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第三十五回 ·校订县志大均再到西宁丨吟咏文阁举人广发启事
第三十五回
校订县志大均再到西宁
吟咏文阁举人广发启事
西宁文昌桥
话说张溶认为西宁科举不振的问题是出在风水之上。当他听说王钺知县为了彻底锁住西宁的地户,曾动工修建文昌阁,无奈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三藩之乱发生,祸及西宁,文昌阁工程不得不停止,如今只剩下一片遗址了。于是决定第二天到王钺知县的文昌阁遗址看看。
次日,张溶与堪舆大师登上城东3里的一座无名小山,发现王钺知县遗留下来的文昌阁遗址,只有基址还可以利用。遗址杂草丛生,高可没人。张溶让随行的仆人把杂草芟除,然后站在遗址上四望,东面是文德山,西面是武功山。西宁的江山仿佛都被拥抱在怀中。张溶不禁赞道:“好地方!好地方!”
堪舆大师拿出罗庚,测过方位,然后一番计算,对张溶说:“当年选址的大师水平在我之上,什么都考虑到了。文昌阁建在这里最好!”
回到县署,张溶十分高兴,当晚即亲自绘制文昌阁的示意图:阁高3层,共3丈8尺,最高的一层立魁星塑像,中间一层供奉文昌帝君。阁的两旁建厢房14间,作为文昌阁的护卫,左边的厢房是东厅,供宾客在这里游玩和休息。右边的厢房是佛寺,供奉众佛陀塑像。围墙外种植竹子,让文昌阁周围树木繁茂,枝叶成荫。
第二天一早,张溶把示意图给堪舆大师,大师看了,说:“十分合理。”但强调:“方向不能有丝毫偏离,其他倒没有什么要求。”
择好吉日良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某日,重建文昌阁工程正式动工。
转眼到了冬天。在县署办公室的火炉旁,张溶对县里的绅士沈凤说:“西宁县所有的事情都是百姓的事情,更是地方长官的职责。凡是可以尽心去考虑的,我都要尽心去考虑;自己能解决的,我都要努力去解决。当然,我还要发挥大家的智慧,多征求你们绅士的意见,与大家一起共同研究,努力开展各项工作。末了,张溶强调说,我们所做的工作,都必须记录下来,并阐明其意义;一些应该永远流传的人和事,也要及时记录下来,并保存好。因为将来编修志书需要。”
沈凤觉得张溶好像说得有点远。说:“知县大人说得对,但王钺知县纂修的《西宁县志》从出版到今天,不过是10年时间,还没有到续修志书的时候吧?”
其实,从到西宁担任知县那一刻起,张溶就有修志的计划,所以一直都强调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张溶对沈凤说:“王钺知县的《西宁县志》从出版到现在,的确时间不不长,但从康熙十三年(1674)到现在,西宁的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户口田地方面,有些地方增加有些地方减少;物品出产、人口繁殖方面,有时候增加有时候减少;社会风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成的或一直沿用的规则、方法、制度,也或多或少发生了改变;名胜古迹有新建的,也有倒塌了的;官吏的政绩、人才的推荐选用,孝子、节妇以及文人骚客的的诗文,都需要及时收集、记录到县志里。这是我们的责任!”一席话,说得沈凤无言以对。
