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探古】石吼宋桥 千古之谜

作者:古道

摄影:清涟

西岙,位于东南滨海平原之中,即长街镇东北6.5公里王家岭西面山岙间,古称西洲。

宋代惠德桥为南宋单孔石拱桥,坐落在西岙村村口。惠德桥西北邻胡陈乡、三面山体如屏,一面港面如镜。宋时,海潮可达村口,惠德桥系通往象山县的涧流桥梁。

1126年,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政治文化重心转向东南。宋至道咸平间(995—998),陈怀其自福建迁居西岙,登科举者代不乏人。有“兄进士,弟进士,兄弟四进士”的登科盛况,又有“父御史,子御史,父子三御史”的记载。故此,宋时陈氏也被誉为“盛朝浙右无双族,大宋江南第一家”。

南宋时又相继迁来十六个族姓,而陈、郑、王、周四个族姓中更是人才辈出,官品显赫,每一姓中都有同朝京官,陈氏第十世陈吉甫(即叶梦鼎)为南宋右丞相,淮浙转运使郑霖,国子监祭酒周成童,翰林学士王良宠。度宗因其“生乎同里,仕乎同朝”,钦赐“四姓合祠”,至今“四大名宗”遗址尚存。

宋代西岙文风鼎兴,又是京官故里,村外至今留有规模宏大、墓前石像仪物俱全的南宋古墓;有始建于五代,重修于乾隆,至今香火不衰的集福寺;有倔强峥嵘的千年古柏等;还有流传于今的民间传说。传说:“宋时,潮水直达西岙村口,西岙是避风良港,酒肆茶楼鳞次栉比,金银铺就有十八家”。透过遥远的传说故事,当年西岙村的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1279年,南宋灭亡,西岙古村也骤然冷落,原多族聚居的村庄,留下陈氏大族,至今约百户,三百余人口。南宋古桥也与其它古迹一样,近千年来,似乎被遗忘在静静的角落里。

如此精美的南宋古桥为何建造在这个海边小村中?

除以上的历史原因外,与本村京官关爱桑梓、热心公益之心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淮浙转运使郑霖,为民造福修建黄公渡登台桥的事迹流传至今,此善举并见于宁海“光绪县志”及“郑氏宗谱”等地方文献。

郑霖(1180—1257)登绍定二年进士,一身正气,不为奸相所拉拢,因造登台桥事,成为贾似道挟嫌报复的借口,后被杀害。今黄公渡的古桥墩依稀可见,似乎在诉说着当年的往事。

关于惠德桥的建造者,村里流传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捐建惠德桥的人,是在外为官的西岙人,他们为郑霖捐资建造登台桥的精神所感动,不忘报谢家乡,故捐资建惠德桥,以续前辈之愿。家乡的人感其情,故称“惠德桥”,此说颇为可信。

第二种说法,当后来理宗搞清了郑霖造登台桥并不是谋反,而是为了当地百姓,深有悔意,自责错杀了郑霖。为此,理宗特赐在郑霖故里造拱桥,以示平反。故而有经此桥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说法,这个“御赐建桥”说法有待考证。

笔者认为,本村在外官员不忘家乡,关爱桑梓之情是建造西岙古桥的主要原动力。

西岙三面环山,南对车岙港,村北有一条发源于海拔395.5米白岩山的溪流,称西岙溪(俗称“大坑”)。南宋惠德桥,就横架于村口的溪流上,这是宁海历史上一座形制最臻完美之桥。

惠德桥为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因靠山前,俗称“山前桥”;又因桥顶栏板分三段而设,故又称“三截桥”。

远望之,如虹霓驾落碧水,近观之,如玲珑古玉生烟,似有古韵绕耳,又觉古风袭人。西岙陈氏宗谱中载有古村八景,《石桥钓月》即指惠德桥。诗云:

夜静水轮漾碧波,石梁坐钓兴如何。

纶竿临水凉生露,风雪漫天冷逼蓑。

界破蟾光余老树,惊回鸥梦是清歌。

夜深重到须携酒,对此分明李白多。

从惠德桥形制来分析,着重表现了它的宋式的力学原理。桥全长11.5米,宽4.5米,矢高3.6米,跨度7.5米。拱券由7条弧形石条分主辅券并列纵联构筑。其中四条用卯榫法多铰连接,起筋骨的作用,每块长0.53米,宽0.4米。拱券共分五段,下起第一块至第二块之间用券脸石,其上,左右各用石块筑以桥墙,外口各立桥柱。

桥墙上各嵌以龙门石,螭头四个,前伸0.5米,当地人称“石吼”。北向正中券面石上镌有“惠德桥”三字,桥面两侧各设覆莲望柱8个。柱身下部凿成榫头,稳稳插入券顶石的卯孔中。柱身两侧各凿以卯口二个,与薄腹槽形条石栏板上的榫头相契,共6块,以此来稳固整个桥栏。

