼”,比起李世民和彭德怀的军事才能,恐怕后者还要更胜一筹。今,未必就不如古。为什么这么说呢?李世民和彭德怀虽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在统一战争中,都曾作为过方面统帅,主要作战区域都在甘肃、陕西和山西附近,攻下的领土旗鼓相当。同时,两人都曾在朝鲜半岛指挥作战,面临过十分相似的战略抉择。李世民和彭德怀,实际是相当具有可对比性的。而在朝鲜半岛的作战中,彭德怀表现要大大超过李世民

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盘踞于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在攻克重镇白岩城后,高句丽举国震恐,于是起倾国之兵前来抗拒唐军。此战中,高句丽人排出一字长蛇阵,盘踞于北山,联营40里。

江夏王李道宗见此情况,于是向李世民进献了一个颇具风险的妙计:

“高句丽倾国以拒王师,平壤之守弱,愿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根本,则数十万之众可不战而降也!”

李道宗的作战宗旨十分简单,就是趁着高句丽后方空虚,直接攻占敌军的都城平壤,然后回师包了高句丽主力的饺子。说实话,李道宗的计谋是十分具有可操作性的。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合理建议,一向敢于冒险的李世民却怂了,竟然不敢答应。毕竟高收益也伴随着高风险,李道宗孤军深入,很可能陷入高句丽人的重围,最终白白葬送5000精兵。因此,李世民决定用“兵对兵、将对将”的方式和高句丽主力硬拼。最终,李世民虽然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却在战略上败下阵来。高句丽主力虽然被击破,但却成功将唐军拖入了寒冷的冬季。李世民深恐军粮不济,于是只得率兵南返,未能实现消灭高句丽的战略目标。

在临走之时,李世民后悔不迭,认为自己并没有听从李道宗的计谋,是一个重大失误。

时光越千年,1951年11月25日,在朝鲜战场,志愿军统帅彭德怀也遇到了与李世民同样的境遇。此战中,麦克阿瑟指挥的“联合国军”和当年高句丽人一样,几乎倾巢而出,没有留下任何预备队,其身后留下了大片空挡。只要攻占了敌军身后的主要交通干线,数十万“联合国军”将不战自溃。

因此,彭德怀与李世民一样,都面临着“需不需要以一支奇兵,穿插到敌军身后,进而直捣平壤”的选择。

而与畏首畏尾的李世民不同的是,彭德怀果断选择了穿插。从战役整个布置上,彭德怀在正面将50军、39军、66军、40军依次排开,负责阻挡“联合国军”的北进。在两翼,则布下了两支迂回部队——38军和42军,并分别从德川和宁远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穿插。

与倾巢而出的“联合国军”一样,彭德怀也没有留下预备队,几乎将所有部队都用在一线。因此,如果美军选择利用机械化部队进行穿插,我军薄弱的后方也将成为美军纵横驰骋之地。

如果换做其他人作战,恐怕就会将38军、42军作为第二阶段的预备队,防止敌军可能的穿插和反扑。但是彭德怀却艺高人胆大,决定在敌军进行大规模穿插之前,先将敌人一军。但是其高度的风险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快速突击的穿插战,必须强调出其不意,以快打慢,困难的是急速行军。由于穿插迂回行动往往利用敌人部署间隙和侧翼,因此很容易被敌军察觉。一旦被察觉,就会陷入重围,从而在孤立无援中遭到毁灭性打击。而这,也正是当年李世民所顾虑的。

是否放手让部下进行穿插,极其考验将领的胆量和担当。而我们的彭大将军,就是这样有担当、有能力、有勇气的绝世名将。彭德怀对于自己手下的战将和士兵,有着绝对的信任。

随着第二次战役的打响,38军一马当先,用极短的时间击破了位于德川地区的南朝鲜第7师;随后,42军又击溃了南朝鲜第8师和第6师。“联合国军”的右翼,被志愿军打出了一个大缺口。随后,38军冲出缺口,直扑“联合国军”后退的闸门——三所里。