和沈凤说了这一番话后,张溶更觉得是时候开始组织力量编修西宁历史上的第四本《西宁县志》了。他于是聘请县里的士大夫区孟贤、沈凤以及在西宁避世隐居的庞嘉耋、萧士浚等人,先对已出版的康熙六年、十二年《西宁县志》来核订。巧的是,就在他们开始搜集资料准备编写志稿的时候,朝廷下达了重新编修地方志书的文件。张溶很为自己在修志工作上的主动而自豪。他要求编辑人员必须严格遵循朝廷的指示,对疆域、道路、里程错误的地方,赋税裁减和恢复的情况,官员的裁撤和历任名单,科举中式人员和贡生选举推荐的做法,节孝、艺文中流芳百世的人和作品,兵制防守的变化,军事行动纪略,城墙、学宫和社学的修整、翻新和重建,等等,都要进行了详细的稽核。
张溶主持的《西宁县志》,编修阵容是强大的。具体如下:
纂修:张溶,进士,西宁县知县。
续编:尹昌箓,广州东莞人,岁贡。西宁县教谕。 刘锡龄,韶州仁化人,岁贡,西宁县训导。
汇辑:区孟贤,西宁籍,举人,任山东兖州府泗水县知县。 沈凤,西宁人,举人,拣选知县。 陈玉,西宁籍,举人,拣选知县。 梁泰来,廉州府籍人,举人,拣选知县。 陈宪祖,南海籍人,举人,拣选知县。
校订:林之牧,字木文,号松亭,浙江嘉兴人,流寓岭南,著书揽胜。 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隐居著述。 庞嘉耋,字祖如,南海人,广州府拔贡。
参阅:尹元吉,西宁县拔贡。 黄道弘,西宁县生员。 岑国士,西宁县生员。 谭子燮,西宁县生员。 倪珑,西宁县生员。 林芳菁,西宁县生员。
考证:萧士浚,西宁儒士。
绘画:萧琮,广西梧州府苍梧县人,生员。
康熙二十五年夏天,志书编修工作已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工作量。张溶再次邀请屈大均前来西宁,为《西宁县志》进行校订。
屈大均欣然接受了张溶的邀请。来西宁前,屈大均与上次一样,希望光鹫与他同行。无奈光鹫依然佛事缠身,不能成行。他写了《寄西宁张明府》诗二首,让屈大均带给张溶:
其 一
不到泷中久,难忘最胜缘。
梅砰城外寺,龙井石间泉。
白日供身老,青山待我禅。
还思寻旧隐,闻说长官贤。
其 二
旧识罗浮子,西归惠好音。
一官清似水,四野沛为霖。
游刃良庖技,挥毫郢匠心。
殷勤出佳句,留与老僧吟。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
很久没有回到泷水流域的西宁,
难忘我与这里的山水最有善缘。
在城外的梅砰山上有一间小寺,
龙井其实是巨石旁的一口山泉。
年纪已大白天里心懒无所事事,
与青山长相对我与山一同入禅。
很想回来寻访旧日隐士庞卯君。
因为听说你是一位贤明的知县,
第二首诗的大意是:
我是西宁的老友在罗浮山修禅,
屈大均告诉我要到西宁的消息。
你这位知县清廉得就像水一样,
给百姓的恩泽充满西宁的乡里。
你写作技巧十分高超游刃有余,
挥笔如神确实是一位文学大师。
频频写出让人赞叹不绝的诗句,
我这老和尚读了也要和你的诗。
屈大均第二次来到西宁,重建文昌阁的工程已进入尾声。来到西宁第一天,张溶邀请屈大均到施工现场勘看。虽然排栅还没有拆下,但巍峨的高阁已具雏形。屈大均高度赞扬张溶为西宁文化建设所作的贡献。当晚即写下《至西宁赋赠张大令》一诗:
一水曲穿林,沿洄信几深。
路从幽鸟问,城向乱云寻。
渐到弦歌地,遥闻鸾凤音。
政成因孝友,公暇每登临。
傜女仙灵口,罗人父母心。
花重封锦石,月更奏瑶琴。
风雅持当代,神明答所钦。
干旌劳见访,几杖欲求箴。
作脍多葵鲤,开屏有孔禽。
筑台先郭隗,在幕复陈琳。
史氏循良传,韦家讽谏吟。
为君频搦管,相和始于今?
