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模讲解《中药学》——第二十九集(视频 讲义)
学习往期课程请往下拉!
主讲人:张廷模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该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学术带头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主张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提出了中药药性“三性说”、“一物二气说”、“配伍的相对性”等一系列药性理论观点,并对中药功效记述的完整性和术语的规范化,做了大量工作。
第29 讲 清热解毒药:鱼腥草、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熊胆、野菊花、红藤、败酱草
关于清热解毒药,我们前面介绍的从金银花到贯众,主要就是多用于治疗温热病的清热解毒药,那么下面我们就介绍第二组,主要用于疮痈肿痛的清热解毒药。这一组药,根据传统的用药经验,尤其是在本草文献的记载当中,它虽然也可以用于其它的一些热毒证,但是很少使用,主要是用于疮痈。那么疮痈,就是长在体表或者体内的,尤其体表,初期以红肿、热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医)认为是热毒郁结在局部,然后有一定的瘀血阻滞,这样的一个病证,也可以长在体内,脏腑那么称为内痈,那么中医治疗疮痈,过去有的讲主要是在这三步曲。开始就是消散,以清热解毒为主,加一点活血散结止痛的药,促进红肿热痛的消除。如果这阶段把它消散了,那就是最佳的、最理想的治疗效果,那么如果说这阶段没有完全的得到治疗,没有控制,那可能就会化脓,就会形成脓液,形成脓液的时候,就要托脓外出,就要排脓。那么排脓的方法,传统就是一个是用药物来局部把它腐蚀掉,所谓的蚀疮排脓,它有一个出口,当然,也可以用现在切开的方法,让脓有出路,当然现代的西医主要就是切开引流,其实传统也有(这种)方法,最后脓液干净了以后,就是敛疮生肌,所以在后两个阶段,常常也要用清热解毒的药,只是说在初期,使用消法的时候,促进消散是以清热解毒为最主要的药物,适当加一点活血散结止痛,那么在托毒的时候,也要用清热解毒药,就是加一些排脓的药,有的可能是不需要,有的不是(解毒药),比如说我们前面的像芦根、天花粉、白芷这些,它也有排脓的作用,它也是可以使用的。那么到了后期敛疮生肌,那就是要补益正气的基础上,加敛疮的药。清热解毒,那么比较次要,但实际上它也有一定的邪毒存在,也可以使用。所以基本上治疗的原则,今后在中医外科学里面,大家还要系统的学习,但是这一类的药物,就是我们这第二组的药,从当前的临床应用来看,它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治疗疮痈肿痛的清热解毒药了,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它常常也用于温热病,而且有的在温热病的各个阶段,都可以使用,尤其是其它的一些感染性疾病,比如说现在治疗从西医的病名来说,如急性支气管炎,这一类的呼吸道的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什么胆囊炎、尿路感染,(就)是中医的淋证,或者其它,都广泛用。那么就是上一次讲过的,因为疮痈本身就是一个细菌感染为主的一个急性的局部的一个炎性病变,所以西医把它叫作局部的化脓性感染的疾病,是以细菌感染为主,所以这一类的药,都有比较明显的抑菌抗炎的作用,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相关的药理作用,而且有的还能抗病毒,所以现在实际上在临床上是结合现代的一些研究,所以大量的细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一些急性的炎性反应的一些病证,那么应用,这些经验,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疮痈范畴。