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喉两歌下的五美吟-西施解析
西 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第一大美人就是西施。古往今来众人多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动人, “沉鱼”指的就是这位西施。历史记载宁萝山下一个浣纱女子,由于山水秀灵出落成了绝色美女,由于国家多难,这个角色女子肩负起蛊惑吴国君王的历史责任,最后竟然能颠覆掉一个国家。等到越王勾践灭掉吴国,西施生死存活成了千古之谜。唐代王维《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又《洛阳女儿行》:“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西施其人几乎是历朝历代文人的第一吟咏对象,正史《史记》中却没有记载,倒是东汉的《吴越春秋》里出现有关她的文字:“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就是马革或牛革做的袋子。原来是越王勾践把复国大业的最重要的功臣西施装进“鸱夷”,投到江里去了,其实这在中国历史上已经见怪不怪。还有一个记载是东汉《越绝书》:“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西施到底死了还是和范蠡同泛五湖从此幸福开心的活着?不知道帝王阴毒天真善良的大众基本上选择了后者,并且憧憬西施的幸福生活,真是可怜,看看勾践怎么对待为了他的复国大业呕心沥血的大夫文种,就知道西施的沉湖是最好的报应。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林黛玉怜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的寄慨之作,古往今来的文人描写西施,无非是她从浣纱民女到吴宫妃子的境遇转变,接受亡国任务的义无反顾,完成任务后随范蠡泛舟而去的轻松快意。岂不知西施从迈出第一步开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她的悲剧性命运都是无可避免的。
那么,西施这首诗在一喉两歌下是如何解读呢?先看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原文:
宝玉看了,赞不绝口,又说道:“妹妹这诗,恰好只做了五首,何不就命名曰《五美吟》。”于是不容分说,便提笔写在后面。宝钗亦说道:“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袭前人。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按照薛宝钗在这里说的,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了。如果我们也按照前面论述的路子解读,那也就落到第二义上去了,那么五美吟里的西施一诗,究竟在哪里命意新奇,别开生面?这首诗,有人认为这是作者暗示黛玉将来会投水而死,这样解释显然荒谬,林黛玉作诗,贾宝玉和薛宝钗评诗,就好比几个人一起演出的一场戏,是给观众看的。因此这首诗,重点要看作者在诗中运笔的构思目的是什么。这首诗作者重点在咏叹一代美女西施很年纪就消香玉陨,而那个被嘲笑的东施却因为无涉于军国大事而能一生平安到老。即使作者在这里暗喻如西施一样命运的红楼梦人物,那也不可能是林黛玉,而只能迎春。西施的诗词字句浅白,不但说了这个历史中的角色女子,还有一重意思,就是以古喻今,以西施比拟红楼梦里的悲剧性的女子。我们前面分析了巧姐是荣国府贾珠的四女儿,她身为皇室后裔,却因为孽生无法过上正常贾府小姐的生活,因为刘姥姥到贾府来打秋风,于是阴差阳错巧姐就和刘姥姥的外孙的命运捆绑到了一起,最后贾府败落,刘姥姥解救了巧姐,于是她就和刘姥姥到了乡下做了一名和东施一样的浣纱女,最后过起了平凡村妇的生活。诗词中描写的西施和东施也许并非都是据史实,比如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就带有寓言性质。最后两句很直白,西施虽美,却如流水般早早逝去,而东施女虽然在溪水边浣纱,但是尚能活到白头。东施容颜虽丑,但在这里和巧姐是有共同性的: 她们都没有卷入改朝换代的残酷斗争里,没有被最高统治者逼上悲剧性的人生之路, 没有早早为这样的斗争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虽然一个是浣纱女,一个是纺织女,但是她们都没有被物化为政治斗争中的筹码,她们在这场改朝换代的斗争中存活下来,她们都是幸运的。巧姐和东施也有不同之处: 东施一辈子从来就没有得到过象西施那样的人生机会,所以无所谓失去不失去,而巧姐偏偏就被安排给王熙凤抚养,成了贾府里的一句话都无法说一个面都无法露的多余人。
这里有一个普遍性的误区,好多人以为林黛玉的哀伤是在这里嗟叹倾国倾城的西施命运如流水,好像自己的不幸和白头浣纱的西施类似,这样的诗词是为了衬托她自己寄身于四顾茫然无亲无靠的贾府,对有一种病体难支的悲哀。其实这样看问题不是不对的。不是这样的,林黛玉前面的祭奠和哀伤来自于对一个亲人的怀念,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在这里轻轻松松的讨论诗词,显然林黛玉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愉悦的,就好比一个舞台剧,三个人对观众展示的是诗词比喻的人的命运而不是林黛玉自己的,至于林黛玉前面的哀伤来自于哪里,以及祭奠的是谁?我们后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