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探古】宁海祈雨

古 代 祈 雨

人们对天的认识,应该是从对水的需求而开始的。认识了水的作用后,才会认识了天。

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远古,从野蛮到朦昧时代,先民们对大自然充满奇幻的想法,抵抗力很弱,产生敬畏的心理。早在3000多年前,龙神才出现,此后就进行祭龙祈雨的崇拜,大造龙王庙。

祈雨的习俗最早的文献记录见于殷商出土的甲骨文,资料载:“大雩是求雨之祭,在无风旱灾害发生时是例行之祭,于仲夏举行;在大旱发生时则无论夏秋,随时举行。”每遇全国或京都大旱,朝廷要举行隆重的祈雨活动。皇帝本人认为天大旱是自己有罪,连累了百姓受到上苍的责罚,所以要采取一些自罚措施。因此他们会穿着素色的衣服,减少饮食,关门独居,露坐听政,并要减税赋、平冤狱、放归宫女等揽罪举动,以期配合祈雨,感动苍天,早降甘霖。在民间,要大做佛事,大施焰口,唱“叹孤魂”,以餐饷厉鬼。

帝王的自罚影响深远,上行下效,有些地方扭曲了自罚目的。在北方某地,雩头们自罚已经到了自我摧残的地步。他们在祈雨前五日就躲进主庙,每天只吃一颗红枣,一杯开水,身戴八十斤大枷,脚戴百斤铁镣,用肉钩扎住二根锁骨,尖刀刺穿手臂,以此举代民罚罪,以期感动上苍,真是触目惊心。这举动超越自罚的底线,变态为残忍了,所以大多数地方不效仿。

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也搀和其中,写祈雨的文章,从晋代到宋,有多篇大文学家和诗人的祈雨文章存世,流传较广的有宋代曾巩的《泰山祈雨文》、苏轼的《祈雨社稷诗》等。

宁海史上旱灾

宁海历史上遇到过多次重大的旱灾。

光绪《宁海县志、古今纪事年表、灾异》载:元大德十一年、明景泰四年、明正德三年、明万历十五年、顺治五年、康熙元年、雍正元年、道光二十六年、都出现过大旱,赤野千里,以至掘白泥作饼食之,白泥俗谓之观音粉,后成腹疾。

宁海官方祈雨

祈雨,分官方与民间的两大系列。宁海的县令在重大旱情出现时,县令及下属在求雨前三日,须于公廨沐香洗浴斋戒,不近女色和荤腥。脚穿草鞋,身穿青衣,到城隍庙老爷前,点燃红烛,烧起高香,庄严肃穆,隆重举行祭祀。因城内无龙王庙,就将城隍庙作为祈雨的主庙。县令向城隍爷求签,求签后得来信息,即建醮求雨。

古代宁海有二个祭坛,一个是社稷坛,一个是邑厉坛。社稷坛在南门,邑厉坛在北门。社稷坛祭土神谷神,邑厉坛祭孤魂野鬼。宋代初年,又在治南一里设山川坛,后与社稷坛合并。每遇大旱,祭山川社稷神,也要祭拜城隍神。坛上设方桌数张,桌上摆花红、香米、纸烛,坛上安神位数块, 县令致词,僧道作法。

 晒 龙 王

有的地方,如建醮求雨后,天还不下雨,就会派人半夜潜入龙王庙内,用麻袋包住龙王的头,把他抬到街上,让烈日赤头暴晒,晒得龙王满头是汗,让他知道烈日的厉害,感受一下老百姓在大旱之日的痛苦。

其实,民间对龙王抱着敬畏之心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去触犯龙威的。但在建坛无雨,老百姓生存受到极大威胁时,才会采取这个极端的举动。这时,就有关于龙王不忠职守、酒醉误事、私会女神等故事出现,龙王成了取笑对象。

