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县洪谷山:林虑西山,洪谷绝响
洪谷胜景,谷深清幽。群峰回环连接之处,中间一道深涧幽谷,气势巍峨,高深莫测,游人呼喊之声,响彻山谷,故名“洪谷”,又名“洪峪”。相传,北魏孝文帝、梁武帝、西魏废帝、北齐文宣帝等均曾在此处咏经参禅。至隋代,洪谷山方才出现在史书的记载中,《隋书·地理志》中记录道:“林虑县有林虑洪。”,此处“林虑洪”,便是指洪谷山。
到了五代,著名画家荆浩曾隐居于此,并自号“洪谷子”。荆浩是河南沁水县人,通经史,能诗文,尤其精于绘山水画。他于唐末避战乱隐居于洪谷,写生作画,绘此地山水数万幅,创立了“全景式山水画法”,被誉为“一代画师”。此地还建有小寺,成为太平寺,元代重修,成为嘉佑院。金代王庭筠所写的《五松亭记》云:“林虑西山,横绝百里,隐然犹卧龙。洪谷为首,天平为脊,黄华为胁,鲁班门为尾,迤逦而北去。”再现了洪谷的地理环境。
“择胜何年著梵宫,目穷犹未尽重重。翠红照耀三千界,屏障周围十二峰。雪涧清泉响寒玉,云岩乔木卷苍龙。” 元代诗人高书训的诗,高度概括了洪谷山的美景。像这样赞叹洪谷美景的诗词文章,不胜枚举,而只有身临其境,才更能体会她的美。
洪谷山里重峦叠嶂,山势俊秀,奇峰峥嵘,水清林茂,峡谷幽深,不仅自然风光迷人,更是林县文物资源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区域,洪谷山内沿洪谷自下而上分别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谷寺塔和千佛洞石窟,有三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摩崖石塔、唐代大缘禅师摩崖石塔、洪谷山塔林,两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谢公祠和谢公渠。
今岁五一,我自邯郸而至水冶,与师弟分别之后,独自一人来到林县。(【邺城造像:丁酉五一邺县至林县图记】),不为他寻,只为洪谷。这里峡谷幽深处的石窟造像,群山环抱下的塔林和唐塔,以及曲折蜿蜒的谢公渠里涓涓细流,捧一口,沁人心脾。
我独自一人仰望高高的山峰,山河旧梦里的晋国在望,水陆倒影下的金灯在望。可我终究没有爬上去,成为此行至深的遗憾。
然而旅行不就是如此吗?总要留下遗憾,给自己一次再来的理由和借口。
唐代摩崖石塔,建于公元705-718年,一塔面向南面,一塔面向东面。龛室内部有安放僧人骨灰的小石坑,龛门外雕刻有精美的护龛力士、天王及男女供养人。此处唐代石塔造像优美,雕刻技艺高超,是难得的石刻精品。根据史料记载为唐代洪谷寺高僧义泓法师主持雕刻的。唐代摩崖石塔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缘禅师摩崖石塔,位于唐代摩崖石塔东北约20米的一个岩壁之上。岩壁面西开龛,共有一组两座摩崖石塔,北侧上首为大缘禅师摩崖石塔。南侧为一座更大的摩崖石塔,方形三层基座,上承塔身,中开龛室,边雕刻装饰着滚龙的柱子。塔主已不可考证,从其风格看,当为北朝晚期所建。
根据石塔一侧的题记可知道,大缘禅师摩崖石塔开凿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摩崖石塔高约一米左右,为单层方塔,塔身正中开龛,内雕大缘禅师坐像,雕刻栩栩如生,塔身左侧为大缘禅师塔塔铭,记述了大师弘法的一生。塔身龛上部为垂幔花纹装饰,上浮雕有六身歌舞妓乐形象。塔顶部雕刻四角祥云,上置山花蕉叶,中为相轮宝珠塔刹,整个石塔雕刻纹饰雕刻细腻而华丽,一展大唐风采。
