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皇帝和皇后出行时,太监或者宫女要举着2个大扇子?
在古装剧里,只要是皇帝、皇后出宫,经常会有宫中太监一级一级传报,然后是宫女太监仪仗扈从,前拥后簇,车乘相衔,旌旗招展,文武百官紧随其后。如果是赶上祭祀,还会有一支庞大的鼓吹乐队一路上吹吹打打,热闹非凡。小时候我就很纳闷:这些个皇帝坐在车子上雨淋不着、风刮不着,干嘛非要整几个仆人扛着个长柄大扇子在身后侍奉,这些个长柄扇子又重又笨,举扇子的仆人该有多累,天气要是再稍微刮点风,这些仆人的处境岂不是更糟。
后来知道了,这种被用作摆谱的扇子就叫做'仪仗扇',屁用没有,就是为了显摆,是皇权和地位的象征。那么这种被用作仪仗的扇子是什么时间兴起的呢?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一、关于仪仗扇的起源
扇子自产生到流传至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形态可谓是多种多样。扇子最早称“翣”(sha),如在《小尔雅.广服》有曰:“大扇谓之翣。”在有文字记载的古扇子中,最古者当属于“五明扇”。传说在上古时代,虞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作“五明扇””。如晋朝崔豹在《古今注》有曰:“五明扇,虞舜所作也“。据说这就是扇子最早的起源。但没有相关五明扇形制的文献资料,可信度有待考证。因为关于扇子的形制问题,相关的图像或实物不仅仅是最有力的说明,而且也是最能真实准确地揭述扇子形制的语言。
在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春秋战国金银错铜壶肩部的“宴饮乐舞图”:侍从手中持长柄扇,扇呈半圆形,扇柄居中,这是发现最早的扇子图像。而发现最早的扇子实物,是在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短柄竹扇,此竹扇是由扇柄和扇面构成。
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又出土了一大一小的由西汉蔑丝编木制的2个长柄扇,扇长1.76米,是一种仪仗用的便面式样的扇子,由奴隶或者仆从执掌,应为奴仆为主人扇风所用,但也象征主人的权威。
这种由竹篾编织成的长柄扇在两汉、三国之际的石刻及壁画中很常见,而且在东汉朱鲔石室画像中,还有烤肉奴仆用来煽火的图画像,可见扇子在两汉时期应是很普通的用品。
便面炙肉 东汉 朱鲔石室画像
从石刻中的壁画可知,长柄扇多为侍者的手中物,在出行路上或是在车前,又或者是尾随车后。再根据汉书《张敞传》的记载:
“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
根据侍从随主出行配备的仪具来看,扇子用作仪仗的功能虽赶不上后世的规格,但已经初露端倪。而战国墓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扇子形制又很相似,扇的把柄都是在扇子的一侧,就如同一扇单扇门。扇子当仪仗扇使用时,左右开合像门口。由此可以判断,战国和两汉时期的长柄扇开创了我国仪仗扇的先河。
晋朝 -冬寿墓壁画
二、关于仪仗扇的发展
自汉代以来,到了南北朝时期,长柄扇已经被塵(chen)尾形仪仗扇取而代之。麈就是俗称四不像的麋鹿,而麈尾扇就是用麈的尾毛做的扇子。
据史料记载,魏晋时期的清淡之士崇尚玄学,而手执塵尾已成为身份的象征。如赵翼在《二十二史记》云:“六朝人清谈必用塵尾……盖初以谈玄用之,相习成俗,遂为名流雅”。因而塵尾扇不仅仅是魏晋清谈之士和讲学论道之人追求的一种时尚,更是社会上层的贵族富人所用之物,如南齐陈显达在教育子女时说:“塵尾扇是王谢家物,汝不须捉此自随。”
在洛阳龙门莲花洞的石刻仪仗图就足以表明在北魏时期已经出现了塵尾形的仪仗扇,而西魏时期的敦煌壁画中也同样有类似这种形制的塵尾形仪仗扇。或许是唐人比较崇尚古人,类似塵尾形仪仗扇在唐代墓室壁画以及唐人绘画作品中有很多。如在唐代阎立本的名画《步辇图》中就能清晰地皇帝后面的两位宫女举着“仪仗扇”侍奉左右。