晒龙王的故事也在宁海流传,可见历史上确有其事。如这个办法还是不行,接着就要举行祈雨(宁海俗称取水)行会。

宁海祈雨龙潭

宁海旧县志载,枧成坑潭、石壁潭、金井潭、大泽潭、羊岩潭、梁源潭、柴界山、蛟湖潭、莲花潭、灵云潭、石碧潭、姑娘潭、吴淞岙潭、湫水潭等。茶山月边银河飞瀑,旧时系象山县与邻近村民旱天祈雨之所。光绪《宁海县志》共载有35个潭(包括三门县)。

一般来说,宁海城里和近郊的取水都在辛岭的白龙潭。也有为水神而立的庙,灵济庙西二十里,祀白龙潭之神,宋淳熙中赐额封“孚泽候”。显灵庙东北一百里,祀茶山潭之神,宋嘉定中赐额。

在山西晋中一带,习俗中有“七女祈雨法”。在宁海乡间却有七姐妹殿,立着她们的塑像,这可能是七仙女的化身。乡间还有雷公电母殿,这不但起到天道惩恶扬善的作用,更多的是希望老天能施下甘霖。

也有宁海官员写的祈雨文章。黄晋为元延佑二年进士、县丞,留有见证祈雨的记载“岁大旱,请于灵湫,有白龙蜿蜒,见湫水中已云兴雨澍 ,遂以有年逾再期。”

宁海民间祈雨

宁海民间的祈雨叫取水。有一年大旱,西乡某大村境主庙内,大村乡绅召集各小村族长和士绅在这里,共商取水大事。他们首先商量祈雨的费用问题。各村摊派的费用,都由各村的公田中开支。这公田也叫祠堂田,又叫膳田,村内学子读书、照料孤寡老人、祭祀、甚至舍施乞丐、埋葬流浪者都可用公田的收入来支出。西乡祈雨的主要责任人由众位族长和士绅们公推或轮流,好似一个董事会。

取水之日,四乡八村的村民都来到龙王庙前,大家都不戴草帽斗笠,光着头,让太阳晒着,有的甚至不穿草鞋,以此来证实取水的决心。

在取水乡董的指挥下,年轻的执事布排着队伍。最前面是水旗竹开路,这根水旗竹又粗又长,要在山里寻找多日方能找到,不但要直要长,而且要有灵性,有伤痕或病态的坚决不能用。竹身必须鲜活娇嫩,竹梢必须翠绿,竹梢头留着长长的叶梢丝,要青翠欲滴,是作龙的尾巴。取竹时要祈请,还得念上经文,砍倒时必须用手扶着慢慢放下,不能任其倒地。下山不能拖地,要由村里壮汉扛下来。制作时任何人不许跨越竹身,连篾匠师傅也不允许跨过。因这根竹是代表“龙”的,处处要对他恭敬。取水行会前,在竹桩上包上红洋布,挂上二个红球或红灯笼,代表龙的眼睛。粗大的根桩在前,竹梢在后,这就是一条长长的“青龙”了。

求雨讲究青色,民间有传说,天不下雨,是司雨龙王贪图酒色后睡着了。某一个民间故事还说老龙与满山岛的娘娘私会,忘了施雨。有一个故事说奉化布袋和尚带领乡民求雨,东海龙王太子敖牙喝醉了,大睡不醒,不管锣鼓怎么敲,经咒怎么念,都唤他不醒,最后布袋和尚手甩布袋,用震宫跺地法,连续七下,大地颤抖,水波激扬,才把龙太子惊醒,自悔失职,即刻施雨。青色从阴,象征着雨,误事龙王看见,即会想起施雨。

扛青龙者,又有讲究,不是说有蛮力的青壮就可,而必须要地方上四代同堂,最有威望的人来执掌,中掌一人,左右各一,各执一根缧绳,随后是彩旗队,用数十面蓝绿彩旗。彩旗不用红色,因蓝绿色也代表着水。彩旗后面是四支长铜号和锣鼓队,铜号每支约一丈长,声音雄浑低沉,犹如龙吟虎啸。铜号后是二百个六十岁以上的老头子,他们穿着白色长衫,手里各拿一把白鹭羽毛做的扇子,因宁海把白鹭叫做“岙毛鹳”,所以这扇子也叫“岙毛扇”。