所以这一些用药的经验,其实还应该进一步的总结,所以我们这里把这一类的药,把它称为主要用于疮痈肿痛,是基于传统的用药的经验,这样子提出来的。因为现在它的应用的发展,有的总结还不是很充分,但我(们)知道这一个动向,所以我们今后在一些临床报道的文章当中,或者其它的一些中医的经验的专著里面,就会发现这些药物其实并不那么单纯,使用的时候,所以是请同学们(应)注意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目前的学习要求,我们还是以教材为准。所以在现在有的中药学里面,把那些(内容)就放在临床应用的进展或者功用的发挥(里面),有这样的一些项目,就是提供一些拓展我们思维、拓展我们视野的一些信息,都不是我们现在学习的时候必须掌握的,是仅供参考,所以我们在具体的药物之前,加一点这样的必要的说明。
鱼腥草
这组药当中,第一味药就是第105页的鱼腥草,那么鱼腥草在古代本草文献里面,它的正名,就是我们教科书上它的植物来源,三白草科的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蕺菜,草字头的下面一个(戢),也是一个姓。蕺菜现在不常用,很多人都不认得,所以我们现在正名已经不用名称了,由于这种草本植物含有一个很特殊的气味,有的人说它会有一种鱼腥味,其实和鱼腥味还是区别很大,鱼腥草的气味,其实应该说要芳香一些,较清爽,所以鱼腥草又是一个很多人喜欢食用的一个疏菜或者野菜。尤其在西南地区,很多人都喜欢把它作为佐餐用,而且有营养和保健效果的一种蔬菜或者一种野菜,所以根据它的气味,所以鱼腥草最强调它的芳香,腥实际上也是一个真实的气味的一种表述,所以我说这一类的药很多味都与它真实的味有关,甘、苦,包括鱼腥草的腥,都是这样来的。鱼腥草作为一个清热解毒药,当然按照传统的认识,它主要是用于热毒疮痈,对热毒疮痈,鱼腥草它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局部用新鲜的捣绒了以后敷,也有明显的解毒消肿的这种效果,对于外痈可以用,内痈也可以用,但是结合它的长于清肺热,有的书上就是说它清肺排脓,其实它确有一点排脓的作用。排脓,也包括了祛痰止咳在里面,其实肺上的排脓和排痰常常是混在一起的,表现在肺,它也表现出了祛痰止咳,所以结合起来,鱼腥草历来就是治疗肺痈咳吐脓痰的一个最重要的药,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治疗肺痈的首选药,因为肺痈本身也是一个热毒郁结在肺而化生的一种痈脓,就是现代医学当中的肺脓疡、肺脓肿,有发热、胸痛、咳吐脓痰这样为主要的临床特征,那么它既可以清热解毒消除病因,又可以通过它的清泻肺热,它的热毒主要表现在肺,更主要它能够祛痰排脓,那么肺痈,往往随着大量脓痰的咳出,症状会随之相应的减轻,这是临床见到的一个现象,所以它祛痰排脓,也是一个针对肺痈很好的治疗作用,所以把这些结合起来,清热解毒,清泻肺热,又包括了祛痰排脓,所以是长于用于肺痈咳吐脓痰的药效学的基础,是几种功效的一种综合的发挥,如果单独把它作为一个清泻肺热的药,那么现在就用于一般的肺热咳嗽,痰比较黄稠,所以现在的鱼腥草,常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也用于急性的支气管炎,或者慢性的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这些都可以使用,而且现在还有注射剂,鱼腥草的注射剂,过去临床医生很喜欢使用,尤其是在呼吸道的一些急性感染当中广泛的使用,但是最近,就是有一点问题,一个是鱼腥草它的作为注射剂的有效成分,也是芳香性的挥发性成分,不稳定,所以在质量控制的时候,现在是药厂觉得比较为难的一个事情,质控有一定的问题,而且最近陆