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有他的黄金时代,我们有我们的“破铜烂铁”时代
上中学的时候,我在地摊上第一次见到过王小波的书。
当时不知道王小波是谁,也无网络搜索工具可查,全无了解,翻看到的也并不是后来我最喜欢的小说,因此并没有引起我的过多关注。
真正喜欢上王小波的书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当时不断地从各种论坛上看到关于王小波的信息。2000年左右网络上有一群人自称是“王小波门下走狗”,有一阵子,异常热闹。对于这些,我全然没有什么兴趣,那个时候的我,只对文学有着纯天然的热爱。什么意义,思想,派别,这些在十九岁的年纪,是提不起来多少兴趣的,除了文学,就是爱情。
对于一个不了解,但是又被很多人追捧,议论的作家,我是一定要找他的作品看的。不管别人对个人看法如何,我想从他的作品中最能够拥有最大的可能去了解他。因为我们大部分时候没有机会跟他们做朋友。
当我看到《黄金时代》的时候,从第一段开始,我就立刻放慢了阅读的速度。我知道这一定是我热爱的一本书,我得小心翼翼阅读,不舍错过每一个字。就如听一首歌,听了前奏后,听了前面几句后,就无比优美。
文字是有感情的,永远鲜活,是不会随时间流逝的,文字直接传达了作者的感情。
对于文字,我不喜欢从文法,技巧上来评价。好的文字一定是浑然天成,自然纯美。你的最直接的感知可以告诉你一切,光具备哪些文法技巧,未必是好文字,但是让你读来心情愉悦的文字大多是具备那些技法的。
对王小波的文字,当然并不只是感官上的愉悦,而是你看到了中国的文字之美。这种美并不是浮华的,外表光鲜亮丽的,而是纯净,清澈,没有匠气。
很多人对文字好坏的判断有几个阶段,最开始是看着华美,这符合很年轻读者的审美;而后是带着文学性的判断,认为有文艺气息;再后来是回归文字本身,够不够精炼,乃至在精炼的同时,充满智慧和中国文字之美。
王小波的文字在我看来具备了我的能力可以所见,所想到的那个好的层面。当然还有没有更好的,自然是有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文学创作一定是如此。
不光是文学,任何文艺都是如此。所以我们才会抱着希望,可以一直热爱,期盼。
小说语言只是一个方面,语言好,未必能代表小说好,好的散文家未必会写小说。
《黄金时代》具备了小说最本质的一切,把一个故事讲好了,而且讲的美,讲的精彩,又充满了智慧和作者的思考。对于这个故事,我自然是更喜欢的,如果故事不是我喜欢的,从一个读者的角度,也无法去爱。
故事并不复杂,但是因为用了很多时空交换,非正常叙述的穿插,显得有些梦幻。这并不是乱,是非常严密的和谐。讲的是知青王二在那个时期,认识了被人称之为“破鞋”的知青陈清扬,他们发生了男女关系,而后一起挨批斗,那个时代结束后,二十年后再见,又发生了一次男女关系,而后分别,再也未见。
虽然在时代背景下,个人的命运苦闷不堪,但是王二认为那是他的黄金时代。
在此之前的知青文学是没有这样从个人纯私生活的角度去写的,基本是恨之入骨的批判,伤痕累累,更像是檄文。而《黄金时代》的描述是冷静客观的,又带着乐观,但是却依然可以见到那段时期的全貌,把该表达的表达了,更是从个人的真实的生存需求等方面直面去写性,写一个人最真实的需求。就算写到批判的地方,也是带着戏谑的口吻。看似没有不沉重,却更加的深刻。
小说里充斥着大量男女之事描述,因为作者的语言和讲述的方式好,男女之间的事情极其充沛地表达了,而读起来又感觉极美。
对于两人爱不爱这个事情,虽然没有过多去写,但是爱始终弥漫在全书中,可以说是想爱不敢爱,想去表达爱,可是大时代下的人物性格让他们无法如今天的人们那样去那样做,去表达。
恰恰也是这种“朦胧”的对爱的表达,让我对男女主人公过分的热爱。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不同的故事需要不同的色彩,多了,少了,都偏离了故事和故事里的人物。
王小波显然不止是一个会写好小说的作家,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他的个人气质,情怀,对时代下的人,对男女之性,之情,对女人的态度。
一个作家的气质直接呈现在他的作品里,文如其人大概说的就是如此。我认为只能是气质的呈现,而非其他。有些作家从小说技法上来说,非常成熟,但是个人气质不够。
从我欣赏王小波对女性的尊重这个层面来说,这是很多当代传统男作家的通病。
很多男性作家不会写女人,写出来的女人没有她们的灵魂,不把女性放在她们本该有的位置上去,不是当作一个独立的灵魂来看待,很多是当成男性的附属品来看待。这种态度导致很多男性作家不会写女人,小说中的女人说出来的话不符合女性本身。似乎故事里的女人都是为男人服务的,一个作家是要有能力去进入各种人物的内心的,对于女人,你也要有能够进入女人内心的能力,如果不了解女人,是很难把女人写的真实的。
而这又是直接可以反应一个作家的气质,情商,对待生命的态度。
一个作家不能在作品里把男人和女人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我不相信可以写出多么好的作品。
在这点上,我看到王小波尤其尊重女性。
陈清扬的美在王小波的笔下犹如山谷里的花,静静绽放,王二热情洋溢地欣赏,带着年轻时期的纯真的一切去朝圣。
时代不同,时代下的人也不同。对美好的女性的赞美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人们是因为美好而更加热爱生活,充满希望,一定不是因为你写的东西揭露了丑陋而对人有任何帮助。批判和揭露是一个方面,但是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给人希望。人类自有以来,我们能够走到今天这个地方,一切皆因文明的发展,对美好的渴望,如果没有这个支撑,可想而知,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人类是否还能够存在,都是个疑问了。
我们过了对文学疯狂热爱,极度狂热的时代,现在人读书越来越少,而且这二十多年来,中国文学可以说一片死寂,没有出现一本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好作品。
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作家被体制化,看书的人越来越少,写作又是一个要甘于清贫的苦差事,又有很多限制,年轻一代受网红鸡汤式文化影响太深。
虽然无奈,但似乎没有什么办法,毕竟这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改变的事情。
过去的人们有他们的文化的黄金时代,而今天的我们是没有的,网络信息铺天盖地,难辨真假,看似热闹,喧嚣无比,混乱不堪。不要说黄金时代了,是“破铜烂铁”时代。不光是文化,爱情也是如此,还有各种涉及到精神层面的事情,似乎也都是如此。
有个事情是很有意思的,越是在不稳定的年代里,文化似乎越加的繁荣,历史上三个文化极度繁荣的时期都是如此。而越是稳定的时期,文化似乎往往平平或者很糟糕。不知是否与结束不稳定,刚刚走入太平盛世的其他有关。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依然渴望会有更多对文学,对写作至真至纯地热爱的人出现。
不然的话,热爱文学的人们,只能不停地去反复读过去的书,而我在找不到好书的情况下,再一次去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写下这些感慨,也就不是偶然的事情了。
葵花小子,作家,代表作《眉姐》,《再见,我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