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教育对比 |“吃苦教育”教会了孩子什么?你敢让孩子如此“荒野求生”吗?


这两天新京报报道了一则颇具争议的故事——“80后老师带11名高中毕业生骑行1800公里”。如此“吃苦教育”是适度还是过度,是应积极推广还是紧急叫停?这让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教育模式与亲子关系。

高中毕业千里骑行

从山西朔州市骑行至上海

历时17天,全程1800余公里

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一中633班11名高中毕业生由班主任兼地理老师兰会云带队,在高考后4天开启了这趟千里之行。

从山西南下河南,后一路向东经安徽、江苏进入上海。

他们吃5元的早饭,住50元一晚的小宾馆,每日花销不及100元

每天骑行超100公里,17天爆胎24次

一路上踏平原,翻高山,跨黄河,沿途还会碰上拉煤的大车……

在多数人的眼中,这一趟行程因为加入了刚刚成年的学生,危险系数直逼五颗

面对未知的旅程,学生们在出发前相当亢奋,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校,是老师,是背后的父母与隔辈老人。

有人认为带队老师兰会云是在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赌注,一旦途中出事儿,“教书肯定够呛了”。

校长谭富德直言,“学校很包容开放,骑行能磨练意志,挑战惰性,但不主张所有老师效仿。”

有学生的爷爷死活不答应,气得住了院。一个家长前一晚看到车祸相关新闻,临时改主意说什么也不同意孩子参加。有学生家长哭着为孩子送行,不放心地开着车跟行几公里。

兰会云草拟的免责协议更上家长心悬在了嗓子眼,“参加骑行户外活动时,可能面临包括落石、车祸、高温、刺伤、犬咬和各种意外。健身和休闲的骑行活动也包含有导致受伤、心脏病甚至死亡的风险。同意承担和接受所有伤害的风险,免除活动发起人和同行伙伴们的法律责任。”

如果只看到这些,相信众多关心孩子的家长都会坚决反对。什么吃苦教育,什么素质教育,孩子可是我的心头肉,只有孩子的平安健康才最重要好吗!

且慢,这并非事实的全部。

千里骑行绝非临时起意,兰会云也做了充分准备

他提前几个月就开始趁周末去开车勘查线路,选择了其中最为安全平坦的一条。

他提前带着学生们到朔州西山拉练,“40 公里坡路,能轻松骑下来,不掉队,就可以参加。”最终30名男生里有15人通过了拉练。

他给学生买了三份短期意外险,准备了感冒药、云南白药、碘伏、纱布、止泻药和藿香正气水,还备了速效救心丸,又从网上下载视频,学习骨折急救和心肺复苏术,教孩子们骑行手语。

旅行本可以更加轻松舒适,但兰会云拒绝了各方赞助,他希望让这次骑行成为孩子们不一样的毕业记忆,“过得太舒适,骑行变成了度假,就失去了意义。”这位31岁的老师相信,高考只是人生的驿站,绝非终点

最终孩子们在出发17天后安全抵达上海。尽管路途太过辛苦,但他们收获的并不是疲惫的身躯,而是一路的见闻与善意

他们走出大同盆地,翻越雁门山脉宁武山,穿过汾河谷地,越过长治高原和太行山脉尾翼,跨过黄河进入华北平原,穿过淮河踏入江南丘陵——那些在地理课本上捉摸不透的名词,经过双轮飞驰,成为学生们近在眼前的风景。

当他们途径麦田,身为地理老师的兰会云直接给孩子们开始实景授课。

翻越宁武山时,突降大雨,护林的老人专门招呼学生到小屋避雨,泥水满屋;在宁武轩岗镇,交警看到湿漉漉的学生,邀请他们进岗亭务必喝些热水再出发;无锡一家牛肉汤店,老板让他们睡在店里,等着他们四点醒来才打烊;在山西祁县,238元一晚的大房间被学生陈旺砍价到98元,还带早餐,第二天他更愿意相信,是酒店老板特意照顾他们,因为得知他们7点出发,酒店的早餐比平常提前一个小时做了出来。

在孩子们口中,骑行的意义“在于飞速旋转的车轮,在于一路上的鲜花美景,落日长河;在于一路上好友相伴,诗酒年华,纵情放歌;在于一路上波澜坎坷,跌跌撞撞;在于一路上风餐露宿,以水为酒,肆意挥洒……”

三年前,刚升上高中的这群孩子还是妥妥的问题少年,网瘾、打游戏、早恋、成绩差,但在兰会云的影响下,学生给了他最好的回馈:作为一个86人的普通班,他的班级考了13个一本、34个二本,是学校“考得最理想的班级”