千佛洞石窟在谢公渠西去500米处。开凿在崖壁中间,坐北面南,洞外有高石台阶,洞口为青石砌墙。千佛洞为马蹄形洞窟,长2.35米,宽2.27米,高3.3米。洞内正壁雕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像,窟内外还有大小佛像128。正壁主佛结跏跌坐在莲台之上,二弟子一为阿难尊者,一为迦叶尊者,二菩萨通体璎珞,身姿妩媚,赤足站立于莲台之上,为全窟雕刻最为精湛的艺术作品。
千佛洞石窟除正壁的造像外,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窟内两壁的刻经。东、西两壁的南半部,分别嵌砌唐乾封元年(666)刻有《金刚经》4方,《无量义经》半篇,《妙法莲花经》和《金光明经》。
千佛洞洞外东崖壁上还刻有《赞佛偈语》,上载道:“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大齐武平五年八月建”。此则题记清楚的记载了千佛洞的开凿年代,题记为隶书,是林州市境内至今发现最早的石刻。洪谷山千佛洞石窟刻工精美,与邺城北齐石刻造像一脉相承,是中国石刻艺术之瑰宝。
洪谷寺塔位于千佛洞石窟前方1公里处洪谷山下的洪谷寺旧址。洪谷寺塔又名敕公禅师塔,建于唐代,通高15.4米,七级密檐式塔,平面呈正方形。塔第一层、第四层南面开辟有门,其余各层南面设有假门,塔内中空,不可登临。自下而上有收分,叠涩出檐,舒展自然,呈现为抛物线形,线条极为优美。塔顶设有宝瓶式塔刹。塔前立有《敕公禅师塔铭》石碑一通,详细记载了敕公禅师主持修复洪谷寺的功绩。
洪谷山塔林共有两处,分别是上塔林(又称太平寺塔林)、下塔林(在洪谷寺后,也称洪谷寺塔林)。上塔林即太平寺塔林,主要有石塔4座,主要是金至明代的高僧墓塔。四座墓塔大多塔铭已经风化不可考证,只有前排左侧依稀可辨“第十五代王公和尚之塔”铭文。
下塔林为金至明代洪谷寺高僧的墓塔,共计有21座,大多数已经没有塔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座上可以依稀看到铭文,主要有“第一四代敏庵惠公和尚之塔”,“开山第一代勍和尚之塔”等。洪谷山塔林造型独特,是研究金、元、明喇嘛塔建筑技艺、佛教石刻艺术的珍品。
“掘井数十仞辄不及泉,是以汲水者猬集相待,间有弱者,至终日不获举火”。有史以来,严重缺水问题是一直困扰着林州人民的大患。因而自古修渠治水都是林州地区的传统,除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外,林州还有一处非常著名的水利工程——谢公渠。
据史书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林县知县谢思聪,动员当地老百姓开渠,从洪谷引水,到辛安村止,渠长9公里,宽0.4米,可供40个村庄村民灌溉饮水。至今,谢公渠扔在发挥着取水的作用,在洪谷山峡谷渠头处,在千佛洞石窟下,在洪谷寺砖塔旁,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处利国利民水利工程,正将涓涓山泉送到千家万户。
谢思聪的丰功伟绩使当地人们感恩戴德,世代不忘。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渠旁立“谢公祠”,并把渠命名为“谢公渠”。谢公祠现存祠堂5间,正殿为单檐硬山式清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祠内祀有谢公彩塑,祠内还有明、清及民国时期碑刻12通。
石窟造像、砖塔塔林、明代石渠,山水环绕下的洪谷山,遗世独立却又余音悠长,响彻洪谷,风烟总会散去,浮尘洗尽。回眸,已是千年。
临别时,又捧一把山泉洗了下风尘仆仆的脸庞。岁月终究会使容颜老去,然而只要心不老,路就永远在脚下。期待下一次,穿过洪谷寺,登上山巅之上的晋国和金灯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