诗歌的大意是:
一条弯曲的河流穿过前面的小树林,
沿着河道逆流而上不知河水有多深。
迷了路也没遇到人只能向鸟儿询问,
鸟儿说西宁城就藏在前面那堆乱云。
快到西宁县这个礼乐教化的地方时,
远远就已听到了鸾鸟和凤凰的声音。
在治理中提倡孝友成就了你的政绩,
公务之余你常常登山临水把诗咏吟。
向化的瑶族女子不会说虚妄的假话,
罗定西宁的百姓都靠你这颗父母心。
鲜花盛开怒放覆盖了对岸的锦石山,
月色明亮皎洁静夜中我弹起了瑶琴。
你的风流和儒雅成为了当代的引领,
你用卓越和明智来回报敬仰你的人。
你是个好善显贵者因此很多人来访,
我这个老人希望得到你的良训指引。
这里的人们烹制菜肴一般都用葵鲤,
孔雀展开它的尾屏才是最美的鸟禽。
你广招贤士比燕昭王筑郭隗台真诚,
幕僚中有人的能力好比汉末的陈琳。
你既以史学家循良传中的人为楷模,
又以韦孟所写的讽谏诗内容为教训。
因为你的缘故我多次拿起笔来写诗,
我们用诗歌互相唱和难道始于如今?
屈大均在诗中回了顾自己即将来到西宁城时的所见所感,热情赞扬了张溶在西宁取得的政绩。他把张溶比作在易水东南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士的燕昭王。诗中还说张溶的幕僚中就有好像陈琳一样的人。陈琳是什么人?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在诗歌的最后,屈大均说“为君频搦管,相和始于今?”那是指两年前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屈大均第一次应邀来西宁游玩时,已经开始了与张溶互相唱和了。
从文昌阁工地回到城里,屈大均立即投入到志书的校订工作。不觉间,金风送爽,高树凉归,早又是七月了。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秋天,张溶主修的《西宁县志》全部校订完成。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这本由张溶主持编修的《西宁县志》正式出版。
与王钺的康熙十二年《西宁县志》相比,张溶这本《西宁县志》篇幅大约增加了十分之三,从志书的卷数看,王志共10卷,张志则为12卷。张溶的《西宁县志》如今还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将此志辑入了《广东历代方志集成》(肇庆府部)〔四七〕,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影印出版。可惜的是,该志已是残卷。
列位看官也许会有疑问:王钺主修的《西宁县志》于康熙十二年出版,到康熙二十六年张溶主修的《西宁县志》出版,只有14年时间,修志的间隔时间是不是太短了?其实,从康熙六年赵震阳修志到康熙十二年王钺修志,修志的间隔时间更短,只有6年!是什么原因造成当时西宁县如此频繁修志呢?这都是因为朝廷的要求。
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命令河南巡抚贾汉复督修方志,贾于是饬令辖境各州县编修志书,并在此基础上修成了《河南通志》。康熙十一年(1672年),保和殿大学士卫周祚奏请各省纂修通志,以备汇纂《大清一统志》之用。康熙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诏令各地设局修志,以《河南通志》为修志模式,限期成书。西宁在康熙年间一共纂修了4本志书,出版时间分别为六年、十二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的,其中前3本志书的间隔时间非常短,就是由这个历史原因造成的。
