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丧堂陋习,官媒已在关注
编者按:郭春柏老师的系列批判文章,如《莫让低俗丑陋玷污“当大事”》和《无知的孝家,无聊的看客》,已在官方媒体《纳雍报》上发表。这说明,有关部门已开始关注丧堂陋习。
批判丧堂陋习,官媒已在关注
作者|蒙鹏
1
4月24日,郭春柏老师在微信朋友圈中发了一条动态:“改天写个东东抨击一哈贵州最丑陋的闹丧……”
我当郭老师是说说而已,并没有放在心上,还俏皮地回了两个字:“快写”。
没想到4月28日下午,郭老师在微信里砸给我一篇文章——《莫让低俗丑陋玷污“当大事”》。
第二天一早,我像往常一样,将这篇文章编辑上传公众号——以且河。
让我没想到的是,这篇文章彻底火了。不到一天,阅读量就达到10万+。到现在,阅读量已达了24多万、点赞2400多次、留言1800多条,且还在持续发酵。
那几天,整个纳雍都在疯传这篇文章。此外,云南、湖南、四川等省的周边县市也在疯传。“云上毕节”还联系转载,几个小时点击量也上万。
巧的是,网友红鑫二锅头之前创作了小说《谌干撬家办丧事》,此时跟进发在“珙桐影像”公众号,点击量也上千。
水城、黔西等公众号也纷纷转载。水城的一个公众号在转载时还做了简介,文章结尾加了三句话,都是“莫让低俗丑陋玷污‘当大事’”,字体一行比一行大。
其他媒体的转载,没有一一统计。
2
千字短文,在一个名不见经传微信公众号悄然发出,为何能火?
有人总结,“说了许多人想说而没有说,或者想说还来不及说、想说又不敢说的心里话,击中了许多人内心的痛点……”
我在郭老师第二篇批判文章《一篇小文为何刷爆网络》编者按中说过:“究其原因,还是郭春柏老师的评论切中时弊,引发网友共鸣。”
“爱心纳雍”一名爱心人士说:“这个题涉及本地区大方、织金、毕节及水城、六枝等地丧堂民俗,因而传播快,关注度高,点击量很快达到10万加。”
对于低俗丧闹,不是没有人意识到它的恶劣影响,不是没有人反感、鄙视、唾弃它。但是,碍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是私下讨论,或是“腹诽”而已。
因此,在其他地方曾经流行过,并被唾弃的丧葬陋习,在纳雍一带却成了“新鲜事物”,受到部分人的“欢迎”,大有“燎原”之势,不遏不行。
在纳雍,是郭春柏老师,第一次旗帜鲜明、大张旗鼓、义正言辞地在公开场合对丧葬陋习提出批判。
这种批判,需要一份对社会习俗正确引导的责任心,更需要莫大的勇气。
这种批判,无异于一剂“强心针”,打醒了不少沉迷于丧葬低俗表演的人们;无异于一盆冷水,给不少人兜头一浇,犹如醍醐灌顶。当然,也有不少人还“执迷不悟”,拒绝醒悟。
郭老师的文章发出之后,99%的人表示赞同支持。当然,也有稍许不同意见的声音。 一些网友专门挑郭老师文章中的一些细枝末节,加以断章取义,曲意解读,蛊惑不辨是非的网友。 对此,支持郭老师的网友,也祭出“四问”“七问”等文章,为郭老师加油助威。
3
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是非曲直再明白不过的文章,为何还有人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关键在于一个利字。
因为,你动了别人的奶酪。
“三个当头的每人每晚1200元,跳舞、打鼓的每人每晚三四百元。”
孝家要面子,看客要刺激,表演者要收入,一个牢不可破的“产业链”,已然形成。
剪断这条链子,就会触碰既已形成的利益分配方式。无端的挑刺,曲意的解读,甚至别有用心的引导网友注意力,就不足为怪了。
遏制丧堂表演,关键在孝家。孝家明事理,低俗表演进不了丧堂。孝家不跟风,低俗表演不会蔓延。孝家不拿话,亲朋不敢请表演队。
孝家,是斩断链条的关键凿子。
抵制丧葬表演,光几个民间人士呼吁呐喊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关部门像制止滥办酒席一样,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正确的引导。
值得高兴的是,郭老师的系列批判文章,如《莫让低俗丑陋玷污“当大事”》和《无知的孝家,无聊的看客》,已在官方媒体《纳雍报》上发表。这说明,有关部门已开始关注丧堂陋习。
当然,制止丧堂低俗表演后,如何引导人们文明治丧,则是需要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
蒙鹏,贵州纳雍人,生于1983年10月,爱好文学,偶有作品在报刊发表。现供职于纳雍某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