续发现了一些注射剂引起了不良反应,所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最近公布的临床医生要认真、高度重视的(药物),当然很多有不良反应的药,其中西药占多数,中药里面也提到了鱼腥草的注射剂,有的可能以过敏反应,就变态反应为主,当然也有其它的一些不良反应,所以我们在使用鱼腥草注射剂的时候,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观察,提高这方面的警惕,因为注射剂应用很广,相对来说发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可能就多一些,尽管比例低,但是使用很普遍,所以总量可能也就会多。顺便谈一下,供大家参考。当然我们这里是介绍鱼腥草的生药,不存在,不但不会有这方面的不良反应,而且作为食品,作为疏菜,都可以,比如说在西南地区它有一些肺热咳嗽的人,那么可以用鱼腥草,新鲜的,把它清洗干净了,加一点调味品盐啦,比如说酱油、味精,就这样子就可以吃了,有的就用鱼腥草全草来煎汤或者炖汤把它作为食疗,就是和一些肉类啦,或者其它的绿豆这些啊,作为食疗的,供这类的患者使用,这是在清肺热。其实在临床上,现在它不仅仅是清肺热,胃热、肝热这些,出现了,比如说胃热引起的咽喉红肿、疼痛,它也可以表现为清胃热或者清热解毒,利咽喉,肝热引起的一些头昏头痛啊,或者些耳道流脓啊,它也可以用鱼腥草来治疗。另外鱼腥草,也有利尿的作用,它表现在清利湿热,所以它也可以治疗众多的湿热病证,尤其用得多的是湿热淋证,所以有的书上,就强调它的重点,把鱼腥草的功效,叫作利尿通淋,强调它主要用于湿热淋证,其实用清利湿热更准确,它除了主要用于湿热淋证以外,其它与湿热有关的,都有明显的效果。所以这清利湿热,和前面我们(学)的清热燥湿,它的主治证是大同小异,都有比较广的范围,只不过苦燥,清热燥湿是从它的滋味,苦味很明显角度来总结的。清利湿热,它一般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认为湿热是从小便排出,其实它们治疗的病证的对象,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功效,从中医的理论总结它是属于不同的功效,但不同的功效,它有很大的相似性,它都是清除的是湿热邪气,那么燥湿是怎么清除的,不清楚,现在只是联系到它的苦味,那么这一类的药,它有利尿,就认为它是通过利尿来排除的,就这么一个细微的区别。鱼腥草是一个很芳香的药,所以在临床实际是常常用鲜品,有时候可以生用,那么不管鲜品或干品,作为汤剂的时候,不应当久煎,久煎了因为它的芳香性的成分不稳定,不但明显的减少,而且它也容易破坏,所以我们书上在使用注意里面,含挥发油,不宜久煎,这是在这一类药当中,也是比较特殊的,这是关于鱼腥草的情况。
蒲公英
下面蒲公英,蒲公英是菊科植物,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叶,就是布在地面上,布地而生的,就像波菜这一类的,然后它开黄色的头状花,它的果实,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吹,满天的飞散,实际上它就是聚合的它的一些果实,种子,在这里面,很熟悉的一点,整个植物它有白色的汁液,掐断了以后流出来的,所以大家都容易识别,但是这蒲公英,在古代的文献当中,它就叫地丁,它所以叫地丁,就是它的这些叶片,布地而生,好像它展开来以后,贴在地面上的,有一个主根很粗,而且主根很长,所以好像一个钉子,钉在地上的叶片布地而生,主根比较粗、比较长,后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一个药,叫作紫花地丁,我们后面要讲,那么相对来说,蒲公英是开黄花的,所以在有的本草文献里面,就把蒲公英又叫作黄花地丁,那么为了和紫花地丁在药名上不混淆,所以我们现代的中药学就用它的植物名,蒲公英,作为正名,过去的地丁的名称就不再保留,但是在使用古方的时候,尤其是在《本草纲目》之前的这一些方剂里面,如果我们见到了地丁,指的主要应该是蒲公英,因为蒲公英是《新修本草》就开始收载,那么它比《本草纲目》要早将近一千年的历史,所以这两个地丁,它入药有先后。