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通用方
无论如何复杂变化,总是肺受邪侵所致。故疗治之法,当以保肺祛邪为主。因肺为娇脏,易被邪侵,所谓保肺,乃是保护之意,不是专用补肺之药。所谓祛邪,乃是审证求因,或施宣散,或用肃降,祛除其邪。如:祛风、散寒、清热、利湿、润燥、泻火、调气、和血、补虚、泻实等皆是。
在初起邪实,用药切忌补涩,久病正虚,立法更戒攻伐。肺为脏腑之华盖,二位高居子膈上,药力易达病所,凡咳嗽初起,药宜轻清,即令久咳不愈,仍宜缓和。
凡寒、热、攻、补重量大剂,非病情严重,而且审慎周详,诊断明确,概不宜轻用。方药前人治咳方剂甚多,亦各有其疗效,今不能一一选录。惟师其意,仿其法,而不泥其方,再结合个人临床所见,拟一咳嗽通用方,作为基础,暂名为“桑杏甘前积桔汤”,在初起及一般咳嗽,皆可施用。
冬桑叶三钱,苦杏仁三钱(去皮研),前胡三钱,生甘草三钱,炒枳壳三钱,桔梗三钱。以水两饭碗,煎药成一碗半,滤去渣,分三次温服,本方可连服三至五剂。
方解:本方系手太阴肺经药。因肺所生病为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等证。故首用冬桑叶之气味甘寒,去风燥湿,走肺络而宣肺气,同杏仁之气味辛甘苦温而利,除风散寒,解肌泻肺,降气行痰为主。佐以桔梗之气味苦辛而平,入肺、泻热、散寒、开胸、利隔、行气消痰;合前胡之气味辛甘苦寒,畅肺气,解风寒,理胸腹,下气降火,消痰止咳。加枳壳之气味苦酸微寒,化痰行气,止喘散结,消胀治咳。
从气化论,肺属燥金而性畏火,须藉脾胃土气以资生,故取甘草之气味甘平中和,泻心火而补脾胃以资肺金生化之源而保护肺气。甘草合桔梗名甘桔汤,能治咽喉口舌诸病,以其有苦辛甘平,散寒清热之功。桔梗合权壳名枳桔汤,有通肺下气利膈祛痰之力。本方药只六味,是从参苏饮、杏苏散、桑杏汤、甘桔汤、积桔汤等方加减组合而成。
前面说过,由于肺位至高,凡属气味俱厚,沉降重浊之品,用之则有药过病所之弊。昔人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在本方中杏仁、前胡、枳壳三种虽气味苦辛,但皆轻微,降而能散,故取桑叶之轻清宣肺通络为之领导,又借桔梗之轻虚上浮,功同舟揖,载药力上行;更取甘草补土生金,其性中和,协调诸药,使邪气因而宣散,肺气恢复肃降,则咳嗽自愈。
[/B] 随证加减法
本方药味剂量及方解俱如上述,兹将随证加减各法例举一二。
- 风咳:
有风温风凉之分。风温咳:证现痰少稀薄色白,咳声清高,兼见舌红,苔白或黄,或口渴,脉浮数等象。可用本方酌加薄荷二钱,炒牛蒡子三钱。风凉咳:证现痰少稀薄色白,咳声清扬,兼见舌微红,苔薄白,鼻流清涕,或微恶风,脉浮缓等象。可用本方酌加紫苏三钱、薄荷二钱,如有头痛,可再加荆芥穗二至三钱。
- 寒咳:
证现痰白起泡,咳声较重,痰冷难出,兼见头痛,舌色淡红,苔白滑,脉浮紧等象,可用本方酌加紫苏、陈皮各二至三钱。如再有恶寒无汗或头项强痛,可酌加淡豆豉三钱,冬季可加麻黄一至二钱,葱白三支。
- 热咳:
证现咳嗽热痰,胶稠色黄,痰不易出,出则满口,粘连起泡,或咳引胸痛,或咽喉不利,口干,兼见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洪数等象。可用本方酌加马兜玲、天花粉、炒牛蒡子各三钱、鲜苇根一两。
- 湿咳:
证现痰多色白清稀,咳声重浊,或声音如从瓮中出,兼有头闷声重,胸院不舒,口干喜热饮,或不欲饮水,舌苔白滑腻厚,脉弦而缓,或濡或细等象。可用本方酌加法半夏、陈皮、白茯苓、苍术等各二至三钱,薏苡仁五钱。
- 燥咳:
时当秋冬之交,证现咳声清高,痰少难出,兼有口鼻咽喉津液不足,舌红苔少或无苔,脉浮短清而微,或右寸独大等象。可用本方酌加南沙参,瓜蒌皮、炒牛蒡子各三钱、川贝母、陈皮白各一至二钱。
- 火咳:
证现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喉间干燥,兼有舌红,苔白干薄或黄,或无苔光亮,口干,或喜冷饮,形瘦色苍,脉浮数或洪数等象。可用本方酌加玄参、天门冬、知母、生石膏、天花粉各二至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