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可先生谈《史记》 2024-06-09 10:36:54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著作。西汉司马迁撰。历来受到众多读者追捧,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今天就由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先生为大家详解,《史记》究竟有哪些值得捧读深思之处。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西南高门村)人。西汉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幼年耕读于故里。十九岁时家徙茂陵,到京师长安。二十岁时游大江南北,考察风俗,“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二十八岁,入仕为郎中。汉武帝元鼎六年(前 111)春正月为郎中将,奉使西南夷设郡置吏。元封三年(前 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获得了有利的修史条件。天汉三年(前 98),为李陵降匈奴事辩解而下狱,惨遭腐刑,蒙受了极大的屈辱,痛不欲生。但每当轻生之念萌生,司马迁耳边就回响起父亲临终时的遗教,以及自己发愿完成一代大典的决心;同时眼前浮现了一幅幅古人发愤著述的画面。自古以来,权贵富人生时显赫,死而名灭,多到不可胜记,只有那些具有坚强毅力、崇高品格而做出了一番事业的人才能名垂后世。这就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一唱三叹、反复申说的“发愤著书”说。受李陵之祸,司马迁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发愤撰述。出狱后任中书令,虽任尊宠之职而心如冷灰。他把自己的愤懑和不平倾注在《史记》中,成为“一家之言”,表达了鲜明的爱憎感情。他同情人民的苦难,揭露专制统治的黑暗,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这一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司马迁自题其书曰《太史公书》,东汉末通称《史记》。传见《汉书》卷六十二。 《史记》究竟好在哪里? 1.一部百科全书 《史记》内容丰富,贯通古今,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用五十二万多字,写了三千年历史。文字简练而知识包罗万象,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说《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都达到了高峰,是人人必读的一部奇书,一部国学根柢书。 2.一个精心设计的系统工程 说到《史记》的结构,它是司马迁精心创建的一个人工系统工程,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史记》由五体构成:一、本纪十二篇;二、表十篇;三、书八篇;四、世家三十篇;五、列传七十篇,总计一百三十篇。五体,名称不同,写作方法也不同。记载的内容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系统。合起来构成一个大系统。具体说:(1)本纪提纲挈领记载国家大事,以王朝和皇帝为中心内容,记事按年月排列。(2)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专史,按专题内容从古到今叙述源和流,形成贯通的历史。(3)世家与本纪一样按年月编年记事,只是对象为列国诸侯。(4)列传是人物传记,着重写人的言行,或历史事件,生动精彩,最有文学性。(5)表是联系纪、传的桥梁,它把众多的史事与几千个人物,用简明的表排列起来,勾画历史发展的线索,反映历史阶段的递进,是十分精细的创作。 《史记》五体内容,都以人为中心写历史,把从古到今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活动勾画出来。其中既有帝王将相、公卿贵族,也有士农工商、医卜游侠以及各色市井小民,社会方方面面的人物与生活都写进去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宗教,以及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这样丰富的内容,由于体例完备,即五体的分类记载,因而十分有条理地反映了出来。 3.篇目数量反映古代哲学思想 《史记》要在结构上把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映出来,所以五体以及各体的篇数都包含有哲学义理。司马迁时代盛行五行哲学,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金、木、火、水、土五种元素组成,人间社会历史也表现为五德终始循环。五德终始指改朝换代,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克,就是战胜的意思。例如周为火德,秦朝得水德,所以秦代周。汉朝得到土德,因此汉朝取代了秦朝。当然,这是一套唯心主义哲学,古代不懂阶级斗争,用这种办法来解释改朝换代。五行学说的产生,也从人体自身结构获得启示。人有双手,每手五指。双手为十指,十就是满数。诸如五体、五官、五脏,都和“五”挂钩。推而广之,有五味,有五色、五音等。“五”是一个神秘数字,连带生成的许多数字都有特定意义。所以《史记》创为五体,与“五”的数目相配。十二篇本纪,“十二”的数目象征一年十二个月。三十篇世家,“三十”的数目象征一个月为三十天。十表,“十”的数目象征十日为一旬,为数之极,即满数。八书,“八”的数目是一年四季的倍数。七十列传,“七十”的数目象征五行中一行的数目,是环周天三百六十度的五分之一。“三百六十”这一数目的五分之一是“七十二”,“七十”是省去尾数“二”,举一个整数。 《史记》五体以及各体的篇数,反映的是五行思想发展的年历,是一种文化运动的象征,是那个时代历史哲学的反映。今天我们可以不去理会这些数目的哲学意义,但它启迪司马迁编织人工系统工程。《史记》内容博大丰富而不紊乱,正因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缘故。 4.为商人、游侠立传,不守旧、不循古 司马迁认为世间一切都在“变”,应该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掌握历史兴衰治乱的规律,所以司马迁不守旧、不循古。他对古今关系的处理是详今略古,认为离当代越近的历史越应当总结,目的是以古为鉴,着眼现世和未来。这些都是进步的思想。“成一家之言”,即在叙述历史中,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司马迁的一种创新。由于《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体大思精,因而熔铸在其中的思想体系,也是宏阔而博大的。例如其中的天人观、政治观、经济观、历史观、战争观、民族观、道德观、人才观等,都体现了司马迁的看法,代表了当时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司马迁述史要拿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来回答历史是怎样变化发展的,所以他不与圣人同是非,突破了旧的思想传统和官方哲学的框架。