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 ‖ 第五十四回 · 泛舟西江听歌声忆烽烟 丨结彩山城行拜礼接圣旨

第五十四回

泛舟西江听歌声忆烽烟

结彩山城行拜礼接圣旨

西宁城今昔地图对比(吴勇华制作)

话说常静都一图有一所私塾,先生是一位秀才,对历史颇有研究。这天,一位学生问他:“先生,巡检司是干什么的?”老师好在对此有些研究,回答说:“巡检司是官署名。宋代已开始设置,负责巡逻州县,擒捕盗贼。元代在县置巡检司,设巡检一人,九品。明、清两代在各府州县关津要害之处都设巡检司。”这位学生接着又问:“封门守御千户所、函口守御千户所与夜护巡检司、都城巡检司、怀乡巡检司,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生想了想,随即答道:“封门守御千户所、函口守御千户所,是军事机构,夜护巡检司、都城巡检司、怀乡巡检司是公共安全机构。前者属西山参将府管辖,后者属西宁县管辖。”

先生停了停,又说:“封门、函口守御千户所城都修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万历十六年(1588年),封门所迁到县城内,函口所迁到罗定州边界的䓣冓驿。顺治十二年(1655年)封门所裁撤。”

学生听先生如此详细的解释,十分满足地说:“先生,学生领教了!”

先生见学生想走,立即说:“且慢,还有情况没有说清楚呢。”

学生听了,随即说:“先生请讲,学生洗耳恭听!”

先生于是继续说:“都城巡检司在成化六年(1470年)建办公用房,成化十九年(1483年)筑城,并建有操练和比武的场地。由于办公用房年久失修,万历十五年(1587年)不得不重建。怀乡巡检司原为开阳巡检司,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迁到西宁怀乡,万历十七年(1589年)设衙门于突垌驿,万历十九年(1591年)筑城垣。怀乡巡检司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裁撤,原来由怀乡巡检司管辖的下五图,划归县里的典史管辖,但典史有负责监狱的职责,不能驻扎到怀乡。而怀乡地处交通冲途,且瑶人据点一个接一个的,离县城又远,有300多里,治安情况吃紧。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西宁县把都城巡检司移驻怀乡,但仍然称都城巡检司。下五图由典史管辖改为驻在怀乡的都城巡检司管辖。虽然上级已下文明确管辖范围,但遇到地方发生事故,职衔仍按照原来管辖的地方报告、弹劾,名实不符,造成很多误会。因此雍正九年(1731),罗定州知州王植向上级请示,把驻在怀乡的都城巡检司改称怀乡巡检司,并镌刻印信,下辖下五图。都城巡检司撤销。”

这位学生万万没有想到,一个都城巡检司可以引出这么一段长长的历史,这么一段复杂的历史!

看官,上回说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西宁在常静都一图(今天属罗定市榃滨镇)设立了巡检司。夜护巡检司是在夜护城基础上设立的,难度不大。但没有办公用房,因此还需要修建办公用房。但由于夜护这地方过于荒凉,巡检并不到这里的衙门上班,所建的办公用房不久就坍塌了。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巡检钟廷芳在车田建造行署驻扎。后任沿袭这一做法,都没有到夜护城里驻扎。后来行署也坍塌了,光绪初年迁驻榃滨墟侧,租民房为办公场所。这都是后话,不提。

再说本书前面说到的撰写《重修观音庙碑记》的黄宗琼,是雍正八年(1730)的贡生,家住都城乡十三都白木天窝村。雍正十二年秋日的一天,黄宗琼在家里正觉无聊,家在象山脚的一位李姓朋友提着一坛老酒和一包南乳炒花生来拜访他了。黄宗琼大喜,寒暄过后,喝过几杯天窝茶,就与朋友步出村子,向江边一处叫簕头沙的沙滩走去。

才走出村口,远远就看见一棵千年古榕屹立在江边,这是都城人人皆知的大榕树。但见须根下垂,叶子茂密,榕荫覆盖至少有2亩之广。朋友对黄宗琼说:“都城除了吉庆社前面的榕树可与之媲美之外,再没有哪棵榕树有它大有它老了。”

从大榕树往外行,就到了簕头沙的渔村。黄宗琼向疍户何某租了一只舢板,让何某把他们荡出江中。时候正是初秋,江水碧绿如天,那漾漾的波涛恬静、委婉,让人有一种水阔天空的感觉。疍户何某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双桨,黄宗琼和朋友有一口没一口地喝着酒,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鹅公埇。疍户何某说:“舢板不能再往下行了。”