白长衫是水的颜色,白鹭是白色的水鸟,在溪里啄鱼,属阴,所以老人要手执岙毛扇。这支庞大的长衫方阵,如一片白云,在大地上浮动着,使天上的司雨龙王看见猛然清醒。更何况,这一方队都是甲子古稀老人,中国历来有尊老的习俗,连帝王也尊重他们。

继而就是火铳队,这是一帮威武的青壮年,他们背着火铳,腰间捎着牛角做的火药桶,个个精神饱满,都像忠诚的卫士,他们要一边走,一边朝天放火铳,以此来惊醒天上的雨神。后面一排数十人也是各村选出的壮汉,他们手执龙刀龙枪,刀枪闪闪发光。壮汉们赤着膀子,古铜色的皮肤在阳光下发着亮光,显得虎虎生气,气宇轩昂。这种刀枪本是西乡人自卫的武器,铁矛长柄,今日他们集结在一起,能成为捍卫龙圣“御林军”,他们感到骄傲。

火铳队后是半副銮驾,称点铜銮驾,即在锡的材料上加上一点铜,称为点铜,河南道口镇是做点铜器物最有名气的地方。据说皇帝出巡时才可用上全副銮驾,娘娘只可用半副。因龙王相当于阴间一国的水族之王,所以也可用半副銮驾。銮驾有金刀、金锤、天笔、金瓜、阴铲、阳铲、佛手、金钺、金矛等。

中间是龙轿,是给龙王爷坐的,这座轿高大沉重,八抬八歇,十六人轮流抬,以显示龙王的威势,也表明百姓对他的尊重。龙王爷双目暴突,似有强大的威势。

第二顶轿是放水瓶的,这个水瓶是装龙圣的,当到潭边,要网取龙圣,不管是虾蟹鱼鳖,甚至泥鳅蚯蚓,都作龙圣,郑重地放在水瓶里,再放到龙圣轿里抬回。后面才是取水的百姓们,老弱妇幼都参加。远古时,妇女是不准参加取水的,到近代,认为天不下雨是阴阳失调之故,才允许妇女参加。

沿途村庄的人们早将香案放在村口,点燃香烛,送上茶水,但取水队伍却谢绝,他们要以虔诚的心,甚至有些残酷的行动来感动上苍。雨啊,这是农民生存的希望,这是延续后代的命脉。取水,对每个村庄都是那么的重要。因此,沿途有许多人加入,特别是年青人,像从军打仗一样,个个提着龙刀龙枪,背着火铳加入到取水的队伍之中。

取水队伍向白龙潭进发了,浩浩荡荡,一时香烟袅袅,鼓乐阵阵,火铳震天。高大威猛的青年执事一路上监督队伍的秩序,不管烈日怎么猛,大家都要抖擞精神,不得言笑打闹,不得萎靡拖沓,要壮重严肃,以示对司雨龙王的敬重。穿白长衫的的老人方阵,起步时就喊一声:“龙王虚空,如车大水呀……”,就是说,水要像车水一样倒下来呀 。此后每走三步,队伍就向后转,伏地叩拜,拜毕又转回身,走三步,又高叫叩拜,一路且行且拜,直到龙潭边。

白龙潭 | 山水尤 摄

白龙潭是县城及城郊取水的地方。白龙潭在城西边,有美丽的神话故事,水流飞珠溅玉,潭水澄碧如绸,岩壁上留有历代取水的石刻。

潭边有一个灵济庙,祀白龙潭之神,宋淳熙中赐额为“孚泽候”。取水队伍来到后,就向庙内的龙王祈祷,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道士念《求雨咒》