这种创新思想,集中地表现在赞扬道家以及为商人、游侠立传这几个方面。班固在其所著《汉书·司马迁传》中批评说:“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敝也。”班固所批评的司马迁之“敝”,恰恰是司马迁思想中光彩夺目之“长”。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是肯定文景之治的升平而否定汉武帝的多欲所造成的衰败。述货殖为商人立传,是肯定商人促进生产发展,对社会经济的繁荣所做的贡献。颂游侠,是肯定这一类人能够牺牲自己、救人之急的道德。 5.文字精妙,启迪智慧 从写人的文学角度看,《史记》创造了各色人物的专传、合传、类传,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阅读《史记》,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可从中找到对照的镜子。不仅增长知识,增长智慧,还能提高修养,使自己的品德更趋于完善。《史记》语言,精妙无比,还采用许多俚语俗谚,寄寓平凡的真理,启迪人的智慧。如赞美人才济济,越多越好,司马迁说道:“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刘敬叔孙通列传》)意思是说,贵重的狐皮袍,不是一张狐皮制成的;高大的亭台楼阁,不是一根木材建成的;夏商周三代太平盛世,不是一个人治理好的。讲条件转化,司马迁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王翦列传》)讲一个人不要贪利,说“利令智昏”,用今语说就是“见利会使人头脑发昏”。讲吸取教训,说“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殷本纪》)意思是说,用水作镜子只能看清自己的面容,要以人为镜子才可以知道吉凶祸福。这些例子,举不胜举。 总之,《史记》是一部开卷有益的书。从古到今许多大文学家、大历史家,都学习《史记》,从中得到益处。近现代知名文学家茅盾,据说能背诵《史记》的许多篇章,可见是读得滚瓜烂熟的。 你说文言文看不懂怎么办? 为了普及《史记》,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张大可先生语译《史记》全书,《史记(文白对照本)》及《史记(白话本)》,便于大家阅读。 赞 (0) 相关推荐 边教学,边研究,形成“优循环”——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访谈录(六) 张建安:上课的过程,是否也促进了您的学术研究?这两方面您是如何处理的? 张大可:我将<史记选讲>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形成连环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编写讲义,定位学术研究的框架,这一步可称为初步 ...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三:司马迁和《史记》2 中国秦汉文学之三:司马迁和<史记>2 2.<史记>的思想意义 司马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史记>中.<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 ... 两汉时期的游侠 中国人对侠怀有敬畏与向往,不管是"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还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都是对于侠的一种描述.正如李白的<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 ... 【名句集锦】【两汉】司马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史记·龟策列传>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史记·商君列传> 得不 ... 迷上《史记》的过程——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访谈录(二) 张建安:您是什么时候迷上<史记>的?据说,您还有"司马大可"的称呼,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张大可:1961年我考上北京大学的第一年就迷上<史记>了.我是古文 ... 摭谈《史记》的叙事艺术 肖旭 一.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史记>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 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图. ... 将统计学用于《史记》研究——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访谈录(四) 张建安:研究<史记>,除了制作表格外,您还用过什么法宝? 张大可:其实还是笨办法.死功夫.除了读懂"十表"外,我做的第二件实事,是按原定计划,在两个星期内完成了对< ... 前路迷茫时,身边只留了一套《史记》——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访谈录(五) 张建安:您是怎么到兰州大学的?这之前您做了哪些工作? 张大可:这件事也是说来话长.简单地说,就是在1968年的时候,我被分配到甘肃省文化局,报到后一个星期后就下放劳动了一年半有余.1969年11月初, ... 浅谈碧玉乡(原西羌襄戎国天水郡平襄县碧玉关)古城史记 下 文/郭汉彪 甘肃省通渭县碧玉乡碧玉村的历史传说很多,引人关注.以下是本人查阅大量资料后整理的一份简况,供大家参考. 碧玉关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 郭汉彪 现实状况 碧玉关两个城堡遗址现在基本完好,上店子西 ... 浅谈碧玉乡 (原西羌襄戎国天水郡平襄县碧玉关)古城史记 上 文/郭汉彪 甘肃省通渭县碧玉乡碧玉村的历史传说很多,引人关注.以下是本人查阅大量资料后整理的一份简况,供大家参考. 碧玉关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 郭汉彪 历史综述 甘肃省通渭县碧玉乡碧玉村的历史非常悠久, ... 十日谈写作组:写在银川史记公众号开通五周年的私密往事/ 臧新宏 二十九年前的七月十九日,银川西门唐徕渠桥头,东侧渠畔向北约50米,有片树林,一名头戴黑色遮阳帽的青年男子,向南面张望. 我径直而去,汪汪汪.该男子回应喵喵.我晃了一下右手攥着的宁夏广播电视报,说:电视 ... 【淅川史话】之三十七:从《史记》人物出生地谈范蠡故里在淅川 范蠡,字少伯,楚宛三户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关于范蠡故里,主要有南阳"宛城说"和南阳"淅川说".其实,这段公案曾于2005年在<南阳晚报& ... “《史记》整本书阅读”专栏(四)赵括:谈兵的高手 惨死的败将 "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传[导读]"纸上谈兵"是一个我们很熟悉的成语,它往往用来讽刺那些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或者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