黄宗琼和朋友都是都城人,当然知道其中原因。离这里不远的新灶口石壁尽头,就是著名的落裙滩。相传旧日有个新娘摇船渡客,划到这儿,见急流汹涌,知道必须一鼓作气划上,否则就会被急流冲下去。但这个时候,新娘子已饥肠辘辘,裙带松弛,眼看裙子就要掉下来。是先提起裙子还是先把船划上滩去?新娘子选择了前者。由于古代西宁疍家女子一般不穿内裤,站着摇桨的新娘裙子掉下来后,私处让坐在船上的客人一览无余。好在客人都是女的,否则新娘必定无脸见人。但后人从此把此滩称为“落裙滩”。

鹅公埇位于西江的拐弯处,对岸是广阔的圆头沙。沙滩外停泊着几十艘渔船。这时,几艘渔船驶出了渔村,到江中捕鱼去,随即就响起了渔唱:

一张渔网长又长,渔网撒在西江上。

风平浪静鲤鱼跳,阿哥打鱼忙又忙。

这艘渔船刚唱完,另一艘渔船又唱了起来:

都城对面圆头沙,圆头沙多水疍家。

一张渔网撒西江,捞起满舱鱼和虾。

听着歌声在西江上空飘荡,黄宗琼和朋友完全陶醉其中,这时,一位棹船的疍家妹子又唱了起来:

阿哥撒网我棹浆,象山倒影在西江。

风平浪静心难静,阿哥长在妹心上。

这时候,正好一艘满载货物的船溯流而上,纤夫们屈着身子,背着纤绳,一瘸一拐的走在田舍的山岸上,当船经过新灶口的落裙滩时,纤夫们用沙哑的声音喊起了船工号子:

嗨,嗨哟哟,嗬嗨,拖呀,拖、拖拖拖……

过了落裙滩,纤夫来到了黄宗琼他们跟前,初秋时节,天气还不凉,纤夫们没穿一条纱线,硕大的阳具一晃一晃的。黄宗琼发现,刚才那个唱“ 阿哥撒网我棹浆”的疍家姑娘,脸一直不敢朝向纤夫那一边。

这时候,船上撑船的纤夫又唱起了船歌:

依呀哟呵呵呵!一篙一篙撑到笃!去到阳朔攞六妹!呀依哟呵啦!一篙一篙撑到底!去到桂林攞妹仔!呀依哟呵啦!

听了装货船上纤夫唱的船歌,给黄宗琼和朋友棹船的疍家何某说:“这是广西梧州的船,纤夫是梧州的,这些货是运到梧州的。”

听了本地渔歌、广西纤夫的号子和船歌,黄宗琼十分感慨地对朋友说:“西江真的是一江鱼虾一江歌啊!”说完,黄宗琼与朋友碰了碰酒杯,吃了两颗炒花生米。黄宗琼竟然畅谈起西江歌谣和西宁山歌来:“西江有渔歌,也有纤夫号子,更有竹枝词。”

朋友听说西江有竹枝词,即问道:“何以见得?”

黄宗琼说:“康熙二十二年担任西宁知县的张溶写有一首《华表江声》诗,其中有“云影碧连松簌暝,棹歌声和竹枝词”两句,棹歌与竹枝词是不同的体裁。棹歌是渔歌,属于民歌,竹枝词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文人七言绝句,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清朝早期,西江疍民所唱的,就已经有渔歌和竹枝词了。

黄宗琼认为,西江渔唱也好,西江棹歌也好,都是西宁山歌的一部分。西宁山歌,以连滩为多。他说他前年去连滩访友,第一次听到连滩山歌,通俗而有文采,颇有北朝民歌神韵。随即唱出了这一段:

难飞揾钱靠把手,独负生计确筹谋。

揾米捱粥都唔够,餐中唔讲要盐油。

盐油无都剩好闲,唔悭迫着都要悭。

食得朝来又无晏,吊紧条命捞世间。

黄宗琼天生一副豆沙喉,唱起连滩山歌,虽然一听就知道很不地道,但自有一番风味。

说完渔唱山歌,黄宗琼和朋友又说起了西江。他说:“西江源远流长,干流各段在历史上有过不同的名称。源头至贵州省望谟县蔗香村称南盘江,以下至广西来宾象州石龙称红水河,石龙至桂平称黔江,桂平至梧州称浔江,梧州至三水称西江。南盘江、红水河两段共为西江上游,黔江、浔江两段共为中游,西江段为下游,三水以下至磨刀门为河口段。西江与东江、北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合称珠江。西江是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为中国第四大河流——珠江水系中最长的河流。西江西宁段,古称牂牁,也称郁水,今称锦水。锦水的得名,是因为锦石山。锦水即锦石山下这段江水。”

