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第五十三回 ·大鲲弃科举实现畅游志丨罗清中乡试满足吟咏情

第五十三回

大鲲弃科举实现畅游志

罗清中乡试满足吟咏情

左:康熙六年县志中的西宁城地图

右:如今的郁南县建城镇卫星地图

(吴永华制作)

话说罗大鲲中举之后,多次上京参加会试,但都名落孙山。这次考试结束后,年近70的罗大鲲心想,今科如能考中,则可遂心愿,如仍是失败,则不复再考矣。为实现读书人“行万里路”的大志,从京城回家途中,罗大鲲沿路游玩,没有了之前的忐忑。从京城出来,经直隶,进入河南省境,没两天就来到了黄河边。这里是中原大地,华夏民族的发祥地。滔滔黄河,那是罗大鲲在西宁终日面对的文昌江乃至西江无法比拟的。站在这“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之畔,罗大鲲诗情澎湃,在不远处的亭子里挥笔写下了《黄河》一诗:

穷源星宿渺,出海浪波奇。

南北中原合,乾坤一带垂。

盘涡无定处,利涉有清时。

古渡寒鸦岸,山云片片随。

诗歌的大意是:

黄河的发源地和星宿一样遥远,

波浪奇异翻滚着流入大海之中。

中原把南方和北方连接了起来,

万里江山因为黄河而永固一统。

激流中不知哪里有危险的漩涡,

河水清澈时行人渡河也不惊悚。

古老的渡头聚集着一群群寒鸦,

两岸青山白云一片片随风飘动。

诗歌由黄河的起点和终点想到了天地和大海的广阔,由黄河的地理位置联想到国家和国家的统一稳定,也联想到人生。最后黄河古渡头的寒鸦和山上的白云,又把罗大鲲的思绪拉回到了眼前。诗歌景象雄浑,意境开阔,实在不是在家乡西宁,面对文昌江或西江所能写出来的。更重要的是,这首诗是西宁人最早写黄河的诗歌!

从河南南下到湖北,罗大鲲顺长江而下,来到了九江。

九江位于江西省最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鄱阳湖北畔,赣、鄂、皖、湘四省交界处,是东部沿海与中部内陆的过渡地带,也是江南的三大茶市与四大米市之一,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与“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门”之称。九江人文深厚、风景秀丽,素有“江派浔阳郡、分明似画图”之美称,这里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有中华十大名山庐山,有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东林寺,有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等风景名胜古迹。

罗大鲲从九江码头登岸,来到一处酒楼,抬头看,旁边一根竖起来的竹竿挑着一个青布酒旗子,上面写道:浔阳正库。雕檐外一面牌额,上面有“浔阳楼”三个大字。罗大鲲惊呼道:“千古名楼还在!此匾乃苏东坡所题!”本想登楼消遣,一睹大江东去,无奈囊中羞涩,只好移步他去。

次日一早,罗大鲲雇了头驴子,到庐山脚下的东林寺去。此时已是春末,野草萋萋,山涧水鸣,芳树花落,春山鸟啼,一路少不了颠簸,午后终于来都了东林寺这座名刹。

东林寺位于九江庐山西麓,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

罗大鲲对东林寺的了解,从读张溶知县的《龙禅碑记》开始。张溶的碑记提到了白莲结社的事情。据载,慧远大师在东林寺“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潜心佛学、广弘佛法、阐扬佛理,著述佛书,形成“众僧云集、四海同归”的局面。太元十五年(390年)7月28日,慧远见机缘成熟,遂邀集包括意永、慧持、道生、佛陀耶舍(罽宾国婆罗门种)、佛陀跋陀罗、慧睿、道恒、道敬、昙顺、道昞、昙诜、刘遗民、张野、周续之、张诠、宗炳、雷次宗等“息心贞信之士”共123人,相聚于东林寺般若云台精舍,创立了我国佛教第一个社团——白莲社。这123人中,既有中外高僧,又有达官贵人,还有学者隐士。

罗大鲲颇爱陶渊明诗,对“虎溪三笑”的故事最为神往。据说慧远在庐山修行,30多年不曾下山、入城,送客也从不越过虎溪。一日,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修静两人远道来访,三人相聚,相谈甚欢。后来,慧远送他们下山。到了虎溪,三人耳旁虽不时传来老虎的鸣号声,但因为谈得太热烈,竟完全没发觉。直到越过了虎溪,三人才惊觉,但旋即会心地纵情大笑起来。原来,他们在不经意间,已破除了不过虎溪的执念。

罗大鲲站在东林寺前,但见寺南翠屏千仞,寺前一泓清流。虎溪迂回向西而去。行过虎溪桥,北行30多丈,是东林寺第一道山门,山门上竖挂着“晋建东林寺”石刻。再折回寺前,举目西望,山丘上有东方佛教“净土宗”始祖慧远大师的墓塔——荔枝塔。罗大鲲不由得在心里说道:“东林寺果然是名刹大寺,非西宁山庵小寺可比!”