蒲公英作为一个清热解毒药,它也是可以用于各种疮痈,和鱼腥草一样,也是内服、外敷,内痈、外痈都可以广泛的使用,首先要肯定它的广泛性,但是前人在肯定广泛性的同时,认为(这)药它更适合于乳痈,乳痈那么就是乳房红肿、疼痛,尤其是产妇,如果乳汁不通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那细菌在里面生长、繁殖,中医认为乳房,属于足阳阴胃经,乳头,属于足厥阴肝经,属于肝胃,那么蒲公英,它主要就归肝胃经,所以它归经与乳痈有针对性,现在的研究认为,它能够使乳腺管通畅,能够疏通乳腺管,那么乳痈,很多就是因为乳汁瘀积在乳腺管里面了,那么细菌在里面繁殖,所以不管说中医传统的理论和它的经验,从现在的基础研究,它也是在这方面发现是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我们很多书上都是说它是治疗乳痈的一个要药,所以我们书上,在应用一的第三行到第四行,故对热毒壅结于肝胃而发为乳痈者,尤多用本品。就是有的书上说的长于治疗乳痈,是相对而言,当然真正的乳痈,急性乳腺炎,那么只是说蒲公英比较常用,那也不是单用,单用可能力量还是比较单薄,因为乳痈,除了大量的清热解毒,解毒消痈,可能还是要加上一些疏肝理气的,或者活血散结的这样的一些药物,可能会增强临床的疗效,它的清热解毒,那么除了对疮痈以外,现在对温热病,比如说治疗流行性感冒啊,或者一些急性的传染病的早期,那么蒲公英,也把它作为一个清热泻火的药在使用,它(还有)多方面的,比如说咽喉肿痛,牙龈肿痛,这些都可能是热毒所致,所以说它清热解毒实际上是应用非常广泛。另外,它又是一个清脏腑热的药,清脏腑热,除了它和治乳痈一样,它作用于肝胃,所以肝热引起的目赤肿痛,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局部用蒲公英来煎汤,洗,局部的涂擦或洗,都有一定的效果,有的用来点眼,那么肝热引起的比如说头昏、头痛啊,耳道流脓啊,胃热,尤其现在治疗急性胃炎,这种属于胃热证的,那么现在认为胃炎啦、胃溃疡啊这一些病,与那种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关系非常密切,蒲公英,也是对这种杆菌有比较好的敏感性,所以很多医生在治疗胃的一些急性炎证,或者溃疡病这一类,那么中医是认为就是广义的胃热,包括咽喉肿痛,其实它也可以与胃热有关,把它作为一个清热泻火的药,对肺热咳嗽,现在用于很多肺的感染,和刚才讲的鱼腥草一样,使用很广,另外它也能够清利湿热,也是以治疗淋证为主,很多湿热,比如说黄疸性的肝炎,湿热黄疸这些蒲公英都有一定的效果,那么蒲公英也可以作为野菜,所以它也是甘味的药,就说(该药)本身不苦,所以往往没有什么明显的不良反应,作为汤剂,用量在临床上往往也比较大,所以我们书上,煎服干品都常常用到30克,鲜品可以用到50~100克,因为它本身也是一种可以食用的一种草本植物,而且在有的国家的民族医学,比如说南亚、像印度这一带把它作为一个健胃剂,它不但不伤胃,而且能够开胃,帮助消化,只是蒲公英,如果用量大了的时候,它有一点滑肠的作用,和昨天讲的牛蒡子的情况一样,如果说治疗这些热毒病证,比如说蒲公英也可以用于肠痈,那么这样的时候,适当地引起腹泻,或者大便通畅,对这类的病证是有好处的,那可能它就是一种缓泻通便,如果是脾胃不好,大便溏泻,那么它就是加重这些症状,就是滑肠,所以我们在使用注意当中,提到了这一点,大剂量的使用蒲公英,比如干品在30克,或者30克以上,或者量比较多的鲜品,有的可以引起轻微的腹泻,就说有一定缓泻的作用,或者滑肠的作用,这是关于蒲公英。这前面两味药,是这一组药当中,要求掌握的,因为在临床上现在应用非常广泛,作为了一个广谱的抗菌消炎的药在使用。
紫花地丁