黄宗琼朋友对历史也非常熟悉,他说:“在唐朝张九龄开通梅关驿道前,贺江、西江是中原通往南方的要道。西江是沟通中原和南方的交通大动脉,沿西江向东可通往广州。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地区居住着众多的越人,因为支系繁多,史家统称之为百越。西瓯和骆越是百越众多部族中的两大重要支系。此时在西江流域生活的,就是西瓯部族的分支。而西瓯的中心区域大致是梧州至桂平一带。赢政元年(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得知岭南有珠玑、玳瑁、象牙、文犀、翠羽、菌鹤等名贵特产后,于是发动南征。秦嬴政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将屠睢率领50万秦军,分五路向岭南进军。作为百越中最有实力的部族,西瓯当仁不让地扛起抗击秦军的大旗。西瓯首领译吁宋派部族中能说会道的人乘竹排木筏顺西江而下,向两岸的西瓯族人和百越诸族告急,说秦朝50万大军南下占领百越,要杀绝百越人,并动员百越诸族组织力量抗击秦军,同心协力保卫百越人的安全。秦瓯大战的大幕就此拉开!”

黄宗琼的朋友说到这,喝了一口酒,吃了几颗花生米,又接着说下去:“秦瓯双方的力量是悬殊的,当时处于蛮荒之地的岭南,其人口连50万也不够,能战的适龄青年大概也就是5万人左右,因此野史说百越土著军人数仅及秦军十分之一。秦军在装备上更是远远超过以西瓯族人为主的百越部落军队。但是战争的过程却令秦军感到了战前从未想到的艰苦。战前,秦军考虑到了粮草可能会出现问题,也考虑到出生在北方的秦军士兵不适应南方炎热的气候,但秦军到了岭南后才发现,战场环境的恶劣以及百越军队超乎寻常的凶悍顽强,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百越军在首领译吁宋的率领下与秦军展开了惨烈的激战,秦军节节受挫,损兵折将,迟迟不能进入越人的世居领地。在战争中,百越军在首领译吁宋战死后,马上另选新的首领桀骏,并全线退入山地丛林与秦军继续作战,甚至不惜与野兽为伍,不断对秦军部队进行偷袭,切断秦军粮道,迫使秦将屠睢写信给秦始皇,说秦军粮草已经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不得不命令征调大量民工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水系,确保秦军的粮草运输。”

这时候,象山上的观音庙传来了一种悠扬的钟声。黄宗琼的朋友竟然停止说话,仔细倾听那钟声。疍家何某说:“又有人来烧香拜佛了!”黄宗琼则想起了他给该庙所写的重修碑记,竟然在心中默默诵读其中的佳句:

都城烟火万家,城市人物,有古淳风,乃宁邑一大都会也。当事者以象山属都城右臂,拟建文阁其上。自冉邑侯创作于前,史邑侯继筑于后,而规模始大。阁之左,有观音堂,堂之前,有遗爱祠,依山结构,栋宇巍峨,面临牂牁。江从黔桂数千里蜿蜒而来,襟带于庙堂之左右,凡仕宦商贾,舟楫往来,莫不于此驻游踪、探胜景。亦都城一壮观也。近以大士堂庑宇倾圮,荒烟蔓草侵翳莲台,优婆塞伊蒲馔、慈云花雨,无以为仪。都城绅商用集巨资,庀材鸠工,新其栋宇,而鼠牙雀角,无复墉屋之穿,斯堂乃得与文昌宫、遗爱祠鸟革翚飞,互相辉映焉。他日登堂览胜,焚香叩佛,吾知又必与锦裹石、夫子井并为骚人词客之所流连讽咏,而山川亦为之生色矣。

沉寂了一会之后,黄宗琼的朋友继续说:“秦军士兵多为中原人,不适应南方炎热的气候,士兵中瘟疫横行,直接影响了秦军的战斗力。以西瓯军为主力的百越军在新首领桀骏的率领下,对秦军发起了反击,秦军大败。根据《淮南子》记载,秦兵'伏尸流血数十万’。有人说,秦军总指挥官屠睢来到西江畔的三罗地域时,路经一个大树林,被埋伏在这里的当地土人乱箭射死。屠睢被箭射死是事实,但说在西江畔的三罗地域被射死,则无从考究。秦瓯大战,秦军阵亡在30万人上下,剩下的20万人全部退到两广的北部边界一带。但是以西瓯族为主导的百越军,伤亡同样十分惨重,以至再没有力量继续发动进攻,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这一对峙就是三四年时间。秦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在灵渠粮道全面开通且粮草准备充足之后,征集'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大概是商人和囚犯等人近10万人,加上原先剩下的20万秦军部队,向百越军发动了最后的总攻,这时以西瓯族人为主的百越军,只剩下数千人。最后秦军几乎未遇到较大的抵抗就占领了整个岭南。随即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对岭南实行统治。在这场波澜壮阔的秦瓯大战中,包括我们西宁在内的西江流域的西瓯人,与中心地区和其他地区的西瓯人以及岭南所有百越人一道,浴血奋战,虽败犹荣!”