再在桥两头设云头纹抱鼓石二个,亦用以卯榫法。桥两头各设踏跺二级,其上为横铺长石板。桥顶铺以6块横石板,东西两头各以一块长形条石纵向构置,用卯榫法与桥横石契合,起纵向拉紧的作用。桥面的券顶石与横石也用卯榫法。券顶石上的圭角素纹,与当地宋代大墓地枤的脚线纹完全一致。

特别引起注意的是,螭头的刻作,刀法简洁,额头与鼻梁有方折感,眼珠外突,毛发后掠,为龙子之一,与宋代陵墓石兽刻作技法相同。西边两个开口,东边两个闭口,毛发后掠、眼珠外突、额骨宽阔、鼻骨方折。

村里流传,“开口”两个是吩咐村里外出求官求财的人要做好事,不做坏事,平安归来;“闭口”两个则示意回家后要守国法,遵俗规、睦乡邻,不要信口开河,免受言多必失之累。

北面缺失的望柱与桥栏抱鼓石,原物找回修复,古桥已臻完善。

惠德桥,

一座未作改动的宋代石拱桥,

省内罕见,

是我省古桥梁建筑史上的重大发现

根据有关资料,目前全省保存下来的宋代石拱桥只有2-3座,宁波地域范围内为空白,即在宁波各县范围内的其它地方,虽有宋桥,但却是木桥及石板平桥,未发现石拱桥,而且都有重建或改建史。

而惠德桥,却系原汁原味末作改动的宋代单孔石拱桥。为此说,惠德桥是省内不同形制的宋代桥梁实物例证,也是我省古桥建筑史上的重大发现。惠德桥又是南宋京官故里遗留下来的实物,可印证西岙村在南宋时期是簪缨累世之地,是人才荟萃的地方。

惠德桥

为古代交通提供了科学依据

宁海是丘陵地带,多山多涧流,历史上的桥梁不计其数。后因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保存至今的为数已不多。而原汁原味的宋代古桥梁保存至今更为难得。

西岙宋代惠德桥至今无倾圮的迹象,稳架于西岙溪之上。根据考证,惠德拱桥主要构件都未作改动,从中可以寻找到古代科学原理。

建造桥梁,首先是考虑到它的基座稳固,基础牢固,桥身才会牢靠。

选址至关重要。惠德桥在建桥前考虑到这一点。首先,它避开了山洪直接冲泻的涧流,桥址选择在溪流缓冲的地方,以避开山洪的直接冲击。

桥址基础坚实。根据考证,惠德桥址下有坚硬的岩层作为基础石。

就地取材的山岩。经过斧凿,割刻成多种形状,筑砌时,用泥浆塞缝,以使牢固。

拱券式样和力学上的三角原理。这种砌置方法,为抵御冲击力起到很好的作用。惠德桥拱券采用主辅券并列砌置法,4道为主券,每道宽0.54米,券石厚度由底到顶从0.4米渐缩至0.3米。还有3道是辅券,宽0.7米。每块石条用多铰石连接无铰石的方式打凿成弧面,主券分7节,辅券,分19节而竖向相连,成一拱圈。拱圈连接方法为多铰链连接,这种方法适宜于溪之下游冲击力减弱的地方。它十分美观,用工费钱也最多。但这种拱券,因每段券面长度长,如果不在重力的作用下,很容易造成脱落的后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匠人就采用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一是用龙门石,即螭头,它即可起美观的作用,又可用作重力压石。它压于第一、第二块拱券石之间,将压力传递于整个券面,免使它们向上弹起,引起脱落。

二是采用桥墙与桥柱。桥墙由多块卵石叠砌,可加重桥东西两侧的压力,并将压力作用于整个拱圈。桥柱则各各固定第一块拱券石,并作用于桥墙和桥柱,使它们不致向东西两侧拉开。
三是桥面用厚重的纵、横石条铺设,使拱券一直处在沉重的压力之下,不致于向上弓起。两侧扶栏望柱也起压力的作用。望柱刻作粗砺而方折,栏板古朴而沉重,都起着增大压力的作用。为了美观起见、栏板则凿成薄腹凹槽形,拱顶券石厚度递减,望柱柱头刻作成双覆莲。四是采用卯榫结构法,多铰连接无铰石的拱圈连接方式,这个方法在惠德桥中则表现得很突出。它在拱券、栏板、望柱、桥面石等处都采用这个方法,借用了古代木构架的原理。

西岙惠德桥巧妙地掌握了力点,渗透着古代的力学原理,是古代科学技术在桥梁上的反映。

惠德桥

有着精湛的艺术构思

和美学艺术价值

惠德桥与宁海其它明清时期的石拱桥有所不同,它反映了宋代粗砺大气的艺术特色。

根据村史分析,惠德桥应该建造于南宋鼎盛时期,也是西岙村出仕最多之时,很大可能是由本村在外任职的京官们捐钱建造。由此也可推断他们是聘请了建桥的设计者。

而这些设计者其中或许有是攻读明经学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但懂得古代力学原理,而且又将美学艺术,实用功能都考虑到设计方案之内。比如设置了龙门石,将龙门石刻作成螭头,既美观又含寓意;又如意圭角素云纹,也都出现在桥之券顶石上,既增添艺术色彩又紧固了桥身;望柱上刻作覆莲,栏板斧凿成薄腹凹形,设计匠心独具。又不失厚重的需要,又不显得笨拙和粗糙。

