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桥乡——金泽古镇
在上海与江浙交界处有个叫金泽的古镇,周六的清晨我们老俩口自驾约一个小时来到镇上。
金泽古镇在江南古镇旅游榜中排不上名次,这个地处鸡鸣三省的小镇因为默默无闻而远离了尘世喧嚣,虽然也进行了旅游开发,但依旧保持着宁静、古朴的原始风貌。
或许是我们去的实在太早,有些当地人可能还没起床,更不要说游客了。那些早起的老人见到我俩时,那眼神里有点惊讶,他们难以理解天还没有完全放亮时竟然有人来游览小镇。
按照导航指引到停车场停好车,就见到“景区入口”指引牌,抬头一看,入口处是一个寺院。
据资料介绍,金泽镇曾经是佛教胜地,建于宋朝景定元年的“颐浩禅寺”曾以5048间宏伟建筑名扬江南。故有“虽苏(州)之承天,杭(州)之灵隐莫匹其伟”之说。现在只是进行了局部修复,寺名是由赵朴初先生所题写,至今四季香火旺盛。
在街上我们还看到了一座总管庙。
这座庙是为纪念南宋时一位名叫“金元七”的总管老爷而建造的。
总管庙与紧挨着的放生桥,印证了金泽镇在古代“桥庙一体”的说法。
上了点年纪的人喜欢到古镇走走,不知道是不是恋旧情结。历史古迹或千年古镇里有古代人类的脚印,有古代人类智慧的光芒。不过,现如今的许多古镇其实不古,最令人心烦的是商业氛围太浓,而且千篇一律,少有特色。
在众多古镇中,有人说金泽古镇是个例外,因为远离市区,还未被过度开发,成了古镇之中的世外桃源。
古镇上原住民仍居住着,虽然大多数是老人,但他们在老屋的生活起居给小镇带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由于游客不多,小镇很安静,适合我等老年之人静心漫步。
这里没有其他江南名镇游人如织的景象,没有喧嚣,没有满街的土特产品,没有吆喝声,没有到处悬挂的大红灯笼。在这里你可以静静的看,静静的想,静静的回味那些古色古香,恬静古朴的街景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踏着石板路缓缓而行,发现两边民居甚为普通,不见豪宅大院,可能此地历史上不曾出过大官巨商吧?
这是一幢被列为文物的民宅,大门紧闭,外观并无巍峨豪华的气派。我想,这或许就是历史,所谓的历史并不是气派,而是曾经发生过,存在过吧。
这幢王家民宅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坐东朝西,二进二层,砖木结构,总面积158平方米。
在被列为文物的陈家码头和仓库前我们停下了脚步,我和老伴开玩笑说,这是你们老陈家的祖产,你留个影吧。
陈家仓库建于民国初年,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外观也很一般。
金泽有“江南第一桥乡”之说,原有“六观、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桥”,且有“庙庙有桥,桥桥有庙”之谚,每一座桥梁不仅各有特色,而且都与寺阁庵庙有关。如今绝大部分寺庙已废,但当年的桥却风姿犹存。
金泽镇上至今还保存着宋元明清所建的七座古桥梁,分别是迎祥桥、祖师桥(如意桥)、放生桥、普济桥、天王桥、万安桥与关爷桥(林老桥)。
建于宋朝咸淳三年的普济桥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石拱桥。
如意桥长20.8米,宽3. 2米,是金泽现存古桥中最完好的一座石拱桥。
普庆桥不是古桥,据说是为开发旅游,以《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为模板建造的。这座5单孔木拱桥,长16.8米,宽4米,用捆绑结扎方式建造,没有榫头,没有钉子。
放生桥,因桥堍有总管庙,也称总管桥。单孔石拱挢,桥长25、2米,桥高4米。桥柱上刻有楹联:'桥连如意接康衢,水出湾潭通秀气”。
迎祥桥式样古朴,是六柱五孔梁式石桥。桥长34米,宽2米多。没有栏杆,是典型的元式桥梁。
迎祥桥建于元代,据考,在元代时桥西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万寿庵,有江南“小天竺”之称。元明之际,迎祥桥是古镇经济繁荣的中心,各路来的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均在两岸集散。为便于马骡往来,桥上未设置护栏。
金泽镇湖泊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错,上海比较大的的自然湖泊有21个,其中19个在金泽镇境内,可见金泽是真正意义上的江南水乡。
一条市河南北横贯小镇,千百年来小镇居民枕河而眠。今天,小河依旧在静静的流淌,两岸的民居和树木倒映在河中,一幅幅妙不可言的江南水乡画面呈现在眼前,令人陶醉。
街边的住户多是恋旧的老人,小镇恬静安祥。
两位在河岸边拣菜的阿姨看见我们热情的打招呼,聊天时知道她们是原住民,用自己的房子开了小吃店。此时我俩饥肠辘辘,忙问可有早餐吃。阿姨说有饺子馄饨,我叫她们下了两碗菜肉馄饨。
老人们在一起喝茶聊天。
早起的老人百无聊赖的坐在家门口。
这位阿姨在水桥头洗小猫鱼。
大哥捕鱼归来正在清洗渔具。
小渔船漏水了,老阿姨正在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