说着说着,江上的打鱼人惊叫了起来:“好多大嘉鱼!” 黄宗琼和朋友循声望去,只见一艘渔船上,刚才唱歌的阿哥拉起了渔网,把一条一条嘉鱼从网上拿出来,放到船舱里。黄宗琼粗略地数,大约有五六条,每条都在1斤以上。

说起嘉鱼,黄宗琼忘不了它的鲜美。竟然引经据典,说起了嘉鱼。他说:“唐朝刘恂的《岭表录异》说:嘉鱼'形如鳟。’郝玉麟《广东通志》说:'其头如鼠,鳞中有脂,以豕膏炙之,光明如珠。’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说:'鱼身、腹多膏,煎食之,甚美。其煎也,徙置鱼于干釜,少焉,膏溶,自然煎熨,不用别油,谓之自裹。’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则说:孟冬大雾出,嘉鱼就会在端溪高峡间出现。嘉鱼喜欢干净,不会游到浑浊的水流,常常生活在石岩,食苔饮乳以自养。秋天霜寒江清,潮汐不至,才游出巢穴,吐气时吐出雪白的水。生活在肇庆大湘、小湘江峡的嘉鱼,常常在十月游出巢穴,第二年3月再回巢穴,西江洪水未上涨,次年四五月还不回巢。黄宗琼旁征博引一番后,说天窝村的长老说过:“西宁县以罗旁下大葵角出产的嘉鱼最美。隆冬月份,初三、十八潮水满涨时,那里的嘉鱼就游出巢穴觅食,渔人下网捕捞,以这个时候收获最多。”

棹船的疍家何某听不明白黄宗琼说的,只是说:“嘉鱼人称西江鸡项,即没有孵过小鸡的母鸡,我见过最大的嘉鱼有两斤多。”

不知不觉,黄宗琼和朋友在江中漂浮了一个多时辰,看看天色已晚,黄宗琼朋友让船靠在象山脚下的西江边,说在这里登岸回家。黄宗琼突然想起要到都城买些玉扣纸,于是向疍家何某付了租船的费用,也跟着登岸了。

黄宗琼上了岸后,到店铺买了玉扣纸后,甩开大步回家。经过安宁街,很快就到了上青云,这里有一座气势不凡的北帝庙,往上,则是土地庙、龙母庙、张爷庙,不久即进入白木地界,约莫半个时辰,已回到家中。

雍正十三年(1735)农历8月,雍正皇帝去世。9月,乾隆皇帝即位。几乎与此同时,余景玠来到西宁担任知县

余景玠是广西恭城人,进士。乾隆元年(1736年),根据皇上的谕旨,知县余景玠下令对西江、南江和文昌江的渔民减免渔税,对各个渡口减免码头租。免除举人、贡生、秀才的杂差。同时要求典史务必遵守刑部的指示,确保县里的监狱不滥用短夹棍和大板、重枷。乾隆二年(1737年),又落实皇上的谕旨:增加孤苦贫寒的人的口粮,每人每年给银子3两6钱,遇到闰年相应增加。

这一年7月的一天,省里使者来到西宁县署,向余景玠知县传达:“圣旨将于明天送到。”

圣旨到就要接圣旨,而接圣旨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容不得有半点马虎。余景玠于是立即安排人手在县衙和县衙前面的十字街悬挂起用彩色绸布、纸条和松枝等结成的装饰物。当这些装饰物悬挂起来后,西宁小山城立即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次日,省里送诏书到县的官员从水路来到了罗旁水口,快马先一步到达县署告知。余景玠立即通知文武各官按礼仪规定穿上朝服,然后带上香舆、仪仗、鼓乐,步行到城外迎接上级官员的地方——接官亭,恭敬迎候。

不到半个时辰,送诏书的官员乘着轿子来到接官亭。掀帘,下轿,恭敬地捧着诏书放到香舆中,然后站到香舆的东面,县里的各位官员则向北,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各官员和奏乐的乐队在前面引导,送诏书进入城内。当一行人来到上谕亭前时,香舆停下。本县众官员进入上谕亭中,按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的顺序站立好,迎接香舆入亭。香舆进入亭中后,文武官员分别从东西两边移步到台阶上的拜位站立。这时候,司仪说:“排队。”众官员于是排好队伍。司仪又说:“行三跪九叩礼。”众官员于是再次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司仪说:“授诏书。”送诏书的官员于是捧起诏书,交给本县的宣读官。宣读官跪下接受诏书,然后来到宣读诏案前站定。这时,司仪说:“各位官员下跪,听读诏书。”众人官员齐齐下跪,宣读官开始宣读诏书。

未知宣读官宣读的诏书是什么内容,且听下回分解。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建立西宁县起,到民国三年(1914)西宁县易名为郁南县止的一段历史。书中主要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参照今存的明清诗文、族谱等材料,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337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