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之所依——重访母校华中师范大学(之六)‖ 六、五言师我福
2018年10月11日,我在云浮东站登上了开往广州南站的动车,开启了我重访母校的旅程。行程结束后,我撰写了14篇随笔散文,并以《魂之所依——重访母校华中师范大学》为名,结集出版。如今时间过去差不多两年了,每当想起当时的情景,依然让我激动不已。母校之恋,同窗之情,此生无法能忘怀!
六、五言师我福
刘应福夫妇与山人(中)在刘应福家合影
10月的湖北,秋风瑟瑟,早晚凉意袭人。
唐承通是第三次,鲁恩宏、李光满、刘平治是第二次,鲁金华和我是第一次来麻城看望刘应福。刘应福说在老地方等我们的“老地方”,就是每次同学来,他迎接的地方。
车子缓慢地经过麻城一中后,就快要到通向刘应福所在的麻城实验高中路口了。没过一会,唐承通说:到了,刘应福夫妇已经站在路边等候我们了。但夜色和灯光中,我只看到来往的行人和车辆,看不到我36年未见的刘应福同学和他的妻子。
下得车来,深秋的晚风让我感到很有点寒意。握着刘应福的手,我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穿着一件红色长衣的刘应福妻子在旁边问刘应福:是宋大哥吗?我说是。她说:欢迎您到我们麻城来!
刘应福比我小几个月,来自麻城一个农村家庭。在我的脑海中,有两段关于刘应福的片段是我永远挥之不去的。
片段一:
1978年冬,我们到分院农场劳动,刘应福因为不舒服没有参加。这天下午,他提着两个装满开水的热水瓶来到田头——给我们送水来了。他把热水瓶放下,然后把布鞋(家里做的灯芯绒面布鞋)脱掉,放到裤子的口袋里,再提起热水瓶,光着脚走下地来……
片段二:
1979年寒假来临,大家收拾回家的行李。刘应福没有专门装行李的包包,便把东西放到平时睡的草席上,然后包裹起来,再用一根麻绳交叉十字地捆结实,背到背上试一试,没有问题,放下来……
多么淳朴的一位农家子弟!每当我回忆起这些往事,我都会感慨不已。
李光满作品:《爱不释手 生活如歌》
在京山分院,我们最麻烦的事情是寒假结束后返校。当年从汉口汽车站到京山县城,每天只有一班汽车,别说社会上的人要乘坐了,光我们京山分院78级三个系的学生回校也满足不了。我清楚地记得,离校是分院联系的汽车,直接送我们到武汉。寒假结束,我乘火车到汉口站,然后到火车站旁边的汽车站购买到京山的车票,却被告知无票。我当即说:我是华师京山分院的学生,怎么办呢?售票员说,是京山分院的学生则有票,而且是到孙桥的。可能是我们78级同学中有人上学前在汉口汽车站工作,或可能是有同学的父母亲在汉口汽车站工作,为了让我们可以顺利回校,他们争取到在开学这几天每天加开一班到孙桥的班车,但只面对京山分院学生。刘应福同学寒假回校后告诉我:他从麻城老家坐公共汽车到汉口,下车后到售票窗口购买到京山的车票,售票员说买完了。他二话没说,就退了下去,晚上在汽车站蹲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又不知道先去排队,而是等排了长长的队伍才跟着排,结果没轮到他,到京山的车票又卖完了。他只好再呆在车站,差不多两天两夜的时间,他终于顶不住了,又晕又吐。好在第三天他遇到了因事迟回学校的京山分院同学,大家与售票人员说明了情况,才买到了车票。
刘应福学习非常用功。我听一位同学说过,有一次读书,刘应福为了避免干扰,读着读着就钻到桌子底下了。我是亲眼见过他读difficulty(困难)这个英语单词的,他读得非常用力似的,每读一遍就摇头一次,那神态,好像说:非把这单词刻到脑子里不可!