几乎与《西宁县志》完稿时间相同,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秋,重修文昌阁工程竣工。张溶当然高兴到不得了。落成之日,张溶与屈大均和全县绅士前往参加庆典仪式。典礼结束后,张溶带领大家在文昌阁周围参观,大家都觉得,修建了这座文昌阁后,文昌阁所在的小山好像增大增高了很多,大䓣这段文昌江水也显得更深了。文昌桥藤萝间的明月,文德山上的松林清风,从龙井寺传下来稀疏的钟声,西江的涛声,高耸的华表石,远处的甘泉井,都可以尽收眼底,尽入耳中,尽揽怀里。屈大均当即建议张溶,把文昌阁所在的小山命名为辅锦山。理由是登上这座山上的文昌阁,可以眺望到西江北岸的锦石山,如此,这小山正好与锦石山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参观完毕,张溶在一楼举行午宴。席间,张溶知县喝了不少城里酒庄的双蒸米酒。乘着酒兴,他滔滔不绝地说:“《文耀钩》说,文昌宫是天府。《孝经援神契》说,文是由众多精华集中而形成的文化。昌是宣扬上天纲纪的意思。只有在辅星和弼星都出现的时候,才呈现出宏达的气象。这些,《史记》里的《天官书》都有详细的记载。而来自道教的经书和图谶、符命等众多占验术数、预言未来的书籍和记录,都说文昌宫里有神居住,履行他的职责。而传说这神就是文昌帝君,说他得到了最早的讲述炼丹术的专书、符箓、经文,主管三才,重点是掌管人们求取功名的通道。另外还又传说说,北极星和紫薇垣中的文昌星官一共有六颗星,位于魁星的前面,文士将获得进取的时候,文昌帝君会显示出预兆。因此人们纷纷建祠、建阁、建宫祭祀文昌帝君,香火十分旺盛。”
张溶喝了一口酒,继续说:“文昌阁虽然是利用鬼神迷信作为教育手段,但对以文教礼乐治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西宁县这座文昌阁位于县里山水最好的地方,前任知县王钺因为三藩之乱最后没能把文昌阁修完,我们是不能够永远让它荒废下去,不予重修的。因此,我捐献出自己的薪俸,按照原来的形式,但扩大了规模,重新建成了文昌阁。按照屈大均先生的建议,我把文昌阁所在的山命名为辅锦山了。”
大家听到这里,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张溶停了停,又继续说:“重修的文昌阁共三层,高可入云。我们站在阁上,东面可以看到文德山,西面可以眺望武功山,举目而望,西宁的江山仿佛被拥抱在怀中一样!”
说到这里,张溶完全陶醉在自己的杰作中了。良久才说:“我还在文昌阁前面建了厅堂,堂前有廊屋、客房和厨房。这些都是给县里的读书人学习、课读、吟诵使用的。还建成了僧房,挑选僧徒供奉香火。后续还将购买田地作为文昌阁的产业,以每年的田租作为文昌阁内部运作和日后维修的费用,以确保我们的文昌阁长盛不衰,永远屹立在西宁大地之上!”
张溶真的称得上是中州硕彦,这番话引经据典,左右逢源,脱口而出,学问之高,口才之好,在历任西宁知县中,真的没有几位能出其右。因此博得嘉宾们阵阵喝彩。
过了一会,张溶又补充说:“《禄嗣奇谈》说,文昌星官的六颗星在魁斗星之前,文昌星官与斗魁下面的三台星,可以把凶灾转化为吉祥喜庆,把莠草变成茁壮的禾苗。更可以焕发太阳和月亮的光辉,消除战争的硝烟。既然这样,那么我们西宁建成这文昌阁,不仅仅是为了出几个有名望的英杰,而是让西宁广大的读书人和老百姓变得优秀善良,让社会风气逐渐变得淳厚古朴,让老百姓世世代代享受着和平幸福。我衷心希望这座文昌阁能与这里的山水一样,万世流传!”
张溶这一段话,把宴会推向了高潮,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康熙三年岁贡生区国龙参加了这个宴会,并写下了《文昌阁宴集》记录了宴会的盛况:
闲闲车马见林皋,胜地筵开列座豪。
溪树绕城烟市静,山云当槛翠楼高。
天南羽檄王师急,江左衣冠帝业劳。
莫笑尊前歌慷慨,欲将缝掖试戎韬。
诗歌的大意是:
车马安闲地走着路两边都是茂密的山林,
文昌阁是胜地知县设宴宴请县里的文人。
看江水绿树环绕着宁静而繁荣的西宁城,
高耸的文昌阁栏杆上飘荡着山中的彩云。
南方军情重大朝廷的文书紧急调动军队,
江东士大夫刘基为朱元璋帝业付出艰辛。
不要笑我喝酒之后唱起慷概悲凉的歌曲,
我很想穿着儒服来试试自己的军事才能。
