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听景平讲解 长耀瓷知识
黄堡文化研究 第367期
听景平讲解 长耀瓷知识
王 玲
天气真好,几个文友闲聊,谈到黄堡文化:孟姜女传说、耀州窑博物馆、桃花诗会、槐花诗会、黄堡书院……
我说:“在铜川工作32年了,对博物馆心存敬畏、深感神秘。坐车从耀州窑博物馆门前经过了无数次,每每经过时,都要赞叹那硕大的倒装壶。但是一直没能踏进耀州窑博物馆的大门,没能了解她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
马建国说:“看你说的可怜的,你老公不是喜欢瓷器嘛,家里没有几件耀州瓷?”
我说:“有是有的,虽不是文物,却也是真品——现代的。”
付金荣问:“你老公对瓷器有研究?”
我笑笑说:“只是喜欢,没有研究。”
“那你为什么敬畏瓷器?”付金荣追问道。
我说:“敬畏源于无知,因为对她不了解:还源于中国陶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巨大的贡献,外国人称‘中国’为‘China’,其意正是瓷器。”
马建国也表现出了敬畏之情,严肃地说:“是的,有人说,丝绸与陶瓷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菲律宾等民族将中国陶瓷作为神物顶礼膜拜;非洲人将中国瓷器装饰在清真寺、宫殿等建筑上;伊斯兰民族用中国的大青花瓷盘盛上饭菜后围成一圈席地享用……“陶瓷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还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这样吧,我和付金荣陪你去参观参观吧!”
付金荣两手一摊,笑着说:“我们一同参观可以,只是不能给王玲讲解,我可解决不了她的‘深感神秘、心存敬畏’!”
“这个好办,我找景平。”马建国自信地说。
“景平是谁?我在作协群里见过这个名字,以为是网名。”我问。
马建国说:“是真名。景平是铜川市规划局黄堡工业园区分局局长。他出生在陈炉,外婆家在黄堡,从小受到良好的熏陶,喜欢陶瓷并对耀州瓷很有研究。加上他读过许多瓷器方面的专业书籍,《中国瓷器发展史》《中国瓷器大全》等书他都读过,给咱们当导游绰绰有余。”
“好好好,景平我早就认识,就这么定了!”付金荣拍手称赞。
于是,我们有了一次计划周密的参观——去耀州窑博物馆。
王玲、景平、付金荣(左起)
看到“耀州窑遗址”几个大字,我问,为什么不叫“黄堡窑”呢?
景平回答说:“黄堡镇,宋代时属于耀州,所以叫耀州窑。耀州窑博物馆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古陶瓷专题博物馆,也是陕西十大博物馆之一,它陈列展出了耀州窑近千年的辉煌成就。”
景平指着憨态可鞠的熊猫——铜川市行政区域地图,让我们看古窑址的分布地点。以黄堡窑为中心,辐射到上店、玉华、陈炉、立地坡等地,范围广,规模大。
我们看到郭沫若的《西江月》:土是有生之母,陶为人所化装。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酿,水火木金协调。宫商角徵交响,汇成陶海叹汪洋,真是森罗万象。
景平说:“这首词凝练优美地概括了陶瓷生产之妙。当时郭沫若有感于陶瓷的制作原理的博大精深,即兴填的词。”
马建国感慨说:“难怪人们说,瓷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亲、完美结合的典范,是生灵与造化合奏出的天籁之音。”
景平介绍说:耀州窑自唐以来,炉火不夜,薪火不绝。创烧的陶瓷产品不仅深受平民百姓的喜爱,还曾得到皇室贵胄的青睐,并作为外贸商品远传外域。人们称宋代青瓷是“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是要耀瓷群秀中的翘楚,它的造型精巧秀丽,釉色典雅温润,纹样丰富多彩,构图灵活生动,工艺技法娴熟,被誉为“宋代刻花青瓷之冠。”
景平从“红映黄堡”的唐时期讲起,说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作为唐代长安城京城之地的黄堡窑,大唐的兴盛繁荣直接影响了黄堡窑场,使之成为烧造品种多样化的综合性窑场。
他特别介绍了“唐代黑釉塔式瓷罐”。说它1972年于黄堡窑址的一座唐代墓葬中出土,由上部罐盖、中部罐腹、下部底座三大部分构成,是黑瓷中的稀有珍品,属于国宝级文物 ,集中体现了唐代耀州窑的造型、装饰、制作、烧成工艺的最高成就。这件器物采用了捏塑、模制、刻花、印花、搂空、贴塑、轮制成型等多种制瓷技法,并巧妙地将猴子、花卉、瑞鸟、力士、兽头、佛像、莲瓣等不同门类的题材融为一器,蕴涵着丰富、神秘的宗教色彩,又将工艺美术、陶瓷工艺、佛教建筑、美学及力学完美的结合应用于造型上,集民族文化之大成、熔中外文明于一炉的典型器物。
指着唐三彩马,景平问我们:“ 最能体现盛唐气象的可谓是唐三彩。它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以造型取胜;一是以色彩赢人。唐三彩优美流畅,具有和谐古朴之美。你们说‘唐三彩’是哪三种色彩?
我说:“我家的博古架上有六匹三彩马,是现代生产的,应该是黄、绿、褐几种色彩。”
景平点头说:“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你知道这些唐代三彩釉陶器最初是做什么用的?”景平接着问。我们都摇摇头,表示不知晓。
他说:“这些唐代三彩釉陶器最初是做陪葬用的!唐三彩产量与大量兴起是为适应唐代的厚葬之风。不过,你家的唐三彩不会是古董吧?那就不是从墓葬中出土的,自己欣赏欣赏也无妨!”
景平说,他最喜欢“云散天晴”的五代时期的瓷器了,他详细地介绍了“剔花瓷器”“划花瓷器”以及五代时期耀州窑贡瓷的标识有“官”字款瓷器。后来,我们在景平的办公室,看到了他抄的读书笔记,也看出他对这一阶段瓷器的喜爱。
宋代是耀州窑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形成“十里窑场”的宏大规模青瓷产量跃居全国诸窑之首。刻、印花装饰在宋瓷中独树一帜,真是‘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刻花青瓷刀锋犀利,纹饰洒脱;印花青瓷精巧秀美,刻画生动。不仅上贡皇室,远销海外,并在国内形成了一个以黄堡耀州窑为代表,辐射全国的庞大的青瓷体系----耀州瓷系。
对着简介和实物,景平滔滔不绝地讲解着,情绪越来越兴奋,从他的表情中可以看到:我自豪,这是我们祖先的智慧!我骄傲,我生长在这片热土之上!
薪火传承,世代不绝。金元时期,立地坡、上店、陈炉三大窑厂直承耀州窑瓷脉而崛起,耀州窑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这一阶段的特色产品是月白釉瓷器和姜黄釉瓷器。
元末明初,位于黄堡镇的耀州窑逐渐衰落,陶瓷中心移到了陈炉镇,陈炉镇遂成为陕西乃至西北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绵延至今。
走出耀州窑博物馆,看到室外的许多模拟造型,活灵活现,当时形成“十里窑场”的宏大场面如在眼前……
作者近照
王玲,铜川市第二中学教师,铜川市王益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教师报》《西北作家》《西北散文网》《铜川日报》《铜川文化交流》《女儿花》《王益文苑》“今日头条”“铜川热点”“铜新无邪”“E铜网”“富平人”“黄堡文化研究”等报刊媒体平台。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