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探秘——那些大隐隐于闹市的寺庙|胡同|城隍庙|寺庙|观音寺

就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之间,在我们每天匆匆走过的路边,有许多安静的寺庙,讲述着北京千年的历史故事。

在金融街建设中,金融街地区样貌大变,但是元代建成的“都城隍庙”却被精心保留下来,并且经过大修,焕然一新,历经风雨的都城隍庙寝祠成为林立高楼间的古都遗韵。

元至元四年(1267年),世祖开始兴建元大都。至元七年(1270年),数位大臣建言,“大都城既成,宜有明神主之”,请求建立城隍庙,世祖应允,并在城西南角选地建庙,封城隍为“佑圣王”。北京都城隍庙的历史由此开始。元文宗天历二年八月(1329年),加封大都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

明代,成祖(1403-1424年)永乐迁都,定鼎于北京,重修都城隍庙,主殿为大威灵祠。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建,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毁于火灾,再次重建,万历三年(1575年)重修。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以太牢(牛羊豕三牲)祭都城隍。祭祀期间,庙宇附近逐渐形成庙会,后来更发展到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日开市,成为京师最重要的庙会之一。其时商贩云集,人潮如涌,南北货物,古今珍奇皆有。庙会绵延数里,规模甚大。

清代,北京都城隍庙是全国两所京都城隍庙之一。顺治八年(1651年)仲秋,遣太常卿致祭,此后每年为定例。仍用太牢祭祀。清雍正四年(1726年)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分别重修。同治十年,都城隍庙发生火灾,后来仅修复了寝祠和仪门。到民国年间,庙内虽有香火,但早已颓败,庙会也转移至城内其他地点。

20世纪后半叶,仅存的寝祠沦为水电印刷厂库房,因年久失修,门窗断裂脱落,彩画磨灭无存,周围更被私搭乱建的低矮房屋环绕。1984年,北京市政府将寝祠列入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90年代,这一地区被规划为北京金融街的建设范围。

2005年11月,对寝祠的大修正式开始。工程持续一年余,投资约430万元,更换了三成以上的内檐木构件,殿内的水泥地面也重新换成青砖。同时还拆除周边违章建筑百余平方米,清理倚靠大殿堆起的煤堆,开辟出一休闲广场。在维修过程中,发现了三座石碑,其中两座石碑曾作为民房墙壁,碑身字迹仍依稀可辨,分别是顺治年间之《西棚老会碑记》和雍正年间之《重修京都城隍庙挂灯会碑记》;另一座石碑《中棚盛会碑记》则被敲断后深埋地下,字迹已磨灭不清。现三座石碑被重新竖立于寝祠两侧。

寝祠西侧的池壁上,修建一幅壁雕《都城隍庙盛景图》。展现了一幅都城隍庙庙会“商贩云集,人潮如涌,南北货物,古今珍奇皆有”的繁荣景象。

而藏身闹市的寺庙,还不止这一处呢!

普渡寺

普渡寺所在的南池子地区,自打明清会儿就在皇城的范围之内。明朝那会儿这儿叫南宫,也叫小南城。清朝顺治年间,这儿被辟为了顺治皇帝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的府邸,虽然为国效忠了一辈子,但是死后却被顺治皇帝扣上了“生前谋篡大位”的罪名,而且永久的罪削帝号、撤庙享、除宗籍。

到了乾隆皇帝执政的时候,他在原来建筑的基础上,重新改建,起名普度寺,取“普度众生”之意。

那么普渡寺里到底供奉着谁呢?并不是我们熟悉的三世佛,而是藏传佛教密宗的一位护法神,叫玛哈嘎拉,又叫大黑天。

地址:南池子大街内普渡寺前巷

护国观音寺

前门大街西南边,有一条观音寺街,跟著名的大栅栏商业步行街是一趟线,从东口走进来便能看见一座铁牌楼,上书“观音寺街”四个大字。其实,这座观音寺一直就藏在这条街上。

顺着观音寺街咱们一路往西,走到西口的时候,道路自然分出了两个岔路口,靠南边的通往的是樱桃斜街,靠北边的这条连通的是铁树斜街。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三角岔口并不是现代城市改造出来的,这是早在明朝那会儿就形成的格局,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它们仨交汇点上的这座建筑,砌满了青砖的二层小楼。它,就是咱们要找的观音寺,证据就是这个犄角儿上的“护国观音寺”五个大字。

据专家推测,这座观音寺是明朝的产物,坐西朝东,一共三进院落,如今“护国观音寺”五个大字所在的地方,正是原来的山门。据说在大栅栏地区的寺庙当中,这儿算是香火比较旺的了。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儿就逐渐被改造成了民居,但是据院里的老住户说,原来刚住进来的时候很是气派。

西黄寺

北京最长的胡同是长约6000米的东西交民巷,而黄寺大街约长2300多米,换句话说,黄寺大街按照现如今的排行来看,应该是位居第二。

大街既然叫黄寺,那么这黄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由于这儿目前作为专门培养中国藏传佛教的研究、教学、寺庙管理高级人才的最高学府,所以不对外开放。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我们拍摄到了难得一见的画面。

鲜为人知的是,北京原本有两座黄寺,西黄寺和东黄寺。东黄寺大概位于安定门外大街,如今早已不复存在,而这座西黄寺保留至今。黄寺是清朝的顺治皇帝为了融洽与西藏地方势力之间的关系,而建造的友谊之寺。

延寿寺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其中的“靖康耻”指的正是发生在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的北宋被金国灭亡,徽、钦二帝被金军俘获的“靖康之变”。那么当时被抓的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押送到了哪儿呢。在今天西城区,有着文化一条街之称的琉璃厂东街的东头,垂直着一条叫延寿街的胡同,当年那二位就被关在了这条胡同的核心建筑,延寿寺里。

那么这个寺现在在哪儿呢?根据我们以往“寻踪”的经验来分析,像这种“生活气息”如此浓厚的小胡同里,很难保留住1000多年前的遗迹,而且我们从南口进来之后,一路向北,胡同两边连个称得上高大的古代建筑都没有。

据院里的老住户回忆从佘家胡同一直往西,一直到13号,全都是当年延寿寺的地盘,解放前因为寺庙生活困难,主持还把一部分寺庙租了出去,直到文革特殊时期大部分被迫拆除。现如今,延寿寺所剩无几,能“有名有姓”的也就是这座大杂院了,除此之外,唯有这个因它而得名的胡同名--延寿街保留至今。

宝禅寺(已改为民居)

宝禅寺是元代的产物,最初盖在了宝禅寺胡同,也就是现在的宝产胡同。据清朝的《顺天府志》里记载,当年的宝禅寺是在元代的普庆寺的基础上建造的,光是僧舍就多达四百间,但是到了清朝光绪年间,被迫搬到了西四北八条的一座尼姑庵里。

原来,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原本在北京动物园的广善寺看上了宝产胡同这地段,挤走了宝禅寺,于是宝禅寺拿着一笔搬迁补偿款本着就近原则,就搬到了当年五王侯胡同的长寿庵里,也就是今天的西四北八条37号院。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儿改造成了民居,直至今日。而“宝禅寺胡同”这个名字它没有带过来,留在了原单位,于是今天就出现了宝禅寺“声东击西”的故事。

来源:这里是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责任编辑:刘京_NO563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