罗大鲲知道,东林寺前面的山就是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罗大鲲之所以不先上庐山而来东林寺,就是为了找一个地方、一个角度,好好看看庐山的全貌。罗大鲲在东林寺前流连徘徊差不多一个时辰后回到寺里,写下了《东林寺望庐山》:

不识匡庐面,东林寺里来。

峰晴天卷浪,雪破地奔雷。

仙草从人拾,奇书许客开。

山南湖水近,一棹到瀛台。

诗歌的大意是:

因为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

我来到庐山脚下的东林寺。

晴天下山峰像海浪拍云天,

雪化时雷声猛烈震动大地。

这里的仙草任由人们采摘,

客人可以阅读罕见的书籍。

庐山南面是浩瀚的鄱阳湖,

要到瀛台只需要扁舟一只。

当晚在东林寺投宿,次日一早,罗大鲲登上了庐山,盘桓数日,到锦绣谷看暮春谷中的花团锦簇,登含鄱口,领略庐山山色和鄱阳湖湖光。在五老峰前,高声诵读李白的《登庐山五老峰》: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览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诗歌的大意是:

庐山的东南方有五座貌如老人的山峰,

高峻陡峭像五朵金色的莲花指向苍穹。

站在峰顶上九江的美丽景色尽揽眼底,

我要在这五老峰隐居醉卧白云与云松。

然后想起张溶知县《文峰耸汉》:

奎璧文峰削出三,

芙蓉绰约与天参。

韫储风雨惊鸿采,

布散星辰现斗南。

轮囷百年余杞桧,

离奇千仞有楩楠。

会看锦石泷江畔,

虎气龙精不久含。

诗歌的大意是:

奎宿壁宿下文笔山像刀削出的三个山峰,

笔架山像硕大柔婉的芙蓉高高耸入太清。

山中蕴藏着风雨同时也蕴藏丰富的文采。

满天星辰北斗以南出现象征宰相的星星。

笔架山上的百年老树只有杞桧盘曲苍老,

还有楩树和楠树高达千仞非同一般坚挺。

笔架山上正好可以看到南江旁的锦石山,

崇文抑武西宁龙争虎斗的杀气早已散净。

他不禁自言自语地说:“诗人常以'芙蓉’形容山。李白诗中'青天削出金芙蓉’的'芙蓉’是指五老峰,张溶知县诗中'芙蓉绰约与天参’的'芙蓉’则指文笔山。”

从庐山下来,罗大鲲由安徽转入浙江,计划到杭州西湖一游。

杭州西湖,南面、西面、北面三面环山,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西湖分割成若干水面。湖体轮廓呈近椭圆形,湖底较为平坦,湖水最深约1丈5尺,最浅不到3尺。有苏堤春晓、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双峰插云、南屏晚钟、曲院风荷、断桥残雪十景。

来到西湖,罗大鲲诗兴大发,赋《西湖》四章:

其  一

楼台浮四面,一棹入苍烟。

水静鱼依藻,风高鹤到天。

倚花官酒阁,垂柳伎歌船。

独立湖心石,烦襟尽洒然。

诗歌的大意是:

西湖水满四面亭台漂浮楼阁高耸。

驾一叶小舟走进烟雨苍茫的湖中。

湖水静静鱼儿依偎着绿色的水草,

风很大白鹤高高飞上蔚蓝的天穹。

掩映在花丛中的是卖官酒的酒楼,

柳荫下船上歌女的歌声风中传送。

独自站立在碧波荡漾的西湖中央,

心中十分洒脱所有烦恼一扫而空。

其  二

孤山山气迥,仙寺寺烟薰。

湖水光侵月,笙歌响遏云。

峰头灵鹫落,洞口活狮分。

最是东南岸,阴晴上画文。

诗歌的大意是:

孤山上的雾气与别的地方很不同,

湖边的灵隐寺烟雾缭绕香火旺盛。

月光皎洁湖水翻动着银色的波光,

乐声歌声让流动的云彩脚步暂停。

附近的山峰像天竺国灵鹫山小岭,

两只凶猛的狮子在洞口分别站定。

最美是西湖东南岸的小山和湖水,

无论是阴是晴都最富有画意诗情。

其  三

古寺层云出,疏钟隔岭来。

径从林杪扫,门向瀑边开。

贝叶飞红壁,昙花点绿苔。

山僧趺坐处,熟尽几株梅。

诗歌的大意是:

古老的寺院耸立在高高的云层外,

稀疏的钟声隔着一道山岭传过来。

山路比林梢还高被扫得干干净净,

寺院与飞流的瀑布很近大门洞开。

赤色的石壁长着刻写经文的贝叶,

美丽的昙花点缀着青绿色的藓苔。

山寺的僧人经常趺坐的那个地方,

几株梅树的梅子已熟透却没人采。

其  四

去鸟风前白,归烟郭外青。

醉留千壑月,吟落一湖星。

此地堪相忆,何年细勒铭。

波神怜客别,花气满前汀。

诗歌的大意是:

离巢的鸟儿风中展开白色的翅膀,

黄昏归巢城外弥漫着黛色的暮霭。

喝醉了我要把月光留在千山万壑,

吟诗时我让漫天星斗坠入湖里来。

这里的美景一定会时时让我回忆,

但不知何时考中进士施展我鸿才。

西湖水神不舍我这位游客的离去,

芳香醉人是前面的小洲鲜花盛开。

如此边玩边行,竟然走了3个多月时间,罗大鲲才回到西宁,时候已是隆冬。文德山上的松树已挂起了冰凌。

很遗憾,罗大鲲这次上京参加会试,结果也是名落孙山。罗大鲲从此放弃科举,吟咏山水,以训子读书自娱。著有《垂云堂北行诗》一卷、《咏物诗》一卷,但没有印行,因此没能流传下来。

让罗大鲲高兴和自豪的是,在他考中举人后的第三年,即雍正十年(1732年),他的儿子罗清也考中了举人,父子相继中举,在西宁城还是第一次。

罗清,字凌秋。考中举人后,也多次参加会试,但结果和父亲一样,名落孙山。与父亲罗大鲲一样,考中举人的罗清一直没有获得朝廷任职,加上他自己也淡于荣进,因此整日价游山玩水,纵情诗酒,以此获得内心的满足。

这天早上,罗清独自驾舟从文昌江顺流而下,出罗旁,入西江,垂钓于锦石山下。阳春三月,西江春水盈盈,两岸青山,山花如燃,百鸟和鸣。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环境垂钓,与其说是钓鱼,不如说是钓闲情。一个时辰过去,竟然一无所获,罗清干脆弃竿于舟,架起腿来躺在船头,仰望巍巍锦石山,侧听咿呀摇桨声。一会,竟然灵感闪现,于是在舱内取出笔纸,写出一首五言排律《华表石》:

罗旁带长江,江边悬怪石。

峭壁挺千寻,穹窿倚天碧。

汉使曾栽花,年年锦绣色。

砥柱牂牁流,锁钥西山脉。

自昔聚绿林,巢据穷荒僻。

边士著劳勋,镇臣苦经画。

八路靖荒烟,三泷布阡陌。

华表高其名,舟行安自适。

载酒陟游人,歌诗青云客。

月朗而江清,烟朝与雾夕。

至今纪鸿勋,媲美砚山绩。

诗歌的大意是:

长长的西江像一条带子围绕着罗旁,

北岸高高的华表石像被悬起来一样。

陡峭的崖壁挺立着竟然有千寻之高,

华表石山色苍翠染绿了天空的苍茫。

汉朝陆贾曾在上面栽种了很多鲜花,

每年花开华表石像穿上锦绣的衣裳。

华表石巍然屹立是西江的中流砥柱,

把西宁县的山脉锁住风水不至受伤。

昔日瑶人聚集在石下的罗旁山地区,

把根据地建立在这荒远偏僻的地方。

明朝二十万士兵勇敢征战建立功勋,

留下镇守的官员筹划善后心血流淌,

建立罗定州下辖东西二县荒烟消散,

从此三泷大地荒山变良田粮食满仓。

华表石因为它的特立高耸更加著名,

太平盛世行舟安全客人不用再惊慌。

游人载着酒艰难地登上华表石山顶,

在接近蓝天白云处纵情吟咏和歌唱。

月色明朗江水清澈美丽景色令人醉,

只有烟笼雾罩没有朝霞也没有夕阳。

至今山上还见有凌云翼纪功的刻文,

他平定瑶乱的功绩与羊祜政绩相仿。

看官,西宁人吟咏华表石的诗歌很多,但均为绝句和律诗,以排律写华表石,罗清是第一人。

傍晚,罗清驾舟回去,从罗旁口进入文昌江,溯流而上。早上只想着垂钓西江,两岸美景竟不入眼帘。如今钓罢,心在两岸,美景则应接不暇,此时春风吹来,更让他如痴如醉,诗兴大发,于是口占《游文昌江》一律:

九曲泷江拟溯洄,

连云夹岸野花开。

水车声转鱼梁月,

布瀑泉奔石壑雷。

古寺远窥疏树里,

过帆深入碧山隈。

夜来正想前洲泊,

贳酒人家近钓台。

诗歌的大意是:

从那九曲十八弯的文昌江逆流而上,

两岸美丽的山花在云彩中盛开怒放。

水车咿呀声中月亮照到江中的鱼梁,

瀑布飞悬涧水奔流沟壑中雷声回荡。

远望疏疏的林子中掩映着一座古寺,

顺流的船儿转入到前山弯曲的地方。

夜幕降临好想把船停在前面的沙洲,

贳酒人家离沙洲钓台很近酒在飘香。

罗家书香世家,虽然罗大鲲孙子、罗清儿子没能再续家族辉煌,考中举人,但到了罗大鲲的曾孙、罗清的孙子罗佳,又重振家声,在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乡试,高中举人,历任番禺教谕,兼代训导工作8年,成为罗家第一位入仕的人。

经过了康熙盛事,西宁的文化迎来了以一个发展高峰,以金光绶、罗大鲲、罗清等人为代表的土著文人,开始占据了西宁文坛。一改以前由外来的知县、教谕、训导等人占据西宁文坛的情况。

如今说说都城的象山。那里有一座观音庙,是康熙间知县冉德所建,到了雍正初年,庙宇倾倒,庙前杂草丛生。雍正九年(1731年),都城的绅士、商人募集巨资,重修这座观音庙。重修工程竣工后,岁贡生、白木人黄宗琼撰写了一篇《重修观音庙碑记》,其中写道:

都城人烟稠密,城市人物,有古代淳朴的风气,是西宁县的一个大都会。都城的管理者认为象山是都城的右臂膀,计划在上面修建文昌阁。从知县冉德开始修建,随后的知县史笔续建,文昌阁的规模才开始壮大。文昌阁的左边,有观音堂,堂的前面,有遗爱祠。这些建筑都是依山修建,十分巍峨,面临西江。西江从贵州、广西蜿蜒几千里才流到了西宁县都城,江流在庙宇左右两边像衣襟和腰带一样,凡官员、商人,船只往来,都会在这里停下,游览这里的胜景。这里也就成了都城一个壮美的景观。

重修倒塌在杂草丛中的观音庙,象山的气象为之一新,观音庙与山上的文昌阁、遗爱祠一起,共同构成了都城的一处美丽的风景。

西宁百姓既要靠神灵保佑,更要考军事保卫。因此西宁县一直没有放松军事建设。雍正十二年(1734年),西宁在常静都一图(今属罗定市西北榃滨镇)设立夜护巡检司。

夜护在常静都(今罗定市榃滨镇),离西宁县城220里,与广西岑溪交界,连接七山和六十三山,是瑶人出没的险要关口,属于非常重要的关津要害之地。为加强治安管理,及时有效镇压地方动乱,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西宁县已在这里修筑了夜护城,城墙周长60丈,城内有公馆1座、演武厅1座、营房9间。据康熙六年《西宁县志·图考·夜护营》的地图,夜护城呈方形,按城墙周长60丈计算,夜护城面积只有4亩左右大小,这可真是一个弹丸小城!清初夜护城还设有千总1名,士兵150名,分布在扶合、牛头、罗云、黄矛、思虑、桑园、河叉、湾峒、朝岭、小峒各地的汛地,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城墙、公馆等都接近倾倒,只有不到20名士兵。随着治安形势的变化,必须进一步加强夜护的力量,因此在这里建立了巡检司。

常静都一图有一所私塾,先生是一位秀才,对历史颇有研究。这天,一位学生问他:“先生,巡检司是干什么的?”

老师好在对此有些研究,于是回答说:“巡检司是官署名。宋代已开始设置,负责巡逻州县,擒捕盗贼。元代在县置巡检司,设巡检一人,九品。明、清两代在各府、州、县关津要害之处都设有巡检司。”

这位学生接着又问:“封门守御千户所、函口守御千户所与夜护巡检司、都城巡检司、怀乡巡检司,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未知先生如何回答学生,且听下回分解。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建立西宁县起,到民国三年(1914)西宁县易名为郁南县止的一段历史。书中主要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参照今存的明清诗文、族谱等材料,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337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