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俱乐部08:重新理解服务
如果生活中没人需要你,那是最可怕的事情。——阎连科
服务业有什么特征?
老板为员工服务?
服务就是关系?
1
工业vs服务业
2019年,服务业在中国的比重已经达到53.9%。
雕刻时光咖啡的创始人赵珂僮说:“工业的逻辑是价值产生交换,企业生产产品,然后将其成果传递给客户。而服务的逻辑是将客户纳入价值体系,价值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顾客在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与商家一起创造出来的。”
服务业是在与用户的交互中,产生价值,不是我给你什么,而是我们一同做点什么。
工业逻辑是,我-产品-用户,链条逻辑;
服务逻辑是,我+用户=整体体验。
工业品上市,开发布会,大造声势。但是餐馆开张往往先不声不响的试营业,为啥?
因为刚开始服务流程也许不到位,如果没有打磨好流程就接待了很多的客人,损失了用户体验,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产品品质、服务口碑,这都是决定企业能够走远的核心,最终的目的是满足需求、解决问题。
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产品服务化,比如小米的社群营销,完美日记的百万微信号等,与用户介入的越深,粘性越强,产品或服务越有生命力。
2
老板和员工
王婷婷说:“每个经营者都会喊,要为客户服务,其实,老板没法给客户服务,我只能给员工服务,我的员工才能给客户服务。老板给员工服务到什么水平,员工就能给客户服务到什么水平。”
过去是工业逻辑,公司制定战略,然后人财物往上堆,员工只是终端的执行机器;
现在是服务逻辑,员工才是真正一线接触用户的人,他的服务质量和能力决定了公司的能力,而他的能力取决于公司对于他的支持力度。
所以现在总是讲“赋能”,像华为说的,“让一线作战的人呼唤炮火”。
总部现在更多是战略支持系统,一线才是决策单元和作战单元,总部对于一线支持力度有多大,一线的作战力就有多强。
价值从总部传递到基层,基层才能服务好用户。
《海底捞你学不会》中有一段话:“管理者最难的事,是让别人相信明天的大蛋糕会有自己的一份。人的欲望都是无限的,没有公司能够给足员工今天想要的一切,因此员工在拿今天的工资时,眼睛一定看着未来。如果他们对未来有信心,今天干的活儿就会多过今天的工资;反之,今天做的工作就会等于或少于今天的工资。”
对员工最重要的激励,是“希望”和“信心”。
有信心有希望,员工就愿意为了未来投资于自己的现在,多做事、多付出、多积累。
使命、愿景就是更大的希望。
3
服务就是关系
阎连科说:“如果生活中没人需要你,那是最可怕的事情。”
服务业就是需要者和被需要者直接发生关系,一个服务业主导的社会,就是一个结成关系、巩固关系、扩大关系的社会。
海底捞给员工父母交保险,就是延伸关系链条;农村盖房大家帮忙不要钱,就是储存人情关系;四个孩子相近的家庭,周末互相交换带娃,在关系中,价值被放大……
刘润说:什么人脉?能够帮到你的人,不一定是你的人脉,你能够帮到他的,他才可能是你的人脉。
帮到别人,给别人提供价值,能够持续的和别人发生关系,被别人需要,他才可能帮到你,才可能是你的人脉。
杨石头说如果你只是想着销售,产品卖不出去,销售就失败了。但是如果你有“成交”思维,你可能会请教用户,哪里做的不好?客户为什么没有选择?这也是完成了一次心理上的成交,建立了一种“请教者”和“回答者”直接的关系。
关系是持续服务的基础。
销售是单向的工业思维,成交是双赢的服务思维。
罗胖通过带编号的启发俱乐部的徽章,通过线下的启发俱乐部,和用户和社区发生微妙的连接关系,这些关系以后可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我这个人生算法的小咖啡馆,能够给你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我想,更好的服务他人的前提是能够更好的服务自己。
如果一个知识、一段经验,自己先受益,就一定能够帮到更多的人。
尤其是一个从不懂到懂,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恐怕更有借鉴意义。
感谢关注和支持,我们一起走向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