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伴你成长”公益志愿服务的四点经验

来自各地的人们都能看到你思想的闪光。请致信sgke123@163.com/加入Q群174092229

-------------------------------------

2016年3月至5月,很荣幸跟随导师参加了伴你成长公益志愿服务,我既是伴你成长志愿者的一员,也是南开团队的一员。此次志愿服务是具有社工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服务内容是有两个课程,第一个是《彩虹桥》课程,其选取自南开大学社工系师生团队为国务院妇儿工委主编的《流动儿童服务手册》;第二个是《让我们做朋友》,它起初是美国北卡大学弗雷泽教授领导的团队为美国小学生设计的,在中国由南开大学团队进行了本土化处理。服务对象是天津市的流动儿童,服务地点是选取了4所拥有较多流动儿童的小学,而我所在的小学是赵沽里小学,它是一所拥有明显流动儿童特征的学校。我们学校的服务团队成员共8人,每4人服务一个班级,这4人团队主要由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学专业以及有教育经验和志愿服务经验的人组成,其目的是在服务中能更好的帮助流动儿童面对和解决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以及在服务中能够突显社工的专业性。

此次服务主要有分为三个阶段,主要包括准备期、服务开展期以及服务结束期。作为核心团队的成员,我参与了整个服务过程,在服务中自己不仅在专业素养和技巧上获得了提升,也在做人做事方面获得了提升,以下是我简要总结本次服务的心得体验:

第一,理念先行。此次志愿服务不同于一般常规性的志愿服务,它是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指导下开展的社工专业化志愿服务。在服务之前我们会对招募的志愿的进行培训,向他们传递社工的理念、价值观、方法等,待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的志愿者,才会加入志愿者服务团队,为流动儿童提供服务。培训的过程实际上是理念传递的过程,在正式进入服务之前这是所必须掌握的。而在清楚理念之前,需要弄清此次服务的目标,即就在尊重、平等、信任和积极关注的氛围中,促进流动儿童自身成长能力的提升,为其增能。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我们所匹配的理念是“去标签”(由于制度和资源的分配不均,这群孩子普遍被定义为“弱势群体”)、“优势视角”,发掘孩子们的潜能。而往往在实际的服务开展中,志愿者仍会不清楚服务的目标与理念。曾记得在中期服务中,有志愿者问我课程服务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我们在服务伊始就应清楚明了的,但由于理念的传递不足够,以及在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会将重心放在每次服务内容的目标,而忘记终极目标,忘记理念。而实际上不管是何种服务,理念与目标是应该贯穿服务始终的,必须不断提醒而为之努力实现的。

第二,方法跟进。在理念的指导下,选择何种方法达成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流动儿童具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但是他们也具有一般儿童所拥有的特点。经过10次的服务,每一次服务会采用小组工作的元素,用具有社工特色的游戏以及参与式互动的方式开展。但在主要两种方式开展下,却有很多需要的注意的细节,这是我们在书本上所学不到的,如游戏,一个热身游戏,需要考虑场地的大小、时间的长短,考虑游戏规则是否简单易懂,考虑男孩和女孩的区别(在有的游戏中需要手牵手,现阶段的孩子已经有性别意识,他们会拒绝,表现出不好意思);一个活动游戏,通过游戏向孩子们传递知识,而不仅是活跃氛围,在这里常为了增加孩子们积极性,会设计一些竞争与合作的元素,增加奖励机制,而往往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挑战规则的孩子,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都是经验的积累,是不断落到实处,理论与实践碰撞的过程,获得提升的过程。同样参与式的互动,也不是简单的我问你答,是在需要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鼓励孩子们参与,让他们通过参与能够体验自我、悦纳自我。而这种氛围的营造需要我们志愿者在言行举行上时刻注意,让孩子们有种舒适感、安全感,让他们感受到可以自由表达和表现自己。另外,互动也需要多样性,并及时给予适当的回应,如在分享中如果只是简单让孩子们志愿分享,那么可能永远只是那几个孩子分享,但如果加入组外竞争与组内合作元素,那可能效果会不一样。又如以角色扮演、情境表演的方式参与,不仅是志愿者与孩子们、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氛围也会增加。方法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方法需要实践的操作化,在服务中志愿者们的不断头脑风暴,丰富了我们的方法,让方法更具多样性,也更贴合孩子们的特点。