太元浩师雷火精,

结阴聚阳守雷城。

关伯风火登渊庭,

作风兴电起幽灵。

飘诸太华命公宾,

上帝有敕急速行。

收阳降雨顷刻生,

驱龙掣电出玄泓。

我今奉咒急急行,

此乃玉帝命君名,

敢有拒者罪不轻。

仪式毕,然后再请龙圣。

队伍到了潭边,道士和尚就围着潭边又念起经咒,取水的队伍屏声敛气,神情凝重,一双双眼睛瞪住潭心,希望真龙浮出水面。有几个小伙子提着网兜,看着浮上水面的第一条水上生物,就一网把它撩起奉为龙圣,再郑重地放到水瓶里。此时,队伍一齐拜倒,高喊:“西乡百姓接驾龙圣!”刹时,锣鼓齐鸣,火铳震天。请回了龙圣,取水队伍按原路而回。只留下石匠,在崖壁上刻字:“民国XX年荷月西乡百姓来此取水,接驾龙圣。”

接回龙圣后,取水队伍意气奋发,迈进在滚烫的卵石铺筑的古道上,取水队伍约五千人。

宁海县城逢三、六、九为集市日。今日逢九,六道城门大开,登台门,迎薰门,登瀛门,拱辰门,望厥门,靖海门,都张着河马一样的嘴,接纳着前来赶集的四乡百姓。取水队伍约定俗成,在城外绕城一周,浩浩荡荡,再往靖海门进城。守城的士兵们站立致礼,城里迎驾的百姓们纷纷捧上一碗碗冷茶,递给取水的壮汉们喝。

队伍进了东城门,沿街都是观看的人,有许多老人手里都捧着香烛。花楼庙的屋檐下都是人,街心戏台上也都站满了人,真是人山人海。在市民的眼里,队伍中最好看的是二百个穿白长衫的老头子,也最感动人。老县城并不大,但商店还不少,从东门到西门,约有二百多号店家,各个都有金字招牌,取水的队伍雄赳赳地行进着。

城东花楼殿奉立着田什将军。田什,梁太清二年(584),侯景作乱。田什与贾、董二将掩护萧纶逃往宁海避难。田什将军是开发宁海广度里(县城前身)的第一个开山者,为了纪念他的忠义,后人在东门设庙纪念,在庙对面造了一个街边戏台,在他祭日演酬神戏,以期人神共乐。因殿宇雕刻繁缛精美,俗称花楼,也称花楼殿。取水队伍经过这里,也会烧上三炷清香,以求神灵襄助。

取水队伍沿着古老的长街,由东向西,缓缓而行。他们要到县府门口,要县长接受龙圣,读祭文,认为这样,取水才算得到官方承认,上天才会施下甘霖。然后县长率领全体公务人员,身穿青长布衫,脚上不能着袜,统一穿上黑色老布鞋,虔诚地等候在县府门口。当取水队伍到来时,县府门口三张八仙桌上已摆满了祭品,红烛高烧,香烟袅袅,县长与公职人员抱手恭迎,态度诚恳。取水首事郑重地捧上龙圣水瓶,县长小心地接过,放到桌上,此时鼓乐声喧,号角呜咽,铳花飞天。县长与公同职人员一同拜倒在龙圣之前,全体百姓也同时跪拜。拜毕,县长读祭文,请求上天体恤百姓,普降甘霖。

祭毕,取水队伍才恭敬地捧回龙圣水瓶,送上轿子,从西门出,回家后就把龙圣放到田里。有时的祈雨,不知是巧合还是人神感应,很见效应,忽然间乌云四合,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农田得到灌溉,农户得以活命。乡民们会在田野里蹦跳雀跃,对天仰叫:“谢谢白龙虚空……”叫声绵延几里。

雨啊,

不仅滋润了焦土,

也滋润了村民枯渴的心。

祈雨活动各地有许多不同的仪式,不同的规模,也祭拜不同的神灵,但拜龙王是汉族祈雨活动中不曾缺少的,宁海就是这样。

七石缸

接天落水

古道探古

第 4 期

古道,国家文物文博副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省博物馆学会会员、省民间文艺家学会会员、宁波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紫岚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滕延娟、童章回取水资料

审核:浩海紫烟

出品:聚焦文化工作室

(0)

相关推荐

  • 白庙泰华池

    白庙泰华池 文/张华 白庙就是白龙庙.它建在横涧村南不足一华里处,滹沱河北岸.河南面有村名"辛庄",离庙约二三百米,传说中始建于五帝时尧帝.尧帝朝拜恒山途经此地(北岳)坐而休息,随 ...