下面紫花地丁。紫花地丁也是因为它有一个很直的根,比较深,类似于蒲公英的根那种特征,但是它开的是紫花,就把它叫作紫花地丁,实际上有一点喧宾夺主,最早的地丁是蒲公英,现在紫花地丁就用了(该)名称作为正名,反而蒲公英就不用了。紫花地丁也是很常用的一个清热解毒、治疗疮痈的(药)。按照传统,紫花地丁临床应用比较局限,它的清热解毒,基本上就用于治疗各种疮痈,内痈也用,外痈也用,那么应用的方式,也是内服、外敷都可以。在众多的疮痈当中,前人就认为它最佳的(是)用于疔疮,前人喜欢用,当然在临床上单用紫花地丁,在临床也没有发现真正有很明显的优势,但是,历代文献当中都有这样的记载,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知识点,因为前人很喜欢选用该品,估计也与它形状有关,对于地丁吧,那么疔疮,也是头很小,根很深,在化脓性感染的疾病当中,它主要长在颜面、长在手上这样一些地方,疮的头部,有的很小,就像豌豆或者绿豆大小,但是认为它根深蒂固,因为稍不注意,疼痛很厉害,如果不注意治疗,有的去挤压,长在面部的这些,很容易就是产生恶变,现在来说,就是脓毒血证,中医里面就叫疔疮走黄,那么就是病情非常的重了,就是会出现败血证这一类的,所以可能与它的形式有一定关系,头小根深。所以如果在考试当中碰到了疔疮首选,一般是指的是要求选紫花地丁,这是前人的一种说法,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紫花地丁近年来,它的应用也是在扩展,也不仅仅的就用于疮痈肿痛,比如说目赤肿痛,比如说咽喉肿痛啊,痢疾啊,或者毒蛇咬伤,或者其它的一些细菌感染引起的很多病证,就包括淋证,也在用,但是它没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只是它应用的范围我们知道它在扩大,但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我们也仅仅要求很少一点,但是我们应用的时候,我们可以扩大,可以不必拘泥,这是关于紫花地丁。
土茯苓
下面一个药土茯苓,这是一个百合科植物的块茎,切片以后,它类似于茯苓,是白色的片状,但是它是木质化了的。茯苓我们以后要讲,它是个菌类,它并没有这样的木质化,所以它的外观有一点相似,当然它的性味,有些作用方面也有相似,但是区别是很大的。土茯苓是清热解毒药,茯苓是我们今后的利水渗湿药,因为茯苓是甘淡的,所以土茯苓,习惯上也认为甘淡,其实这是它的真实滋味,它没有什么味道,那么味苦,主要是说明它的性能,其实口尝的时候,土茯苓是没有什么味道的,是真正一个甘淡的味,那么土茯苓作为一个清热解毒药,它也可以治疗各种疮痈,尤其是当代临床,土茯苓能治疗众多的疮痈肿痛,内痈、外痈都在治,但是在传统文献里面,它主要是长于治疗梅毒,或者解汞毒,汞就是水银,它对汞毒有一定的解毒作用。梅毒是一种性病,这个性病大概是在16世纪到17世纪,就是300多年前,由荷兰人从欧洲把它带到了沿海地区和台湾,因为当时荷兰人占领了我们的宝岛台湾,当时又从广东这样子来骚扰,那么这样子就把这种梅毒带到了中国,所以治疗梅毒的一些药物和作用,在本草学里面,就从《本草纲目》开始出现,土茯苓也是《本草纲目》最先收载的一味药物,因为当时治疗梅毒没有很好的方法,药物也不多,当时最有效的就是用汞的制剂,比如说我们后面轻粉,二氯化二汞或者升药,就是三仙丹,氧化汞。汞制剂,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汞的制剂因为都有很强的毒性,都会产生汞中毒,那么土茯苓,它有一定解汞毒的作用,它可以降低服用了汞的制剂以后,产生的一些比如说经脉拘挛,肢体疼痛,或者牙龈溃烂这样的一些汞的中毒症状,同时它本身对梅毒,减轻梅毒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在当时的药物的情况下,土茯苓就算比较理想的治梅毒的药,因为治梅毒作用最强的是汞剂,汞剂毒性很大,容易引起中毒,土茯苓,它可以降低汞的毒性,有一定的解毒的作用,另外它本身对梅毒也有治疗效果