午宴结束,张溶意犹未尽。屈大均提议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一次西宁文昌阁落成征诗活动。他去信给几位广东的诗友,告知相关情况,大家极力支持。屈大均于是授意番禺举人罗克忠向全省诗友发出了《重建文昌阁征诗启》,全文如下:
盖闻苏门有清啸之台,秦郡设钦贤之馆。楼崇元畅,端因八咏之诗篇;阁迥洪都,雅重三王之序记。良以游观之美,须人地以传;称名胜之区,藉文章以表。见况乎辟荒徼丛岩之薮,聿振文风;成弦歌吟诵之坛,广培士气。更揄扬所莫罄,而颂述之靡涯。
文昌阁者,西宁郭外之名区也。一水萦回,似涌文澜之色;万山环拱,如瞻梦笔之峰。
自有明县辟以来,原称胜地,暨昭代鼎新之后,仅剩遗墟,历今四十余年,空拟道旁筑舍,念此二三多士难期广厦潜修,以致司中、司命之神居鞠茂草,聚璧聚奎之朗曜久(“土”字旁一个“掩”字)文茫,幸遇我张老夫子以两河才望之宗,宰五岭山陬之邑,下车异政,首在崇儒,莅治多方,力行兴教,目睹此颓垣废址,亟剪榛芜,询诸硕彦宿耆,重新结构。爰自秋初经始,迄于冬杪落成,飞甍上出层霄,广榭下临无地,从此青藜光映,清霄示太乙之精,朱鸟窗开,离火现日南之象,则兹阁聿成轮奂,实此方之大振人文者也。
所望艺苑名流、词坛宗匠,锡之琬琰,载述咏歌,庶使问梁王修竹之园式,藉枚乘作赋,访鄂渚留仙之迹,咸惊崔颢题诗。
谨启。
这篇征诗启的大意是:
听说苏门山有阮籍和孙登啸咏的高台,秦郡设有钦贤馆。人们推崇元畅楼,确实是因为沈约在上面题了《八咏诗》。高高耸立的滕王阁,人们素来重视的是王勃、王仲舒、王绪分别为该阁作序、咏赋、撰记。确实,供游览的美景,需要品学门第都高的人来宣传,名胜之地,需要通过文章来描绘。何况西宁文昌阁是建立在荒远的西宁县,要让这文昌阁成为促进西宁文化发展的胜景,更加要通过不停的赞美和歌颂。
文昌阁是西宁县城外的一个名胜。文昌江在阁下蜿蜒而去,涌起的波浪就像是诗文作品的文采,意象激昂、壮阔。四面群山环绕拱卫,登上文昌阁,能看到让人梦笔生花的文笔山。
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建立西宁县以来,文昌阁一直都是西宁县的名胜,但到了大清,文昌阁只剩下了遗址,至今已有40多年了。有人建议在路旁修筑房子,但并没有实现。我十分担心众多贤士希望能在文昌阁学习深造的愿望难以实现,让司中、司命两位大神居住在杂草塞道的地方,使壁宿与奎宿聚集的光芒长期被遮掩,因而使西宁县的文运暗淡。幸而我们遇到了张溶这位老夫子,他是河南、河北两地才能声望的标志性人物。他来到岭南荒远的山区担任西宁县知县,一到任,就采取了不同寻常的治理措施,首先是大力提倡尊崇儒教,振兴教育。他看到文昌阁倾塌的墙体和遗址,立即砍去丛杂的草木,向县里的有识之士和长者征求意见,启动文昌阁的重建工程。工程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初秋动工,同年冬末落成。重修后的文昌阁飞檐卷入高高的云霄,宽阔的台榭好像悬在空中似的,从此以后,西宁的读书人将会得到高人的传授。打开朝南的窗户,可以看到南方出现的太阳,让这座文昌阁更显得雄伟壮观、富丽堂皇。重修文昌阁确实是西宁大力振兴文化的重大举措。
希望我省艺苑名流、词坛巨匠,赐予优美的文词,记述和歌咏西宁县建成文昌阁的盛况。欣赏梁园景色的人,大约都是因为枚乘的赋,访问鄂渚仙迹的人,大约都是被崔颢的题诗所打动。希望西宁文昌阁也能通过文人的吟咏而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游览。
敬启。
未知《重建文昌阁征诗启》发出之后,在广东诗坛的反应如何,征诗活动的情况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建立西宁县起,到民国三年(1914)西宁县易名为郁南县止的一段历史。书中主要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参照今存的明清诗文、族谱等材料,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337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