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的公益人是如何炼成的? | 社工说

李勇,社会工作师,浙江嘉兴市美学学会理事,新疆兵团作家协会会员。

研究方向:民族团结社会工作,公益原理。原创专栏主要分享民族社会工作方面实务及理论内容。作品散见《新疆经济报》《兵团日报》《绿洲》《绿风》《华东师大报》《上海师大报》等报刊。

作者在社工客已发布原创文章14篇,累计阅读量10000+。

1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说起来容易,“走心”很难——最难的是人。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成事是外因,成人是内因。内因是第一位的。

公益人,公益组织,公益资源和公益传播,是公益活动的四要素。三个半要素都是人,只有半个要素关系到钱和物。可见公益人才及其公益心,在公益慈善实践中的极端重要性。

社会公益之行动者,来自文化传统中的人,他(她)是文化建设者。

破坏易,建设难。在古代,知识分子用修历史来建设政治文化,办书院来建设思想文化。在当代,追求理想人格实现的志愿者们用公益慈善来建设新文化。志愿者是中国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目前的公益界,随着精英退出、公益组织数量激增,中国当前去精神化的公益文化,假借“专业化”之名,欲宰制公益界,这是一种危险。笔者所认可的公益,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志业。没有科学精神的人去做学术,就是在混饭吃,这种人在研究型大学里一定是吃不开的。没有公益精神的人做公益,他(她)在这个行业里的声誉无法持久,很可能带给公益“污名化”的后果。

笔者提醒大家警惕工具理性——正在公益界蔓延的机械唯物论的工具理性,它非常有害。貌似成事,其实最终导致公益人爱心冷淡。倘如此,走心,就很难了。

2

公益人,是公益活动的第一要素。公益心,是公益实践主体的行为内因,是时间考验的结果。

做社会公益原理研究,时间的研究的好处就是线条清楚,比较传统,应该传承什么?摒弃什么?大部分研究都比较注重时间。过去怎么样啊?现在怎么样?未来会怎么样?有一个预测,甚至还开出药方。现在的公益研究的我觉得应该把他转换到时间-空间考量,向空间上转化。做公益艰苦,因为公益环境和资源等空间变量。研究公益至少是兼顾时空。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没有空间你怎么走向社会?如果没有空间这个维度,你怎么走向民间?怎么建设民间的慈善?没有空间就没有民间。

于是,笔者写了《社会公益原理》(网络版http://www.51vol.org/show-19-3996-1.html),抱持民间立场,为走心的公益人立言。

3

公益人是公益原理研究的出发点。康德的名言:人是目的。社会公益,难在发展,重在建设,关键在人。公益原理研究要站在中国文化建设的立场,从善的历程(善知识论)出发,综论社会公益之理。当代中国社会工作者的公益实践,是发展非形而上学意义的善知识论的伟大行动。

西方近代哲学史上有一篇著名的论文《人是机器》,作者是拉美特里,1747年用匿名发表,是18世纪法国第一部以公开的无神论形式出现的系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著作。该书假定一切生物都具有所谓“运动的始基”,它是生物的运动,感觉以至思维和良知产生的根据。书中明确指出,运动的物质能够产生有生命的生物、有感觉的动物和有理性的人。要记住:当代哲学早已经走出机械论,都在批评机械唯物论呢。

如今,公益无人称化,去精神性的偏向,引起笔者的警觉。它让公益人只投入时间精力不投入精神情怀,这样会导致“看重公共品而忽视公益人”反成人学的恶果,从而杀死公益慈善。

活动报名:

布艺小学堂之手工帆布袋 | DIY工作坊报名

让孩子自信地说话 | “小小演说家”活动报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