,当然是当时不可多得的这样的药物,所以从那时候起,在明清时候,就开始强调,它是治疗梅毒的要药,一直到我们现代的中药书上,都有这种说法,是基于当时的临床实际,当然现在,一个是梅毒曾经是一度没有了,在我们国家,上个世纪的50年代的后期,到70年代的后期,20多年,基本上没有,那么后来慢慢地近年来又有这种病的发生,但是现在一般是有这个化学药,作用可能更强一些,但是土茯苓作为一个辅助治疗的药物,它还是有一席之地,它还是可以用,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清热解毒方面,还是重点要强调它在治梅毒和解汞毒的作用是它的一个个性特征,虽然现在的使用价值有所降低,但是比较特殊,我们加以强调。那么其它的疮痈肿痛,同样的可以治,现在临床上用土茯苓,那么除了治疗疮痈肿痛,什么咽喉肿痛,这些也在用,也是有效,另外,它也能够清利湿热,治疗以湿热淋证为主的,包括其它的湿热病证,和前面的蒲公英,鱼腥草一样,在功效也一样,所以联系起来很好记,这是关于土茯苓的简单的情况。
熊胆
下面熊胆,要求一般的了解,药的作用很好,但是,黑熊,或者棕熊是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所以不提倡使用,基于这种情况,所以我们要,大家作为一个常识性的了解,那么过去用熊胆,就是把棕熊或者黑熊猎杀了以后,把它的整个胆囊取下来,然后把它阴干,这样子使用,叫做熊胆。由于本身熊胆就比较珍贵,因为动物越来越稀少,那么猎杀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过去的熊胆,伪品很多,而且很多人不容易鉴定,分不清楚真伪,比如说它用其它的动物,大的脊椎动物的胆来加工,不好分别,当然现在有化学的鉴别方法是可以来鉴别的了。但是现在一般都不使用野生的(黑)熊或棕熊把它猎杀以后取胆来使用,那么现在有一种方法,就人工来驯养黑熊,然后用手术在它的腹部开一个口,在胆囊里面给它一个插管,就造成一个漏管的形式,让它把胆汁排泄,然后用一个收集瓶,每天的胆汁就流在瓶里面,那在收集的期间,黑熊就必须用一个大的铁笼把它固定在里面,不允许它动,这样子才能够收集,瓶才不脱落,也不容易感染,伤(口)不容易感染,也能够很好地收集胆汁,这样子收集的胆汁,把它干燥,那么在商品药材当中,就不叫熊胆,后面加上一个粉字,熊胆粉,这是为了区别于野生的这种胆囊,熊胆。所以有很多药现在里面写的成分熊胆粉就是指的人工引流的这种胆汁。但是就是这种方法对于黑熊来说,那么也是比较残忍的,那么不说人道,至少也是在兽道方面存在问题,所以世界的野生动物的保护组织对(此)作法也是很反感的,也是经常提出一些意见,但是我们现在我们国家还没有完全取消,所以驯养黑熊来引流取胆汁,在目前,至少在一部分还是合法的,是经过国家的有关的认证、批准,所以目前临床上还有熊胆粉,在比较广泛的使用。熊胆和熊胆粉经过研究,它的化学成分,只要说取胆汁的方法合理,如果不合理,比如说感染了,那就污染,就不能用,另外比如说取的时候要注意,不能过分的取,过分的取,里面的含量,比如熊胆酸啊,或者其它的一些(成分)含量就偏低,那也达不到用药的要求,就比真正的(天然)熊胆要差,如果取胆汁的方法比较合理,那么它应该是等同的使用。熊胆或者熊胆粉作为一个清热解毒药,它也是可以广泛地用于各种疮痈肿痛,尤其是局部外用相当好,比如说热毒炽盛的痔疮肿痛,有一个经验方,就叫冰熊栓,把熊胆粉和冰片,制成栓剂,那么就是肛门局部使用,对于红肿疼痛的痔疮,那效果相当明显,很受医生和一些患者的欢迎,也是中药里面的一种成方的制剂,那么比如说目赤肿痛,如果有热毒的,还可以制成眼药,很多眼药里面过去有熊胆。咽喉肿痛,那么含化,也能消肿止痛,牙龈肿痛(也用),总之它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清热解毒药,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只要是热毒病证,几乎都可以治疗。