第三,团队建设。我们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总会处于各种的情境中与他人合作。之所以谈到团队建设,是因为团队对于服务的成功开展具有重要作用。有个成语叫做孤掌难鸣,也有句话叫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这次服务中我深有会。按常理社工很能与人打交道,可这是我的短板,需要不断提升的地方。在前两次的服务中,我就像家长一样,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代替,在分工上先落到纸上发给每个志愿者,并在课前与他们沟通交流,到给孩子们开展服务的时候,会发自己很吃力,彼此之间的合作不默契,志愿者没有熟悉服务内容。反思自己的做法后,我改变了自己与大家的沟通方式,也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首先,明确自己的定位与角色,其实我与志愿者们都是伴你成长的志愿者,但我身上却比大家多了两个角色,既是南开团队的核心成员,也是也是所在学校的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在这样的定位与角色下,必须清楚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我从改变自己开始,以身作则,带动大家一起参与服务。其次,分解任务与分工,让志愿者参与到服务的准备过程中(如准备物资、带某环节活动),让他们有一种参与感,同时分工要结合自愿者自身的优势与特点。然后,协调大家的时间,固定在某个时间组织大家集体线上备课,一起头脑风暴活动的创意、环节的设计,在这个时间段内提前将流程、分工以及相关需要的注意事项告知志愿者,并对他们的问题进行解答。最后,充分共情,给予志愿者精神上支持和言语上的鼓励。我们志愿者都拥有公益心,他们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志愿服务,他们有的工作、有的学习、有的在家照顾孩子等,他们需要兼顾家庭和工作,但他们仍克服这些困难参与服务。在服务中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在一次次的磨合中,团队的默契度有了一定提升,服务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改进。总之,在这次服务中对于团队的建设,不管是在做人与做事方面都给了我很多启发,用优势视角发掘自己与他人的潜能,尝试不可能,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第四,积极关注服务对象。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有潜力,要相信孩子们远比我们想象的有力量。在服务中要破问题化视角,从优势的视角出发,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如此的有力量。有时会懊恼,为什么这个孩子中途来参加服务,不仅大声说话,还干扰组内同学,迫使服务暂停,但其实了解其行为背后成因,我们就会理解他为什么会如此,同样给予他足够多的关注和支持,他的改变会非常明显,他会尝试着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也会尝试着参与服务而不是一再的拒绝的。关注每个孩子,在服务中有时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在短暂的服务中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其实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我将孩子们分为三个组,每个志愿者分别负责一组,让他们熟悉组内孩子的情况,了解和观察每组孩子的需求,以及对其需求作出回应。并且积极关注的同时需要积极回应,我们对于孩子有针对性的回应,会强化他们的进步,如曾经有个女生想分享却担心说错,在我们给予鼓励和支持后,她有举手并分享,结果她真的说错了而为此沮丧,但是我们首先肯定和表扬了她勇敢分享的行为,然后对说错这件事进行开导,对她说“错了可以改正,但是不说出来就不知道正确答案,这样给了自己一次知道正确答案的机会”,此后她又重新举手将正确的答案分享给大家。积极的关注每个孩子,敏锐的觉察他们的需求,相信他们是有力量的,而他们的转变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前进的动力。

以上是我关于此次志愿服务中几点心得体验,当然在服务的过程中,还有许多的收获,比如每次服务中把握活动的节奏、灵活调整活动的内容、与孩子们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互动技巧等等。这次服务不仅是用专业服务伴孩子们成长,也伴我们自己成长。最后,感谢给我机会和督导的导师,感谢给我支持南开团队,感谢倾心付出与坚持的团队志愿者,感谢那群拥有力量的孩子们,谢谢你们陪我共同成长。

作者:汪华凌,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2015级MSW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