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包谷壳背垫,即将消失的传统乡村技艺

背垫

蒙鹏

前几天去老杨家走访,看到老杨的老伴汪老太太在编背垫。去了老杨家几次,还没发现汪老太太有这手艺。我一时来了兴趣,便和汪老太太仔细交流起来。

汪老太太一边给我摆谈,一边理着手里的包谷壳。包谷壳是用水煮过的。“煮软了不硌手,还好编。”汪太太的旁边,放着一胶盆煮好的包谷壳。

编背垫的操作台是个木架子,靠在临门的老旧木柜上。木架子上绑着几根粽绳,两根一组,共有四组。煮软了的包谷壳,就是绑在绳子上。门是开着的,汪老太太就着自然光,慢腾腾地编背垫。

“人老了,手脚不灵活了,一大早上,才起了一个头!”汪老太太有点自嘲。她慢腾腾地整理包谷壳,又慢腾腾地将整理好的包谷壳编在粽绳上。她似乎不是在干活,像是在雕刻着一件艺术品。

和她谈话的间隙,我打量着房间里的物品。屋子中央烧着蜂窝煤火,火炉上方挂着一匹编好的背垫,背垫就像是小龙女靠在绳子上假寐。房间一角的杂物上,堆放着十多匹编好的背垫。显然,汪老太太编背垫,不仅仅只是家用。

“一天能编多少匹?”

“一匹!”

“一匹能卖多少钱?”

“十多块钱!”

汪老太太话不多,问一句答一句。

汪老太太说,编背垫的技艺是她的婆婆传给她的。婆婆在世的时候,她只是拾掇家里家外,并没有编背垫。婆婆去世后,她才开始编背垫。

看得出,汪老太太是闲不住的人。一有空,便编背垫补贴家用。她将包谷壳绑在粽绳的瞬间,我发现她的手上有些老茧。

尽管编背垫赚不了几个钱,但汪老太太还是担心,现在的年轻人不学编背垫,这项传统技艺要失传。

为了转移话题,我说我的老家以且从事古法造纸,年轻人同样不愿学,现在村里只有几家还在坚持,古法造纸技艺同样面临失传。

汪老太太只是苦笑了几下。

小时候干活,最怕背背箩。百十来斤东西丢在背箩里,背箩便紧紧地贴在身上,结合得严丝合缝。东西越背越重。大竹片,细篾丝,毫不客气地嵌进肉里,火辣辣地痛。

这时候,最希望有个背垫。母亲喜欢将肥料口袋拆开来,缝成二十来厘米宽的布匹样的东西,聊作背垫。当然,偶尔也去乡场上买包谷壳背垫。

虽然早就见过包谷壳背垫,但今天还是第一次见到包谷壳背垫的制作过程。因此,我看得有些认真。

看了一会儿,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还是离开了汪老太太家。

2020.1.2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