另外它又是一个清热泻火药,它是以泻肝火为核心,其实对心火,胃火,肺热,都有作用,但是重点在肝,肝热的目赤肿痛,或者肝热引起的头昏头痛,肝火上炎,包括肝热引起的小儿惊风,痉挛、抽搐,当然惊风它不但是清肝热,它还能够直接息风止痉,我们下面要讲,重点在肝,这里强调了,其实也能清其它脏腑的热,尤其是近年来,除了肝热以外,还用它来清肺火、清肺热,因为它有很好的清肺热作用,同时能够祛痰平喘止咳,所以在现在的新药制剂当中,有不少治疗肺热咳喘的方当中,以熊胆粉为组成,甚至为主药,比如说过去市面上出售一个咳喘舒口服液,咳喘舒的口服液主要的成分是熊胆粉,有很好的祛痰止咳平喘,用于肺热的咳喘痰多。那么我们这里为了掌握重点,也为了尊重传统的认识,它主要是入肝经的,所以重点强调了清泻肝火,但它不仅仅限于只能清泻肝火,另外它又是一个息风止痉的药,对于痉挛、抽搐、小儿惊风或者中风以后或者癫痫出现了痉挛、抽搐,它一方面清肝热,另一方面制止肢体的痉挛、抽搐,比较适合于热证,那么寒证的痉挛、抽搐一般不用。所以药就基于野生动物的保护,我们所以作为常识性的了解,它的这些方面功效比较强,但是我们不提倡广泛的使用,在用法上,它不作汤剂,用作汤剂,它胆汁里面有的成分,不是水溶性的,不能利用,更主要的是大多数的有效成分要破坏掉,不耐高热,这是关于熊胆,相对来说它是治疗疮痈,用的更多,所以我们也把它放在这一类了。
野菊花
下面野菊花。野菊花实际上是家菊花的最早的来源,经过人工的培植慢慢地就形成了很多的变异,那么就现在我们这季节,就是菊花开放的,那些公园里面五颜六色的、大大小小的各种形态的都有,那是人工培育的结果,那么野菊花它的植物比家种的菊花,要矮小一些,叶片也要小一些,但是外观的形态很相似,开的花是金黄色的,花朵,整个花冠比较小,比前面我们讲的菊花要小一些,所以野菊花和前面的菊花,在清热解毒,清肝热、平肝阳方面,都是相似的,可以互相代替使用。那么不同的是前面讲的菊花,能够疏散风热,而且也比较好的清肺热作用。野菊花一般认为它没有疏散风热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在临床上,在一些中药的复方产品、中成药当中,和临床医生的一些经验报道当中,治疗感冒,用野菊花的也不少。所以是不是一个截然的区别,只是目前从我们的教科书角度来讲,认为野菊花,没有,或者说疏散风热的作用,或者清肺热的作用,不如菊花,是不是一定不如,有待于进一步的总结,那么以教科书为准,我们可以这样认识。目前我们就以教科书为准,以后同学们在临床上,把两种菊花它们在治疗表证,在治疗肺热证当中,还可以有意地去进行一些对比性的观察,应该讲可能不会有很明显的差异,从理论上来讲,只是我们现在理论上把它分开了。在相似的三个功效和应用,都能够用于疮痈肿痛、咽喉肿痛,那么清肝热都可以用于肝热的目赤肿痛,或者肝热引起的头昏,那么平肝阳,用于肝阳上亢的眩晕头痛,两种都可以用。但认为清热解毒,治疮痈肿痛,野菊花优于菊花,是比较肯定的,所以野菊花作为一个了解的药,和前面我们学过的菊花把它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它们的区别、差异是比较小的,相似或相同的地方是主要的。
红藤
下面红藤,传统这个豆科植物,因为它的茎切片了以后,皮的内部,和另外这个放射性的车轮状的花纹,都是红色的,所以把它称为红藤。但是植物的来源,从植物学的名称里面,它叫大血藤。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典》,从九五年版开始,就把药的正名就用它的植物名来代替了。所以红藤就可以改为大血藤,因为《药典》是国家的法典,法典上都把它称为了大血藤了,所以名称我们把它改过来,这是当时没有注意(改过来)。它的正名现在应该叫大血藤,它是它的植物名,但是我们在很多古文(献),方剂里面,没有用大血藤名称,比如说治疗肠痈的有名的红藤饮,那就是用红藤作为正名,在古代文献也是这样的,所以要注意。古文(献)里面的红藤,我们现在改为了大血藤,名称发生了变化,必要性有多大,当然这是另外一回事,因为传统就叫红藤,文献就这样子记载,临床医生普遍地都知道红藤,而不知道大血藤,知道大血藤是搞植物的,搞生药的比较熟悉,利弊都是有的。