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拾荒】春享塔石山坑乡土味
周末应约,到塔石山坑乡下。老同学约我三年了,今天第一次成行,还有一帮朋友。家门口接,一路上聊久别。
必宏同学,人非常真诚朴实。坐他车也是生凭第一次,后排三个女性,车内凉风习习。穿个短袖,青春了不少。
一个小时车程,谈笑中很快过去。同学开的车,一路上小心翼翼,没超过六十码。生怕惊到后排,实在是细心。
汤溪过去九峰,几年没进这条垄了。当年库区移民,好像过去没几天,留下工作影子。生态的恢复,一路春色。
当年沙石铺,早就成了沥青路。城市发展反哺农村,美丽乡村见成效,一弯一风景。乡下自然美,美在生态。
山坑行政村,原来是乡所在地。单位挂钩扶贫接对子,坟岩自然村,进去三里就到。以前年去对接,经过山坑。
小别重回感慨,既陌生又熟悉。当初的穷乡僻壤,变成了山花源,几十里的长廊。车慢慢的走,人在境中转。
热情的村书记,温馨的山村人家。家中还没坐下,记忆中的墙壁柜,一排热水瓶。把把陈年旧事,还有凉水壶。
物质匮乏年代,那是结婚必备厚礼。金属外壳热水瓶,新房里才看得见,平常使用,竹编外壳,坏了换内胆。
古董级热水瓶,上面还印了字。以前供销所赠,如今的基层社,早已经撤消不见影。年代感,写在热水瓶上。
还没敢移步,身边搁着一木桶。童年的记忆,油然升起,义乌话叫gai桶。冬天太冷,小孩子站里面保暖。
自己小时候,就是喜欢站在里面。离地约四十公分处,一通透隔板,板下一横档。再下面,搁地上一火炉。
小孩子放里面,屁股下搁一小凳。站累了可以坐下来,小孩子不用抱,还可以防摔。真是好东西,以前人的杰作。
记得大弟会走后,经常站在里面。火炉烘脚很暖和,在旁边看看,都是相当羡慕。那个时候,穿棉鞋都生冻疮。
城里的小孩,已经没有这种经历。即使看到了,也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村支书家的宝贝,难得一见。
山垄里的塔石,婺城区偏远乡。以前半山腰上的村,住户不太多,大部分搬迁下山。三个安置点,成为了城镇人。
如今的山村建设,已经吸引了城里人。周末跑乡下,都是车水马龙,成为了家常便饭。三五一群,四五一队。
亲戚朋友约上,车子一溜烟跑。一路上的山山水水,一家子的轻松,农家乐门庭若市。踏青的踏青,赏花的赏花。
山上的小村,如今成为了农场。桃花盛处樱桃结,咉山红中笋冒尖,鸡鸭鹅成群。引来挖笋人,挥汗如雨。
外婆家的村,早就已经空心。收割蔬菜搬下山,收获禽蛋送进城。一早采收,整日的新鲜,金华真是个好地方。
塔石农家小院,老板娘很能干。看上去做事很利索,敞怀迎接一批批下乡人。整天风风火火,忙碌个不停。
凌晨起来,做上一笼笼清明粿。客人上门来了,随手抓个热呼呼,马上可以尝尝鲜。乡土味,满口的清香。
客人们,转转东山,又看看溪边。一溪春水潺潺养人,数山挑花映面红。人在溪边走,笑容倒影,溪水中畅游。
中餐一锅笋,春味浓浓溢出村。下乡人的满嘴土菜,地道的时令新鲜,赛过满汉全席。信不信,你没过怎知道。
日头渐渐西挂,乡村情实在难却。回城满满的后备箱,盖不住春笋嫩尖;清明粿整篮的乡土味,压得车轮发巅。
俗夫 2021年3月27日随笔
以文会友 以笔理学 以德行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