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针灸:
疾病针灸:
治手臂疼痛方
【症状】手臂冷风酸痛
【处方1】肩井、曲池、手三里、下廉
【处方2】手五里、经渠、上廉
【按语】本症系由“寒邪之气,流入经络”引起。寒主收引,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上述二方可交替使用或两方合用。
曲池、手三里、手五里、上廉可通调手阳明大肠经经气,肩井可通足少阳胆经经气,经渠可通肺经经气,诸穴均为循经局部取穴。取穴精当,效果必佳。
2治腹内疼痛方
【症状】上腹部或下腹部疼痛
【处方1】内关、足三里、中脘
【处方2】关元、水分、天枢(寒湿饥饱)
【按语】腹痛多因“失饥伤饱”、“寒湿中得”、“冒风被雨”、“饱醉行房”等原因引起。
内关是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又是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善治胃、心、胸部病症;中脘是胃的募穴,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故二穴可行胃气而止痛。
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天枢是大肠募穴,二穴均可行气止痛,消食化滞。水分可利湿分清,使脾胃健运。
3治肾虚腰痛方
【症状】腰部酸软疼痛,两足无力
【处方】肾俞、委中、太溪、白环俞
【按语】本证多因房事过度,精血枯竭,劳损肾经所致。
肾俞为肾的背俞穴,太溪为肾经原穴,二穴合用可补肾益阴;白环俞平第4骶后孔,督脉旁1.5寸处,善治腰骶部痛,委中为“四总穴”之一,善治腰背部病症。
4治小便不通方
【症状】小便点滴而出或完全不能排尿
【处方1】阴陵泉、气海、三阴交
【处方2】阴谷、大陵
【按语】
小便不通称为癃闭,多由“膀胱邪气”、“劳役过度”、“妇人转胞”等原因引起。
膀胱湿热可使膀胱气机阻滞而发生尿闭。劳役过度则肾气受损,命门大衰,膀胱气化不利,可引起排尿困难或尿闭。孕妇胞胎挤压膀胱亦可发生小便不利。
阴陵泉、三阴交可利湿分清,气海可以益气,阴谷是肾经合穴,亦可利尿,取大陵意在清热除烦。
5治久嗽不愈方
【症状】咳嗽经久不愈,喉间发痒,咳吐白痰
【处方】肺俞、足三里、膻中、乳根、风门、缺盆
【按语】久咳不愈多因“伤风不解”、“酒色不节”、“食咸物伤肺”等引起。
肺为娇脏,感受风寒不解,肺气失于宣降,每易久咳不愈,咳吐白痰等症,酒色过度则耗伤肾精,正气不足则邪气易于侵犯人体。过食咸物亦可引起咳嗽。
肺俞是肺的背俞穴,脏病取俞,善治咳嗽,风门可祛风散寒而止咳,膻中、乳根、缺盆可宣降肺气,足三里可健胃化痰,扶正祛邪。
6治赤白带下方
【处方1】气海、中极、白环俞、肾俞
【处方2】气海、三阴交、阳交(补多泻少)
【按语】赤白带下多出“恣意房事,伤亡精血,或经行与男子交感”而成。带下的病机是任脉不固、肾气不足、水湿浊液下注。
本方用气海、中极调补任脉,肾俞益肾气,白环俞清利膀胱湿热,三阴交健脾利湿,气海益气补中,胆经阳交协助清利湿热。
处方1与处方2交替运用或合并运用。本证肾虚为本,故针法应补多泻少。
7治月水断绝方
【处方】中极、肾俞、合谷、三阴交
【按语】闭经多因多产、素体亏虚、思虑过度、脾胃生化功能不足、血源枯竭,或由受寒饮冷,邪气客于胞门,瘀血凝结而成。中极可理冲任而调下焦,肾俞益肾气,使精血充足,则经血自通。合谷、三阴交可使气血下行而达到通经的目的。
如系寒凝经闭,应适当运用灸法;如系瘀血经闭,可加血海,以通经活血,须加以辨证,灵活运用。临床中属血虚经闭应以补法,属瘀血经闭者则当用泻法。
8治伤寒大热不退方
【处方】曲池、绝骨、足三里、大椎、涌泉、合谷(俱宜泻)
【按语】感受风寒发热,一般大椎、曲池、合谷针刺用泻法,即有良好的退热效果。若高热不退可考虑用本方。
足三里可泻阳明之热,绝骨泻少阳之热,涌泉为肾经井穴,可滋阴清热,故退热之力更强。
本方针刺均用泻法,是一张良好的退热处方。
9治大便不通方
【处方】章门、照海、支沟、太白
【按语】便秘多由大肠传导失司所致,临床中有虚实之分。通常用大肠的募俞穴加足三里或上巨虚治之。
杨氏处方着眼于脾,脾主运化,运化功能不足,则气机郁滞,可产生便秘。
故取脾经原穴太白健运脾气,章门为脾之募穴,亦可健脾行气,支沟是三焦经穴,可通三焦之气而通便,照海可治疗虚性便秘。
上方是治疗虚性便秘的较好处方,用常法治疗无效时,可考虑用本方治疗。
10治小便淋沥方
