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楼张高友
张高友为张氏罗坑寿山公开基18世,张氏应嵩公(谦善公)北坎开基第6世之后人。张高友(1900-1953) ,1925 年入党的大埔早期中共党员,与饶龙光、饶炳寰号称“太宁三杰”。
三人于1923年创办太宁公学后,又于1926、1927年成立了大埔县最早的农会和农民武装,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他们带领农民进行“二五”减租运动,举行武装暴动,建立了大埔县最早的工农政权。
其间,闽西苏区主要创始人张鼎丞(永定金砂人)于1927年在太宁经饶龙光、张高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张高友曾任大埔县立小学校长,大埔县附城区工农革命政府主席,中共大埔县委委员。
后因大埔革命处于低潮,党组织发出了“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实际环境隐蔽疏散”的指示。1928年中秋之夜,张高友告别母亲钟寿英、嫂罗随、侄球贤、德贤、妻子谢浩英和长子光贤,与赖释然、饶龙光、饶炳寰、饶鉴昌等离家乡太宁经厦门赴马来亚,易名张公达,以教书和开药房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
期间创办学校,亲自授课,弘扬中华文化,造福当地华人。抗日战争期間张高友不顾自身及家庭的安危,收留和保护了一些抗日革命志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协助赴新加坡、马来亚的罗明、肖隽英、徐鹿琴等国内革命党人筹措革命经费。
1929年初张高友与饶鉴昌(易名饶梅生,饶龙光大弟) 从马来亚柔佛州新山市转至沙劳越古晋中华小学任教。1930年秋,高友妻子谢浩英赴沙劳越相聚,得次子祖贤。1933年协议离婚。谢浩英携子祖贤另组家庭。张高友、梁一明于1935年结婚,1936年得长子张昌贤,共育4男3女。张高友前妻长子张光贤1946年赴马來亚与海外家人团聚,並跟随父在华侨小学任教。1948年离马來亚回到太宁。 梁一明因扫盲工作成绩显着,于1960年出席广东省文教群英会。她定居太宁9年后,于1962年移至福建和子女团聚,1970年于福州病逝,享年57岁。
北坎”北成楼”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家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是闽粤赣省委直接领导下的埔北区委(级别相当于县委)驻址和红色交通站,张高友之侄太宁团支部书记张球贤于1931年在一次掩护区委机关撤退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张高友之嫂罗随则是地下交通员和接头户,为我党递送过许多重要情报和文件以及护送过许多我党的同志。解放后,广东省民政厅授予张家“光荣家” 和“军烈属”称号,并专门拨款整修被国民党三次火烧弹痕累累的北坎张家“北成楼”。
在家族革命传统熏陶下,张高友八个子女中有五人为中共党员,三人为共青团员;有创业商人、有企业厂长,有执教鞭的副教授、省市劳动模范和福建省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
更新于 2018-07-19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