照说,“联合国军”的右翼被端,美军指挥官沃克中将应分出主力精锐,东向阻挡正在向南急速穿插的38军。然而令很多人看不懂的是,沃克中将却祭出一个“迷之操作”。他竟只派遣刚刚到达朝鲜的土耳其旅,辅以美军骑兵第1师的部分兵力,前去阻挡如狼似虎的38军,试图掩护住右翼。

要知道,38军有4万多人,土耳其旅才5000多人,根本不可能挡住38军。而到了后来,美国媒体也评价沃克的行为是“用阿司匹林的软木塞去堵住酒桶”。

在派土耳其旅堵住38军的同时,沃克又在左翼布置24师、25师和韩国第1师试图挡住50军、66军和39军的进攻。在中路,则由美国第9军第2师抵挡39军。

而剩下的部队,则通通前往顺川一线,其中包括王牌骑兵一师的主力以及英国精锐的29旅、27旅,加上韩国、菲律宾的部队,一共8万余人。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阻挡志愿军的第二层迂回部队——42军。

那么沃克为何会这么布置呢?沃克的目标其实是西顶东打,挡住50军、66军、39军和40军的正面进攻,放过38军,主要攻打处于最右边的42军。相比于4万人的42军,负责阻挡他们的联合国军,拥有2倍于他们的兵力。不仅防守有余,而且还足以利用人数优势进行反攻。

如果能以强悍的美国骑兵一师为龙头,打败42军,然后以机械化部队对我军左翼进行卷击,数十万志愿军都将陷入后路被断、孤立无援的境地。38军差得越远,反而越会陷入重围可以说,沃克的操作实际是一个可怕的杀招,足以葬送我军所有的努力。

然而彭德怀毕竟是彭德怀,如果双方都准备从对方身后进行穿插,那么两军比拼的,将是穿插的速度。沃克万万也没想到,38军在穿插德川的同时,又分出113师,向三所里地区进行急速穿插。要知道,我军行军主要靠双腿,38军穿插德川已经消耗了相当多的体能。一向喜欢充少爷的美军万万也没想到,38军113师还有力气进行穿插。然而,奇迹就是发生了。

当时,德川距离三所里有140华里,而留给113师的,不过只有一天时间。然而人困马乏的113师,硬是在14小时内,狂奔140里,并赶在敌人之前5分钟攻占了三所里。

这还不算,113师在顽强阻击南退的“联合国军”的同时,还分出337师,抢占敌军南撤的又一个重要关口——龙源里。如果38军继续西进,便会彻底切断美国第一军和美国第九军的退路,绝大多数“联合国军”都将陷入我军的重围。

从理论上来说,沃克还能通过击败42军,反向迂回我军后方,达到战局上的逆转。然而沃克却没有这个胆量,他赌不起,也不敢赌。因此他命令所有部队,都向38线附近撤退。在我军迅猛的追击之下,“联合国军”溃不成军,他们丢下了无数辎重与装备,有3.6万人被围歼,其中包括2.4万美国人。

在撤退途中,沃克中将在慌乱中出车祸而死,成为“联合国军”死亡级别最高的将领。而我军奋勇追穷寇,轻松收复平壤,并将战线推进到38线附近,第二次战役从此以胜利而告终,并赐予美国陆军史上“最丢脸的失败”。而麦克阿瑟所谓“圣诞节前结束战争”,也成了真正的笑话。

同样在朝鲜半岛作战,同样面临穿插的抉择。李世民没胆进行穿插,最终致使征东之战功败垂成,没能攻占平壤;而彭德怀则果断起用李世民所不敢用的计谋,果断穿插,最终险中取胜,收复了平壤。

在笔者看来,相比于李世民,彭德怀更加信任自己手下的士兵。他相信自己的志愿军战士,能在最艰苦的环境下,迸发超人一般的战斗力。而志愿军没有辜负彭德怀的重托,成功完成了穿插任务。到了战后,彭德怀更是在电报中,将38军称为“万岁军”。

兵是最好的兵,将是最好的将。彭德怀将军与志愿军战士的结合,让穿插战术成为我军的杀手锏,让敌军闻风丧胆,使敌腹背受敌、四处挨打,轻则乱敌部署, 重则断敌后路,极大减轻正面主攻部队压力,把战争指挥艺术发挥到极致,真正实现战役、战术层面的精确打击和体系破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