【处方】阴谷、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
【按语】淋证主要症状是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多由膀胱湿热引起;亦与房事过度,郁怒伤肝、久病体虚等原因有关。
临床上可分为气淋、血淋、膏淋、劳淋、石淋,总称“五淋”。治疗应以清利湿热为主。
本方泻关元、气海,可清下焦湿热,阴谷为肾经合穴,阴陵泉为脾经合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三穴合用利湿清热之力颇强。
腰痛针灸经典处方分享(三):阴阳双补方,理气通络方
历代经典中记录了很多针灸处方,今就腰痛针灸经典处方进行整理分享:
上两期分享了:
传送门:
后面敬请期待:腰痛针灸经典处方分享(四):祛瘀通络方(《针灸神书》)
阴阳双补方(《针灸全生》)
【处方】肾俞、委中、太溪、白环俞
肾俞穴取定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白环俞骶正中嵴(第4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4骶后孔。在臀大肌中,骶结节韧带下内缘;有臀下动、静脉,深层为阴部内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深层为阴部神经。
委中穴位置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委中穴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在腓肠肌内、外头之间;布有腘动、静脉;有股后皮神经、胫神经分布。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之经过处。
【功用】补肾壮阳、通络止痛
【主治】肾虚腰痛证
【操作】针刺用补法,留针30分钟以上。
【方义】肾俞属足太阳膀胧经,位于腰部,为肾脏之气输注之处,肾之背俞,与肾脏内外相应;委中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膀胱经之合穴,又称郄穴、血郄,委,堆积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指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主治急性腰扭伤,腰背疼痛,下肢瘀痹,转筋等;太溪出自《灵枢·本输》,别名吕细,属足少阴肾经,输穴、原穴,可以滋阴清热补肾,主治咽喉痛,虚火牙痛,耳鸣,虚喘,咯血,消渴,失眠,遗精,阳屡,月经不调等;白环俞又名玉环俞,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具有疏调经气,通络止痛,固精止带的功效;肾俞、太溪相配为“俞原配穴”治疗脏病,滋阴壮阳,益肾止痛;委中为治疗腰背疾患之效穴,有“腰背委中求”之说,白环俞局部取穴,调和气血,补益下焦,四穴相配,远近协调,上下相应,阴阳得法,治病求于本,针对肾虚之病因,用穴精当,疗效显著。
理气通络方(《针灸集成》)
【处方】肺俞、期门、风池
肺俞取定穴位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期门该穴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有腹直肌,肋间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七肋间神经。
风池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功用】理气通络
【主治】经络不通、腰背佝偻疼痛证
【操作】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加灸效果更好,肺俞、期门各21壮,风池7壮,每日1次。
