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和新东方主义油画范式

最近偶尔看到关于“中国美”和“人类美”的对立观点,查了一下,发现“中国美”和“中国美学”是网文喜爱调侃的话题。历史上1950-60年代和1980年代我国有两次美学大辩论,非常热烈。现在的网上来来去去,几乎没有深度,只是口水而已。

有没有国别美?这个丹纳的《艺术的哲学》早就论述过,他提出的“艺术三要素”,即“民族,环境,时代精神”。所以民族是形成艺术和美学的第一要素。所以“中国美”和“中国美学”,当然是存在的。

不仅是存在的,而且由于中国绘画发展的非常早,远远早于西方的油画,因此中国美和中国美学,是非常深邃的。

1850年代开始,西方绘画着力学习日本的浮世绘,由此深刻影响了印象派,后印象派等一批著名画家,因此东方美和东方美学,一度是西方绘画的膜拜对象。

1900年代,日本和中国的画家到法国留学,学习西方绘画,花了100年时间,逐渐掌握了油画的技术。而西方却从1900年代开始,逐渐脱离了美术绘画,专注于现当代主义艺术了。因此出现了我们所说的“西方美术绘画100年空白期”。

以我国情况看,绘画补课,在现当代主义方向追赶,至今还没有完全赶上。因此可以说中国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美术绘画停滞期”。

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就出现了两种绘画策略:一种是全力追赶西方现当代主义艺术的潮流,以“人类美学”为宗旨,实际上是以“西方艺术观”为宗旨,发展自己的绘画。另一种是重新开发中国自己的传统绘画,以“中国美学”为导向,发展自己的美术绘画。

这两种策略孰对孰错?实际上,绘画策略是无所谓对错的。画家自己选择一个即可。我们新东方主义油画选择重新开发中国的传统绘画这种策略。我们无意去批评任何其他策略。每个人的策略都是好的策略。

我们只专注于我们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去做。为此我们研究之后,确定采取“范式的建立,范式的转移和范式的转换”这种具体方法论,来实现我们的理念。

我们把国画的范式转移到油画上,建立油画上同构的范式,就是“范式的转移”。而转移的同时,逐渐形成油画系统中的中国审美,国画审美,国画本体语言。这就是“范式的转换”。

我们准备花三年的时间,系统地实现这种范式的转换。从《新东方主义油画第一展》(2019.8.10)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多了,我们的实验成果在《新东方主义油画第二展》上部分展示了(2020.12.12)。

我们明确地认定存在“中国美”和“中国美学”,并且通过将国画传统范式转移到油画,大面积地转移,来建立油画领域的“中国美”和“中国绘画审美趣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