红藤清热解毒,那么主要用于疮痈,也是什么疮痈都可以使用,但是相对来说,更多的是用于肠痈,肠痈就相当于现在的急性的化脓性的阑尾炎,急性化脓性的阑尾炎,认为这是热毒瘀滞,在大肠局部出现的一种痈脓,它不但是有热毒壅盛,而且还有瘀血阻滞,那么这个药,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活血化瘀,整个疮痈在初起的阶段,我们前面都讲适当的配伍一点活血化瘀的药,有利于疮痈红肿疼痛的消散,是一个重要的辅助的配伍的一类药,那么这个药就两个功效兼有,所以任何一种疮痈,不管内痈,外痈它都是能治疗的,治疗的同时两个功效都同时发挥作用。所以对肠痈,前人用得更多一些,更强调认为它是治疗肠痈的一个要药。那么治疗肠痈的时候,尤其是在早期,因为瘀血也比较明显,要应用得更多。那么它专门可以作为一个活血化瘀、活血止痛的药物,用于瘀血疼痛证,比如说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妇科病当中的月经不调,因为瘀血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都可以使用。那么风湿痹痛,局部也有瘀血阻滞,再加上前人认为藤类的药,它还能够通络,能够疏经通络。所以在风湿痹证当中,它一方面活血化瘀,一方面舒经通络,广泛地使用于这样一些的瘀血疼痛证,是关于红藤简单的情况。那么红藤,又出现了很多同名异物,有些地方的红藤不是大血藤,这个需要注意,说明一下。
败酱草
另外下面一个药败酱草,那么败酱草,是败酱科的一个草本植物,经常和红藤配伍在一起,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活血化瘀止痛,所以这两个药物的功效完全是一样的,它也是可以广泛的用于各种疮痈肿痛,不管是在内的、在外的。两个药,但是相对来言,红藤就是大血藤,在清热解毒的方面,不如败酱草,要逊色一点,稍次于败酱草,但是活血化瘀,败酱草又不如红藤,所以两个药在两种功效方面,互有优势,这也是一个优势互补,所以也经常在治疗疮痈的方剂当中使用。当然败酱草,作为一个活血化瘀药,同样也可以用于刚才说的跌打损伤,尤其是妇科的一些瘀血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也是可以用的,相对来说跌打损伤啊或者风湿痹证用得少一些,由于红藤的清热解毒作用不如败酱草,那么败酱草就是一个清热解毒作用比较强的,所以目前败酱草应用,远远不止用于疮痈,也是根据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把它作为一个很多感染性,急性感染的一些病证(的用药),比如说治疗呼吸道感染啊,肝胆啊,或者泌尿道的感染,一些急性炎证都用败酱草,尤其是妇科的一些炎证,比如说盆腔炎,子宫内膜炎。中医可能认为热毒啊,或者湿热比较重的,都用败酱草来治疗,临床都有比较好的效果,所以这个药也在清热解毒方面,在清热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现在还把它作为一个安神药来使用,药理研究的时候,败酱有很好的镇静、催眠作用,所以有的人在安神的方或者安神的一些中成药当中加上了这个药物,这个供大家参考。前面这一组药,主要就是治疗疮痈的。这一组的药其实从教材上的要求都比较简单,清热解毒,以疮痈为主,至于供大家参考的现在临床应用的发展,在我们考核的时候不要求,有相当的多的药又能够清利湿热,还能够用于湿热病证,这个需要注意,大家尤其要注意的多数治疗疮痈的清热解毒药,前人认为(有)一个最佳的疮痈,如鱼腥草的肺痈,蒲公英的乳痈,紫花地丁的疔疮,比如就土茯苓的梅毒,或者解汞毒,红藤、败酱草的肠痈,这样的一些作适当的了解,或者作一个重点吧。也就是它们的个性特征,这一类的药就介绍完了,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