不少人为兰会云老师点赞,大呼“这是青春和教育该有的样子”,感慨“这就是中国版的放牛班的春天”,“有情怀的老师遇到了懂他的学生”……兰会云老师带给学生们的是一次难忘的十八岁成人礼。

学生柳浩田起初车轮蹬得飞快,把队伍甩在身后,甚至撒把,炫车技。兰会云严厉地批评他,“撒把虽然很酷,可万一摔伤了,整个队伍都要被拖累。”

成功到达上海时,这个男孩终于理解了老师的批评,“一个人可以骑得很快,一群人才可以骑得很远啊。”

澳洲9年级少女

荒野求生

而在澳大利亚,如此“荒野求生”般的素质教育其实并不少见。2017年,《商圈》曾报道了一名澳洲九年级少女武怡昕的亲身经历👉澳洲九年级少女,如何荒野求生一整年?

15岁的武怡昕当时就读于Lauriston 女子学校。这帮同样年纪的少女们在离墨尔本有着3个多小时车程的群山中生活着。她们一个月回一次城市,不能携带任何电子产品,十个人的宿舍,与亲朋好友保持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漫长的书信,五天上课两天野营,年底的六天六夜的徒步和17公里的跑步……

维州仅有两所学校拥有这个九年级项目——封闭式户外学校——一个是Geelong Grammar School(男校),另一个便是Lauriston 女子学校。不少家长就是看中了这个项目,才想方设法地把孩子送到这两所学校读书,希望孩子们在锻炼身体、体验大自然的同时,培养起独立和坚强的品质!

Lauriston 女子学校的这一项目名为Howqua,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学生们需要完成划船、骑马、山地自行车、攀岩、登山、滑雪等户外运动。

受伤?太常见了。

有一个同学在攀岩时,手上被锋刃的石头割破了很多伤口,鲜血直流。但她依然尝试着,只为了爬上顶端,等到掌声和鼓励。

另一个更加调整胆量的就是Solo——一个人,不带任何书和电子设备,在深山老林中待72个小时,意义就在于回到甚至连造纸术都没有的时代。武怡昕回忆当时,“‘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坐在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帐篷旁,望着天空思考人生,偶尔的几声鸟鸣,或袋鼠跳过的声音。Solo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反而很宁静平和。当然,这些活动都是因人而异。年级里面不少人都在solo的时候嚎啕大哭,所以这也是一个极度考验勇气的活动。”

对于武怡昕来说,这一整年,她本因为不能坚持下来,但事情总在不经意间慢慢变好,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上帝也为你打开了一扇门。

虽然没有了父母的关怀,却结交了许多“患难之交”;虽然没有了电视剧漫画商场,却能在山谷里感受大自然的风景;虽然没有了一拨即通的电话,但是却能在书信中得到久违的温暖;虽然没有了空调暖气,却能感受生火的乐趣。每个月回到墨尔本,看着高楼大厦和川流不息的人群反而有一点不适应。

澳洲野营教育

澳洲学校从预备班到12年级拥有一套完善的野营教育

学校的野营(Camping Program)活动,从预备班就开始了,为了让孩子们适应离开,离开自己的家和父母,去接触亲近人群、自然和社会。从预备班的集体早餐到1年级的集体晚餐,再到2年级去学校住宿一晚,这些野营给他们的心里体验是:外面的世界温暖而愉快。

从3年级开始到12年级,孩子们要逐步经历两天一夜的野营、生存训练和严格的预备营(Cadets),培养学生的军事知识及能力,也培养学生的生存力、纪律、自律、合作、领导力等。

也许家长也会担心孩子能否吃苦受累,但出于对学校的信任,也出于对孩子的教育理念的认知,绝大多数家长还是选择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挫折,而孩子们往往都会给家长带来更大的惊喜!

澳洲一名中学校长曾说:“我们培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能生存和发展的年轻人!

兰会云老师的千里骑行之所以造成很大的社会反响,原因之一便是他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人们希望孩子们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个人,但单纯的学校教育给不了挫折,磨练不了意志。老师独自带队,带着孩子们经历“生存考验”,万一出事,学生家长会是什么反应,真的不敢想象……

然而生活不止于高考,接下来数十载的人生还将面临更多挑战。放手去闯,让孩子去体验人生百态,或许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编辑:Jingyi

素材来源:新京报(ID:bjnews_xjb)、澳中商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