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只要教出好成绩,不需要写论文,不需要做课题吗?

什么是老师,老师该干些啥,不该干啥,大家必定会有自己的想法。

善于写作的一定会坚持认为老师一定要写作,善于教学的也必定认为老师就该干教学生的事,擅长搞研究的也会认为老师就该做研究。

老师们各有所长当然是好事,但是事实往往却不按我们的想法去发展,擅长教学的会发现善于写论文的吃香,善于写论文的会悲惨的发现善于搞研究比自己更吃香。到最后我们还是发现三者都擅长的人居然大有人在,而且都混成了我们梦寐以求的样子,功成名就。

这到底是为啥呢?

因为教育原本就是一个科学体系,自成系统,如果我们只擅长其中一个,当然很难在这个领域里如鱼得水了,我们当然有点盲人摸象的味道了,所以想要在教育领域里畅游,有所成就,那就得通过后天的刻意练习,刻意学习习得自己畅游所需本领了。所谓的刻意练习就是有意识地、有目的通过系统科学练习训练获得所需的技能或者能力,刻意学习亦如此。

很多老师之所以写论文、做课题只是因为要评职称,如果不是因为评职称有些老师会一辈子都不会去碰这些东西,甚至有些老师认为这些是不务正业,确实是可以理解的,但却不是事实。

一、写作、研究是老师投资自己、升级自己、获取丰厚汇报的最好途径。

反对写作、研究的人会理直气壮地说,我身边很多老师都发表了多少文章,做了很多课题,但是学生却教得一塌糊涂。

这类老师确实有,估计还不少,但是却是暂时的,你会发现,职称人家早就拿到了,名师也拿到了,荣誉也拿到手软。而你虽瞧不起他,却拿别人没办法,只能怪自己不会编。

慢慢你还会发现这些人的观点想法、课堂教学、改革思想都比你要新,活得你潇洒,幸福指数比你高。

反过来好好想:如果把自己擅长的教学总结提炼出来,把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案例加以积累,及时总结提炼,把自己在辅导学生的小窍门、小技巧上升到教育理论思想,你会发现你绝对比别人加厉害。

当然你尝试过,但是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这绝对不是你不擅长,这世界所有的擅长都源于不擅长,因为难,所以要求更高,因为难,所以价值更高,因为难,所以对我们自身要求更高。

因为写作绝对不是空想瞎编,是必须建立在实践研究验证的基础知识之上,更重要的是你需要熟悉很多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关键思想,才能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联系起来,并在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去实验去验证。最后对实践进行总结提炼上升为生动具体可行的理论思想和可复制推广借鉴的总结。

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飞跃的过程。

通过逼迫自己总结提炼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你会慢慢发现自己其实在很多方面的简单粗暴,会反省自己,会看见自己为了获取短暂的学生成绩而干了一些昧良心的事,甚至是心灵刽子手的事,你会慢慢理解那些看似成绩不太好却会写,会搞研究的老师的行为与思想:这些老师往往着眼的不是眼前的成绩,而是注重学生习惯养成,素养的夯实,三观的培育,思想的引领,见识的跨界等等……

那一刻,我们才会甘愿地、惶恐地跳出那个自己自以为是的小井。

一个人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辈子坐井观天还自以为是。

离开那口井之时便是你人生开挂之时。

写作搞研究就是不甘心沉醉在自己过去取得那一丁点成绩之上,他们想走得更远,想做得更多,想突破更多的束缚。

为了写好论文,自己先去做实验,做研究,收集动态案例,去发现自己不足,去请教专家学者,去学习……

然后,论文才产出来,论文的产出就是一个自己积极投资、积极学习、刻意升级的过程,更是一个蜕变飞跃的过程。

第二,写作、研究是提高职业幸福指数、彰显师者真正价值,为人类社会创造属于自己价值的一种至高追求。

人总该拥有属于自己的追求,并在追求的路上不断修剪完善并不断地升级蜕变自己。如此才能不断接近自己毕生的梦想追求,并最终触摸到自己理想之花。

一个没有追求,或者追求很低的人是无法理解大鹏展翅九天的追求的。

我们老师的幸福有很多方面:可能是考试出炉那一刻,你超越了所有人,遥遥领先,那种感觉真爽;也可能是你多年刻意的引导,在最后的时刻,这个学生终于开窍了,走上了自己想要的人生之路;也可能是像保尔柯察金那样完成了自己毕生的价值与使命。

比一比,想一想,哪种人更幸福,价值更高,哪种人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呢?

所以,与其被动地花时间去看一场电影,听一场音乐会,不如自己主动去收集材料,去主动看书长见识积累沉淀,去写一篇文章,去逼迫自己看见不足的自己,然后甘愿主动去学习,去逼着自己去进步,这些过程确实会有痛苦,但是经过痛苦眼泪发酵过的人生便会更香甜。

写东西,做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职称那点蝇头小利,我们更应该看到这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你对教育教学的真正虔诚地投入,你对自己逼迫式的成长进步,你对教育事业奉献,你对自己人生越来越满意的满满的幸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