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女性、内向及收入低的人,这一种人更容易被抑郁症盯上!

这17年来,我一直专注于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多学科(MDT)诊疗工作。最近几年国内抑郁症患病率上升,大众对这个病症越来越熟知,但疑惑还是很多:

有的人看起来活泼开朗,怎么会得抑郁症呢?

有的人吃穿不愁,要啥有啥,有什么可抑郁的呢?

这些疑问都折射出大众对于抑郁症的误解。到底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患抑郁症呢?我在以下视频中给出了详细答案。

点击可浏览,欢迎点赞、关注视频号“晴日心理”

对于容易患抑郁症的人,大众有以下3种常见的认知:

女性内心敏感,情感更丰富,所以比男性更容易罹患抑郁症;

内向的人沉默寡言、不爱交际,比外向的人更容易罹患抑郁症;

收入低的人总是要为生计发愁,生活苦,比有钱人更容易罹患抑郁症。

然而事实并不一定如此。

第一,曾有不少调查显示罹患抑郁症的女性群体远高于男性群体。比如2007年,哈佛大学的流行病学家调查发现,美国有12%的男性曾经、或正在罹患抑郁症,而女性的比例是这的两倍,高达25%。

而对于我国而言,客观上过去的农村女性社会地位较低,生活条件差,再加上分娩后、更年期的体内激素的变化、家庭关系的变化等,女性罹患抑郁症的比例确实比男性高。

但随着毛泽东主席的一句“妇女能顶半边天”,我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收入不断提高,得到他人的尊重及认可,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产后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的罹患率得以明显降低。

因此,虽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男女罹患抑郁症的比例仍有一定区别,但区别不大。对于个体而言,是否容易得抑郁症与性别的关联并不明显。

第二,内向的人不一定更容易罹患抑郁症,还得看内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说“3岁看大,7岁看老”,认为能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中看到长大后的性格,并认为大部分性格是天生的。

我们在临床中接诊过很多青少年患者,他们从小就内向、胆小、怕事,父母和他们都觉得这是天生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这部分患者接受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时,发现其性格特点的背后其实有叠加性心理创伤。这些后天经历对他们的性格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内向、胆小、怕事并非天生的。

点击回看:孩子性格内向是天生的吗?这个案例可能颠覆你对性格的认知

这部分性格内向的人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性格变得敏感、多疑、自卑,甚至出现了偏执型人格改变。他们容易认为别人会对自己不友好,也不懂得如何积极、科学地与人交流,形成恶性循环。

他们比较自我封闭、不愿意与人交流,也容易在人际关系上遭受挫折,感到孤独。也就是说,他们在家庭以外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比较弱的。

如果他们的家庭内部氛围也不好,缺乏亲密、温暖的家庭关系,甚至也对他们造成过叠加性心理创伤,那他们的整个社会支持系统就更弱了。这一类内向的人的确更容易罹患抑郁症。

可外向的人也不见得就能对抑郁症免疫。很多性格开朗、交友广阔的人看起来阳光积极,但这很可能是表面的伪装。原因可能是他们要竭尽全力维护美好“人设”,也有可能是他们不习惯于流露自己的真实感受。

我们伤心、难过、愤怒的时候,如果能得到身边人的关心、共情、倾听,甚至是积极引导的话,这有助于我们及时把负性情绪释放出来,不容易形成心理创伤。

可以上这部分“外向”的人,他们总是压抑、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负性情绪得不到释放,心理创伤越积越多,也就很容易罹患抑郁症,而且往往是大众俗称的“微笑型抑郁症”。

哪怕得病了,他们也要微笑示人,这样会加大他们的心理压力,病情迅速恶化。而且一旦他们决定自杀,成功率很高,因为身边人都缺乏意识。

所以,一个人外表的性格并不能说明其是否容易得抑郁症。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孩子性格外向、活泼、懂事就放松警惕,一定要关注孩子真正的精神心理状态。

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有些表现得内向的人不一定与心理创伤有关,而是因为他们的认知水平、思想成熟度高于大部分同龄人。

有些孩子因从小博览群书,不断拓宽认知边界,父母也懂得积极引导和教育。他们内心非常自信,心态平和淡定,对未来也有明确的目标。他们可能反而不想花太多时间与没有共同语言的同龄人交流。可当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时,他们也会非常健谈。

可是,长期与同龄人格格不入也并不妥,也容易招致一些人际冲突甚至被排挤。这一类孩子的父母仍要不断学习和提升,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积极引导孩子与同龄人理性的交流,“降维沟通”。

第三,抑郁症患者中,有社会地位、有权力、有钱的人并不少。国内外明星、名人中就有抑郁症患者,比如张国荣、马思纯;“名嘴”崔永元;韩国女星雪莉等等。

不过,大众往往将抑郁症与双相障碍混为一谈。很多名人其实罹患的并非抑郁症,而是双相障碍(又俗称“双相抑郁”)。他们不仅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还曾经历过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比如受到粉丝的过度追捧、获得各大奖项、赢得众人的关注和夸奖等等。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钱人、有能力的人同样会出现严重的精神心理障碍,而且可能是更加严重的双相障碍。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人在生活物质条件得到满足后,会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情感、归属、别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的实现难度并不比低层次需求的实现难度小,在现在这个社会来说,甚至可以说是难度更大。

所以,一个人经济优越、名气大,并不代表他们就一定能实现这些需求。若持续受挫,他们的想法得不到尊重及认可,找不到归属感和情感寄托,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他们很容易出现抑郁发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他们虽然经济水平较高,但大数据时代下,几乎每天都与互联网、电子产品打交道,接触的信息面非常广。他们很容易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

如果心态不够积极,有相关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他们就很容易过于关注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自己的不幸,感到更大的心理压力大,并产生负性情绪。

那究竟什么人更容易得抑郁症?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原生家庭的环境不良、从小与父母关系不佳的孩子是得抑郁症的高危群体。

根据我们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大量的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临床心理干预实践,我们发现,抑郁症是患者遭受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并不断自我否定所导致的。

如果家庭氛围恶劣、亲子关系不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不断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埋下诸多患病隐患。

有句话说得没错:原生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意识到,孩子是否会得抑郁症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我们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我们提供的家庭氛围密切相关。

若父母经常吵架、长期对孩子采用简单粗暴的、或者忽视的教育方式,那孩子成长的土壤是贫瘠的,遇到挫折时更容易一蹶不振,难以心身健康地茁壮成长,甚至罹患精神心理障碍。

父母只有对这一点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更有预见性地避免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