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理解“隔代教育”——读《外婆的道歉信》有感
二等奖
文/岑碧莲(市综合执法局)
这是一个冗长的故事,长到好多人尝试阅读它,却在不着边际、“唠唠叨叨”的叙事里感到挫败而放弃。我想,这是一个舶来的故事,有些戏谑是夹着异域文化的,在阅读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这并不会是一个很好笑的故事。而且,我可以确信,年少很难看懂这个故事的深沉,但成年的人们,也要收起被生活磨砺的严谨和永不低头的勇气。让我们怀揣对童话的憧憬和对现实生活的自省,去阅读这个天马行空的故事。
《外婆的道歉信》讲述的是一个七岁的小女孩爱莎的故事。父母离异都开始有各自的家庭,与其说爱莎跟随妈妈、外婆生活在一栋住着形形色色邻居的公寓,不如说被特立独行的外婆保护在她构建的童话世界——不眠大陆。但有一天,外婆疾病离世,替外婆送出给各人的道歉信这个艰巨的任务替代了爱莎的忧伤。在送信的过程中,外婆的过往,夹杂着关于亲情、友情、邻里、博爱等元素的故事娓娓道来,无厘头的方式敲击出一个又一个内涵深刻的问题。
我在众多能引起共鸣与共情的故事碎片中,拼凑出最抨击我内心的感悟,恐怕是看完这个故事,我居然对“隔代教育”有了截然不同的认知,或者说有了一次深度反省。在成为父母之前,知晓这个社会对于“隔代教育”的定义,多半是“溺爱”、“纵容”这样刻薄的字眼;做了妈妈之后,也常常感受到家庭教育如果受到祖辈的庇护,也会有诸多的无奈和冲突。久而久之,武断的包揽家庭教育,立起“爸爸妈妈说的才是对的”这样的标杆,甚至完全否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爱的方式与付出,成了家庭的常态。毫不夸张的说,《外婆的道歉信》深深唤醒了我,这个程度不亚于深睡中抽了一嘴巴子,是那种幡然醒悟。
“隔代教育”应该是“二次家长”的弥补。所有祖辈在成为祖辈之前,他们先是父母,可能是一个并不成功的父母,甚至像爱莎的外婆,是有些失败的母亲。毕竟,不是谁生来就是优秀的家长,亦如我们每一个人,在第一次实践里总是会犯一些错误,有一些遗憾。于是,某天那个呱呱坠地,叫他们“爷爷”“奶奶”的小孩给了他们二次练习的机会。老人们惊喜万分,从此不再有严厉的批评,因为多年前批评让他的孩子哭泣;不再对着小孩说不,因为多年前“不”让他的孩子失望;不再有各种当年在你身上发生过的教训、责备、攀比······因为他们知道,那也是错的,所以从来一次就不会再发生了。而作为夹心饼干那一层的你,要承认,在“隔代教育”里,你的有些脾气和恼火,其实来自于一颗柠檬精。你酸你的孩子受到了过多的爱,超越你多的多,其实恰恰那是一份迟到多年对你的弥补。
“隔代教育”更应该是家庭教育的补位。在每个叫妈妈的身体里,曾经也住着一个女孩的灵魂。在成为妈妈之前,我们也曾经是那个被隔代庇佑的小孩,怎么长大了,就翻脸不认人了呢?看《外婆的道歉信》时,很多片段和我们年少重合。我回想起小时候,乳牙蛀掉更替以后,爸妈看见我吃糖就责备凶狠,但去外公家,不富裕的外公早早备好各种糖,在那个时代,口香糖、泡泡糖总是整盒整盒豪气的买下,那种爱包裹着我,以至于每时每刻回想起来还是满心柔软。现如今,我成了那个勒令孩子不能吃糖的妈妈,我的爸妈成了“纵容”孩子敞开吃,开心就好的外公外婆。岁月轮回、角色更替,父母与祖辈不同方式的爱,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推一把,抓一把,护一把。他跌跌撞撞,有进有退,但有爱的补位,人生不会有偏差,哪怕有人有蛀牙,有人没蛀牙!
我最喜欢书里的一句话,来源于结尾那封外婆写给爱莎的信:好好长大,做个与众不同的人,不要任何人告诉你不应该不同,因为所有的超级英雄都是与众不同的。这就是外婆的“纵容”,是来自外婆的生命力量,更是“隔代教育”赋予的人生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