唐朝又是团扇流行的时代,因此绢制的团形仪仗扇丰富了唐代仪仗扇的种类。如团扇、偏扇、方扇、雉尾扇和孔雀扇等都属仪仗扇的种类。关于唐代仪仗扇的情况在《新唐书.仪卫志》(卷二三)中有记载:
可见,仪仗扇在唐代演变成了烘托皇家气派的仪仗用扇,仪仗用扇的形制及数目依据官品高低来配备,其政治功用的特征变得异常鲜明。在唐代统治者眼里,仪仗扇已经不单单是遮阳蔽日、消暑纳凉的玩物。而是演变成了权利与地位的象征,如欧阳修、宋祁所撰的《新唐书》有载:
“唐制.....其人君举动必以扇.....盖所以为慎重也。故慎重则尊严,尊严则肃恭。”
唐 阎立本 步辇图
一切违背有关仪仗扇礼制的行为均被视为是对皇权的僭越,为了能有效地渲染王朝的肃穆和庄严,在皇帝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巡游、狩猎,拜谒等大型活动,还是诸如朝参、宴见藩王、元日以及冬至等大型朝会,都离不开仪仗扇的陈列和装饰,如欧阳修的《新唐书.仪卫志》(卷二三):
“元日、冬至大朝会、宴见藩国王,则供奉仗、散手仗立于殿上.....扇一百五十有六,三卫三百人执之,陈于两箱。”
不止于此,为了加强皇帝集权,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唐代在仪仗扇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即建立“索扇”制度。所谓索扇就是指以扇子为屏障,遮蔽帝王的龙颜,防止臣下觊觎窥视。扇子的开合有一定的程序与礼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拉开皇帝与臣子们的距离,大大强化了皇权的神圣性。而索扇”制度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萧嵩提出的。如《唐会要》:
”开元时,萧嵩上奏皇帝“臣以为宸仪肃穆,升降俯仰,众人不合得而见之。请备羽扇于殿两厢,上将出,所司承旨索扇,扇合,上坐定,乃去扇。给事中奏无事,将退,又索扇如初。”
关于唐王朝的“索扇制度”,不仅在《新唐书.仪卫志》中有明确的记载:
“侍中奏'外办’,皇帝步出西序门,索扇,扇合。皇帝升御座,扇开。”
而且在唐人的诗歌作品也有很多记载,如王建的《元日早朝》诗:“左右雉扇开,蹈舞分满庭。”韩俚的《梦中作》诗:“扇合却循黄道退,庙堂谈笑百司闲。”
索扇制度的建立将仪仗扇在唐代的地位又抬升了一阶,它的建立不仅是对封建皇权的竭力维护,更是顺应了封建皇权不断强化的历史发展趋势。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至于从唐朝开始,索扇制度后世历代王朝所沿袭。
到了宋朝的时候,在行索扇之礼时,还配有特定的音乐——《隆安》乐,可见宋人将索扇仪礼与乐章相融合,是宋人对唐人索扇制度再发展。
到了明朝,索扇制度的运用更是不一般,如帝王升殿时奏“扇开帘卷帝王兴”的《圣安之曲》,帝王还宫时奏“掌扇护御容”的《安定之曲》。
到了清朝,同治皇帝在举行大婚典礼时有“辇入乾清宫,执事者俱退,侍卫合隔扇。”的制度,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直至到了晚晴时期皇朝灭亡为止。
总结
唐代仪仗扇制度的提出是对仪仗扇运用的一次总结和规范,为后世仪仗扇制度树立了范式。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唐朝等级尊卑观念对当时人的影响程度,而且也大大渲染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可以说扇子自诞生起,从被用作引风用品,夏季必备之物到变成权利和身份的象征,它形状和功能的不断改良和不断改变,其实就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证物之一,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扇文化,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