惠德桥,从外观来看,显得大气磅礴,又显得紧凑小巧,古朴之韵存千年而不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西岙宋代石拱桥的发现,填补了宁波地区范围内无宋石拱桥的考古空白,为研究宋代石拱桥的形制提供了实物例证。

晨䂀微露,寒门学子,

足踏桥霜赴京赶考;

夕阳西下,耕读渔樵,

身披落霞数里歌谣;

皓月当空,宿儒京官,

把酒临风诗意滔滔;

秋水伊人,斜倚栏杆,

驿马飞尘望郎捷报。

古道探古

第 6 期

作者:古 道

摄影:清 涟

编辑:紫 岚

审核:浩海紫烟

出品:聚焦文化工作室

(0)

相关推荐

  • 话说弘济桥

    弘济桥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古城东2.5千米的东桥村.明清时期,因其位于广府古城东,又名"府东桥" ,所处的滏阳河段为南北流向,东西横跨滏阳河上,故为东西横跨桥,东桥村因在桥东 ...

  • 吕洞宾一脚修好弘济桥

    广府古城弘济桥 广府古城的弘济桥位于广府城正东2.5 公里处的东桥村,石桥横跨于滏阳河之上.根据<广平府志>记载:"又赖滏水,上达磁邯,下通津卫."为此说这里是古代重要 ...

  • 潞沁通衢--- 上村双桥之仙济桥

    [潞沁通衢] --- 上村双桥之仙济桥 ---     在之前的印象中,每说到古桥这种文物类型,完全和晋国联系不到一块,晋国和桥根本风马牛不相及.一来因为晋地十年九旱,什么都不缺,只缺水,连见水都困难 ...

  • 伍仁桥

    全文引自百度百科,图片为实地拍摄 伍仁桥,原名万寿桥,位于河北省安国市区南的伍仁桥村南,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九年(1744年)曾对伍仁桥进行过一次修缮,对桥上的少数望柱.栏板进行过修补.  伍仁桥为五孔 ...

  • 探索古崖居“千古之谜” 防御体系固若金汤

    古崖居是一处被称为"千古之谜"的人文遗迹,它坐落在延庆西北部山区一条幽静的峡谷中,由一支不见史志记载的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岩壁上开凿,这里保存下来的石室有147座. 它们各抱地利,自然 ...

  • 李煜作词时宋军破城,最后一句没有写完,成为千古之谜

    公元975年,对于38岁的南唐皇帝李煜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年份.南唐的国势江河日下,强大的宋军正在步步逼近. 对此,李煜一筹莫展,只能向大宋求和.可是,宋太祖只托人带回一句冰冷的话:"卧榻 ...

  • 契丹人消失的千古之谜,为何由一段小小的古DNA揭开?

    提到契丹人,我们总会想到那位义薄云天的南院大王萧峰. 真实的历史却是这样:公元1112年,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登基已有十余载.这期间,天祚帝不理国政.生活荒淫奢侈,致使朝纲荒废.人心涣散. 这年开春,天 ...

  • 探秘古崖石室,这里藏着一个千古之谜

    资料图 刘平摄 一个艳阳高照的秋日,我驱车百余公里,专程来访位于延庆张山营的古崖居. 古崖居在官厅水库之阳的一条山谷里,主峰的崖壁上,存在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室,不知何年何月为何人所凿,成为千古之谜. 最 ...

  • 【古道探古】宁海有银子矿吗?

    古代人的愿望是美好的,总希望家乡有阿里巴巴宝藏. 西溪银子矿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来到西溪乡沙地村普查.当地人说这里有个银子矿,我们觉得又好奇又高兴,就请了当地一个向导,去探索银子古矿洞. 银子矿不远 ...

  • 【古道探古】长亭老街

    老 文/古道 街 长街古称长亭.主居王.谢.张.胡诸姓.长亭老街沿香花山麓构筑,长二里许,后因商贸繁荣,店铺增多,商街延伸,故又称长街.西为香花山,北为巡检司城. 宁海县最长的老街 长街,自东折南而至 ...

  • 【古道探古】寞然独立的宁海石碾子

    恩格斯说"是大自然恩赐的石头完善了今天的人类".石碾就是大自然最后恩赐的石头. 作者:古道 远古的石碾 新石器时代,人类从采集经济进入了定居生活,发明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农业 ...

  • 【古道探古】宁海祈雨

    古 代 祈 雨 人们对天的认识,应该是从对水的需求而开始的.认识了水的作用后,才会认识了天. 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远古,从野蛮到朦昧时代,先民们对大自然充满奇幻的想法,抵抗力很弱,产生敬畏的心理.早在3 ...

  • 【古道探古】刘伯温路过宁海

     记忆中的碑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普查组来到桑州镇X村采访,一位75岁的陈姓老人拿出一本光绪年间的手抄本,书中有一篇刘伯温题写在宁海白峤岭的碑文.老人说,刘伯温是来过宁海的,白峤岭头确实立过他写的石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