【方义】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处,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等,是肺经的背俞穴,肺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传于膀胱经;期门又名肝募,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为十二经穴之终,故为期门,又是人之气血归人之门户,可疏肝理气,调和表里,清热散邪,活血化癖,消痞散结;风池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腧穴之一,主治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可以疏风散寒,行气止痛;肺俞、期门前后配穴,一理肺气而调气机,一疏肝气而降逆气,两穴共复气机之通畅,三穴相配,,通经络而畅气机,行气血而滋腰府,针对病机,效果确切。
凌煦之遗稿《针灸经穴真传》按语选录
凌煦之(1916~1981年),浙江桐乡人。明代御医针灸名家凌云十五世裔孙。初随父文潮公习针灸世业,学成,又负笈湖州名医张禹九之门,习喉科三年。返里后,悬壶于桐乡、嘉兴等地,声名藉甚,人多以“凌针灸”呼之。余早年尝于医刊中屡读其文,深佩其学有根柢,识有见地,而心仪其人。近以浙江盛君燮荪相邀,参与校注凌云遗著《经学会宗》,而得悉煦之历经坎坷,已饮恨而终,不禁感慨系之。燮荪与煦之相知有素,过从甚密,切磋多年,情谊甚笃。煦之殁后,其子一平、建维搜所遗手稿,浼燮荪为之整理。燮荪以其中《针灸经穴真传》一卷示余,乃携归而览之。该卷仅手足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八经,惜非全豹,然其各经之按语,顾颇有可观者焉。唐人诗云:“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兹选录煦之按语数则,略事加工,公之于世,亦“不藏人善”之意也。
一、煦之按:手阳明经二十穴。商阳为十二井之一,主中风口噤不开,以三棱针泻血,能降低血压。二间、阳溪同用,治牙疼有验,甚者同时须针足三里,引火下行三间与肾俞同用,能治肩背风劳,泻大肠虚浮之火,补膀胱浮越之气故也。合谷效用最广,与三阴交同用,能治难产,下死胎;与复溜同用,能发汗止汗;与曲池、肩同用,治上肢酸痛有效;又,头疼目痛,泻合谷、曲池亦效,但虚症则无效耳。偏历、温溜两穴,在临床上较少应用。偏历与合谷同用,治牙疼偏风有验; 温溜、期门同用,《百证赋》虽有治“伤寒项强”之言。但效果不确。大抵热病项强,当刺风池、风府,仲景《伤寒论》所谓“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即此是也。小儿惊风项强,刺身柱、脊中、长强,治之有验。他如葛根汤证之“项背强几几”,则百会、天柱、百劳、风门可刺。余曾治石湾豆腐作工人吴子芳君,患第二期肺痨,忽项强不能转侧,刺大椎、陶道、风门、肺俞、百劳,三次获效。下廉、上廉,泻胃热之效用不及足三里,临床上治局部酸痛有效。手三里与曲池两穴,功用甚广,凡肩背手臂疼痛,肩井、肩、曲池、三里同用,效果甚为准确,半身不遂,曲池、阳陵为必针之穴;两手鸡爪麻木,十指拘挛,针少海、通里、曲池、三里,或肩贞、小海、腕骨、后溪、阳谷、曲池,俱有神效。血虚风痹,尺骨痿弱,臂细无力而麻木,则以手少阳三焦经之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清冷渊为佳。肘穴施针较不易,须手臂向胸微屈,掐之酸楚后取之,可用斜针法针入四分,留捻一分种,不可久留。五里、臂两穴俱禁刺。《灵枢?玉版》谓“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藏之气尽矣”,《小针解》谓“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古书以该两穴主治瘰疬,谓灸之能愈,然经验上灸瘰疬,以肘尖、百劳为最效,臂、五里为辅用焉。肩为历史上有名之穴,甄权治厍狄钦风痹手不得挽弓,一针肩,即可复射。 巨骨穴,《图翼》禁针,承淡安氏亦以为不宜针。但经验上臂痛不得屈伸,合肩针之甚效。惟巨骨不宜深刺,必须注意。天鼎、扶突两穴,效果不确,余已废而不用。禾髎、迎香,治鼻疾有效。口歪者,除针颊车、地仓、下关、巨以外,有时为了交替,亦可取用禾、迎香。大肠与肺为表里,故主客配穴为本经原穴合谷配肺经络穴列缺,凡本经病而兼见肺经客症者,宜兼两经之主客求之。