  • 甲骨文台历第三十字——雨

    [甲骨文台历第三十字,雨,演变] 以前说过,2020年甲骨文台历选用了53个字, 这53个字的顺序和选择都是比较随意的. 或者是上天安排的, 上周是2020年第三十周, 正好甲骨文台历第三十字是雨. ...

  • 台州,这些龙岙龙潭很传奇

    从大禹治水开始,抗旱防涝是古代官员很重要的"功课" 寒坑龙潭 夏吟 文/供图 水,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阳光雨露禾苗壮,尤其是农耕时代,农业技术落后,靠天吃饭,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 ...

  • 应可军 | 赤日炎炎取水来

    赤日炎炎取水来 文/应可军 宁海位于浙江东部沿海,东北濒象山港,东南临三门湾.背倚天台山脉.地形复杂多变,为滨海多山丘陵地区,自然灾害从来就是频发不断,夏秋间尤甚,多台风暴雨且有洪涝之患,亦常遇干旱. ...

  • 【古道探古】宁海有银子矿吗?

    古代人的愿望是美好的,总希望家乡有阿里巴巴宝藏. 西溪银子矿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来到西溪乡沙地村普查.当地人说这里有个银子矿,我们觉得又好奇又高兴,就请了当地一个向导,去探索银子古矿洞. 银子矿不远 ...

  • 【古道探古】寞然独立的宁海石碾子

    恩格斯说"是大自然恩赐的石头完善了今天的人类".石碾就是大自然最后恩赐的石头. 作者:古道 远古的石碾 新石器时代,人类从采集经济进入了定居生活,发明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农业 ...

  • 【古道探古】刘伯温路过宁海

     记忆中的碑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普查组来到桑州镇X村采访,一位75岁的陈姓老人拿出一本光绪年间的手抄本,书中有一篇刘伯温题写在宁海白峤岭的碑文.老人说,刘伯温是来过宁海的,白峤岭头确实立过他写的石碑. ...

  • 【古道探古】宁海古民居花样百出

    宁海古民居的寓意和象征 全文约5000字 细读需10分钟 古典干货涨知识 宁海古民居是寄寓意与象征的艺术宝库,如黄坛四堂的建筑者们寄五世其昌.读书求仕的希望于严氏后人,这种良好的愿心,处处反映在古民居 ...

  • 【古道探古】谁分得清宁海的寺庙庵堂?

    全文约9000字 细读约20分钟 宗教建筑涨知识 佛教建筑 公元一世纪,佛教从南天竺传入我国,洛阳的"白马寺"为我国第一座佛教的寺宇.佛教建筑往往是沿中轴线,先后毗连,形成一个庞大 ...

  • 【古道探古】宁海的祠堂建筑与文化

    全文约2万字 细读涨知识约30分钟 第 11 期 从半坡遗址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规模,就能找到最早的祠堂雏形,又在殷墟遗址考古中,就已发现宗庙遗迹."祠堂"一词始于汉代,但当时指的 ...

  • 【古道探古】宁海柴株人与天趣根雕

    李和康作品 全文约4000字 细读涨知识 第 12 期 根雕起源于中国 根雕起源于中国,这是由于中国古代特定的文化.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它与中国古文化其它艺术所产生的审美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原始社会,人 ...

  • 【古道探古】长亭老街

    老 文/古道 街 长街古称长亭.主居王.谢.张.胡诸姓.长亭老街沿香花山麓构筑,长二里许,后因商贸繁荣,店铺增多,商街延伸,故又称长街.西为香花山,北为巡检司城. 宁海县最长的老街 长街,自东折南而至 ...

  • 【古道探古】石吼宋桥 千古之谜

    作者:古道 摄影:清涟 西岙,位于东南滨海平原之中,即长街镇东北6.5公里王家岭西面山岙间,古称西洲. 宋代惠德桥为南宋单孔石拱桥,坐落在西岙村村口.惠德桥西北邻胡陈乡.三面山体如屏,一面港面如镜.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