刘应福的不幸,大约发生在大学三年级,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病,吐血不止!学校送他到武汉专门治疗肺结核的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他从医院回来,与77级因病停学半年的郭良源同住一室。我们都以为刘应福的病会逐渐好起来,没想到快毕业的时候,他的病又犯了,而且比之前来得凶。于是再次住院。离校时,我只知道他被分配回老家麻城师范教书。
毕业后,我经历了诸多不顺,但对刘应福的挂念一直没有停止过。在与唐承通通话中,我多次打听刘应福的情况,得知刘应福娶了一位贤惠的妻子,生育了一个聪明勤奋的儿子。2004年,唐承通把刘应福的联系电话告诉了我。一天晚上,我打电话过去,刘应福妻子接电话,她说刘应福上晚自习去了。我报上姓名,请她转告刘应福。听得出,刘应福的妻子接到我的电话很高兴。第二天,刘应福打电话给我,又轮到我不在家,是我妻子接的电话。妻子告诉我,听得出,你的同学刘应福很激动。
麻城午餐山人与刘应福(中)、刘平治(右)
我于是再打过去,终于与刘应福通了话。他告诉我,毕业后,他的肺结核病更严重,一脸盆一脸盆地吐血。在妻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现已痊愈。但高血压几次差点要了他的性命,是妻子从死亡线上把他背回来的。我们通了好几次电话,但后来联系不上了,我每次打过去,他的电话都是这样的提示音:“你拨打的电话是空号。”
2016年,李光满组建桂子山7804微信群,我们又联系上了。刘应福说,他用上手机后,就取消了固话,而记录有我联系电话的通信录遗失了,无法联系我。
在与刘应福失联期间,我曾登录麻城实验高中官网,看到了关于刘应福的介绍:
刘应福,男,1961年9月生,1982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被分配到麻城师范、麻城实验高中工作至今。曾于1987年1月至1991年12月、1993年1月至1999年7月两次担任麻师语文组大组长。199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1月被评为中专语文高级讲师;2004年被评为黄冈市骨干教师,2009年10月被评为黄冈名师。
刘老师在牛坡山这片热土执教33年来,教授过中专《语基》《文选和写作》《美学》《小语教法》《应用文写作》《教师基本功》《珠算》等多门功课。曾先后四次被聘为黄冈市民师转正语文试题命题老师,5次参加湖北省高考作文阅卷,两次被评为省高考作文优秀评卷教师,一次被评为省评卷教师优秀宣传员。曾与其他老师一道,培养过麻城市应届普高状元戴蒙。个人爱好一是喜欢写下水作文,快速、及时给同学作写作示范;二是爱好创作和科研。他从1986年以来,已先后在《中国校园文学》、国家教委《师范教育》、上海《语文学习》、《湖北教育》、《课堂内外》、《学子》、《师范生周报》等三十余种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论文、寓言作品600余篇。主持校文学社工作14年。
在世俗的人看来,刘应福老实巴交,终生在学校耕耘,没有多大的出息。但我和我们班的一些同学从来不这样看。正如我们到麻城看望刘应福后,鲁金华10月13日晚上20:58在桂子山7804微信群所说的:
永福老弟:
谢谢你的盛情款待,麻城之行给我和几位同行的同学,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印象。而你的敬业态度,你的研学精神,你的善良品格,你的恬淡心境,更令我们赞叹,佩服,仰慕。你是我们效仿的榜样——在我们中间,你立于C位,可谓实至名归……
代表这次同访麻城的德云、恩宏、平治、光满、承通诸位,再次向你致谢——把最美好的祝福,带给你和你的家人——祝你身体更加健康,教学更有成就,伉俪更加恩爱——就像光满为你们夫妇所摄照片的题词:爱不释手,生活如歌!
李光满同学更说:
@刘应福 鲁大哥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应福乃中国教育之脊梁,是我们同学的骄傲,谢谢你和夫人的热情款待!
我们对刘应福评价如此之高,完全是有原因的。一位几次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人,一位长期被疾病折磨的人,对生活依然如此乐观,对工作依然如此负责,对专业依然如此执迷,试问如今校园还有几人?
在麻城,刘应福赠我一本学校给他出版的《下水作文集》,里面全部是他这两年写的下水作文,共有43篇。
什么叫下水作文?百度说:
把写作比作游泳,要教会别人游泳,教者自己必须会游泳;教者会游泳,也不能只站在岸上指挥;要教运动员游泳,教练必先下水示范。“下水作文”也由此引申过来,表示老师与同学一样,也在写作文。老师就是教练,光有理论不行,还得亲自实践,《教师法》也规定老师应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老师写下水作文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刘应福写的每一篇下水作文,一般都是在学生考试后第二天完成,而且都可以作为上佳的范文。试问现在有几位老师愿意这样做?又有几位老师有能力做得到?
现在刘应福的眼睛几乎看不见了,平时连校门几乎也不会跨出,却一心扑在教学上,一心扑在学生上,并战斗在高三毕业班的第一线,这样的人,其品格,其意趣,都是一辈子在官场里逢场作戏的人和唯利是图的人无法比拟的。
刘应福是不幸的,疾病一直折磨着他。但他是最幸福的,他拥有一位与他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妻子,一位从心底里爱着他的妻子;拥有一个中科院研究生毕业的儿子,一个懂得孝敬父母双亲的儿子;他自己则对教育事业始终充满热爱,对文学创作始终充满激情……
麻城午餐山人(右)与刘应福碰杯(饮料)
刘应福还是我写作五言律诗的老师,我是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才开始进行五言律诗创作的。2017年2月2日大年初六,我应邀参加家乡郁南县在南江第一湾举行的“印象南江”采风活动,写下了一组共13首五言律诗,发上了桂子山7804微信群,受到同学们的好评。李光满让刘应福写一篇诗评,他配照片,诗、图、评一体,发上他的公众号。刘应福在《一泓清泉汇明溪》的诗评中说:
德云兄的诗,目前还只是一泓清泉,流虽小但清澈。情意真且味长。起步晚却笔快。诗量少却质优。衷心祝愿他的诗如山泉般欢快,如大河般雄浑,如西江、南江般汹涌,如大海般浩瀚。
天道酬勤。我翘首以待。
一句“天道酬勤。我翘首以待”,让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次到麻城看望他,我专门写了一首《秋日驱车麻城访刘应福同学》:
千里访麻城,同窗卌载情。
五言师我福,三楚忆诸兄。
绛帐春风拂,砚田霜夜耕。
愿君身体好,中寿写峥嵘。
是的,我对刘应福的尊敬、关爱和祝福,都在这40字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