二、煦之按:足太阴脾经,为多气少血之经,《神应经·百穴法歌》仅采用其足部七穴,余皆不用,大抵腹胸诸穴效果不确故也。古人著书,于每一穴下,必云治某某等若干种病,然按诸实际,有验有不验,未必可以尽信。此与《本草纲目》所载药物之主治同一理由,一种药物虽能治数十种疾病,仍须与他药相互而用,经穴亦犹是也。如大椎、内关之治疟,尽人皆知其可靠,公孙愈疟,则经验较少耳。是以读古人书不可死于句下,要在灵机活用,慎思明辨,庶为上工。 脾经始于隐白,隐白为十二井之一,卒然昏厥,痰迷不醒,可以开之,所谓兼百会治尸厥者是也。大都与环跳、委中同用,治腰连腿痛有验。太白、商丘,能愈痔病,脾热湿聚者效; 商丘与丘墟、解溪同用,为草鞋风之主穴;脚背疼肿及足踝肿痛,斜针商丘出血,有消止痛于顷刻之效。三阴交主治甚多,难产与合谷同用,淋浊与气海同灸,小肠疝气与大敦、气海、关元同灸,均有著效。 漏谷不常用。地机、血海,为妇人月事之主穴,经愆经少经闭,灸天枢、归来而不效,则再于地机、血海针灸之,可以收功。 阴陵泉,为膝部主穴,鹤膝风必用之;诸家皆以阴陵泉能开水道,小便不通或小便不禁,与水分、三里同针有效。箕门不常用,腹股沟淋巴肿胀可以针之。冲门为动脉大穴,与气冲同用,治产后崩漏。府舍、腹结两穴,治少腹疝气胀痛及中寒腹痛绕脐,大肠之病,可以灸之。大横能调脾气,多寒洞泄及腹胀痃癖气痞,灸之有效。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四穴,皆治胸满咳逆上气之病,俱属前胸神经分布之区,内部为肺叶,刺不过四分,灸之易伤脾气,故经验上殊少应用。脾与胃为表里,故本经原穴太白,客穴为足阳明络穴丰隆,凡兼见两经之病者,针太白、丰隆,两经同治是也。
三、煦之按:足太阳膀胱经经穴,《铜人》作六十三穴,无眉冲、督俞、气海俞、关元俞四穴;《腧穴折衷》更将膏肓俞列为奇穴,会阳穴列入督脉,仅六十一穴,盖非也。今依汉章公遗本,仍以六十七穴为是。膀胱经俞穴虽多,而颇觉杂乱,尤以头部诸穴之分寸,不无疑问:苟以发际内四寸为通天,则通天穴与百会穴并不相平;又,玉枕穴既云在通天后三寸,则与督脉之脑户穴又不相平(脑户在百会后四寸半)。 余以为穴名通天乃上通天顶之义,当在百会旁一寸五分为是;穴名玉枕乃枕骨如玉之义,当以枕骨上为准是也。五处、承光、络却三穴,取穴既难准确,舍而不用可也。《医经小学·百穴法歌》于本经仅取睛明、攒竹、络却、肺俞、膈俞、肝俞、肾俞、膏肓、委中、承山、昆仑、金门、申脉等十三穴,余皆不用。但余以为天柱、风门、四、魄户、魂门、飞扬、跗阳等穴,功效甚著,讵可湮没而不彰也。睛明、攒竹,主治一切目疾,甚效。眉冲、曲差、通天、玉枕、天柱,俱为头风脑风之要穴。天柱治目疾有效。颈项强急,取天柱、大杼。上气咳逆,取风门灸之。 肺俞主各种肺病,吐血咳呛、痰多喘息及背偻如龟,俱可灸之,效验甚为显著。 心俞合神道、后溪、鸠尾、神门,灸痫症有效;心惊恍惚怔忡不宁,可以针之。 膈俞主吐食翻胃、胃寒痰厥及一切胃病。 肝俞主肝逆眩晕、肝旺血少、胁满目瞀诸病。 胆俞主劳疸目黄、骨蒸劳热。胁痛不能转侧泻肝,胆俞有效。 脾俞主腹胀腹痛、消谷善饥及食不消化;他如洞泄脾虚水肿,取脾俞灸之有效。胃冷食不化,一切胃痛肠鸣胃痉挛,胃俞可取。 肾俞正当内肾之部,一切肾虚腰痛、遗精滑精、高年小便频数、色劳肾败,均可补之;妇人阴痛淫泺、带下不绝,泻会阴、肾俞、关元有效。大小肠俞,调整大小便之疾患。中膂、白环,主腰痛痛连尻尾,针之有效,但不宜太深;《百症赋》谓“背连腰痛,白环、委中曾经”,确系经验之论。四穴皆主腰痛,兼能治妇人痛经经愆;此四穴施针颇不易,必令病人正坐伏几,俯而取之,苟稍一动摇,针即弯曲,不可不慎也。会阳主肠便血痔漏,但用针不过三分,深则剧痛不可忍。 附分亦主颈强背急、肘臂不仁。 魄户功同膏肓,体热劳嗽、肩膊胸背痛,泻之有效;虚劳发热,泻膏肓则应补魄户。 膏肓为虚损五劳七伤之要穴,童劳骨蒸痿黄羸瘦,灸之俱效;合陶道、身柱,功效尤著。 神堂主腰脊强痛,不可俯仰。主胸腹胀满气逆、肩背胁肋急痛。膈关为膈俞之辅助穴,与膈俞同功。魂门主筋挛骨痛,灸之有效。 阳纲为胆俞之辅助穴,功同胆俞。意舍为脾俞之辅助穴。胃仓为胃俞之辅助穴。肓门穴效果不确。志室功同肾俞,阴肿阴痛,俱可泻之;肾虚腰痛、梦遗滑精,俱可补之。胞肓、秩边,皆主腰尻之痛。承扶主臀阴之肿痛,兼治腰脊之痛。殷门之主治亦同。浮郄、委阳,主髀枢之不仁及股外急转肿痛;腋下肿痛,针天池、委阳颇有功效。委中主瘫痪偏枯、腰脊背痛、膝痹不仁;合白环、昆仑、居、环跳,治偏风脚气均效。 合阳主膝酸肿;合交信治妇女漏经。承筋穴禁针,霍乱转筋灸随年壮。承山亦主转筋及膝肿跟痛;合长强治便血痔漏;合阴陵、阴交,能开胸膈之痞满。飞扬、跗阳,俱主脚膝肿痛、风痹不仁、屈伸困难。昆仑主脚气肿痛,不能履地,常与太溪穴同用。仆参主足后跟痛。申脉别名阳跷,亦为脚气要穴;合三里、金门、太冲、昆仑,为草鞋风之主穴。京骨、束骨、通谷,施针均宜浅。至阴为井穴,用强刺激法,能疗难产。膀胱与肾为表里,故本经原穴京骨,客穴则为肾经之络穴大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