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驱动》邀你一起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
时隔一年,我的第二本书《认知驱动》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不过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还是先和大家聊聊第一本书《认知觉醒》的成长历程吧。
去年的这个时候,《认知觉醒》第一次走进大家的视野,在国内每年新增的十几万册新书里,它并不起眼。
对我而言也一样,第一次出书,完全不知图书世界的深浅,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
心里只想着“能出书就已经很好了”,没有“这本书一定要畅销”的期待。
那时编辑也和我说,希望第一个月能卖出3000册。我盘点着自己为数不多的读者,心里不禁打鼓。
但有一件事我很确定,那就是我知道这本书一定是对人有用、甚至是长期有用的。
随后的结果出人意料。
首印20天后就迎来了第1次加印的消息,此后加印消息不断,加印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第8个月的时候,销量突破10万册。
截止本月(刚好一年),《认知觉醒》已经加印15次,年发行突破15万册,如今还在继续增长中。
在图书市场整体不太景气的情况下,我的第一本书竟成了大众眼里的“畅销书”。
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
除此之外,各大读书平台对《认知觉醒》的评价也非常鼓舞人。
比如在微信读书上已有28万人阅读(截止今天,下同),获88.9%的推荐值,并得到“好评如潮”的标签。
在听书总榜上更是获得了92.9%的推荐值,得到“神作”的标签。
在豆瓣读书上也有3289人评分,评分也长期稳定在8.2分左右,这对于一部国产作品来说,不算容易。
与此同时,我也收获了1000多条次的读者感谢和反馈,限于篇幅就不一一放图了。
此时盘点这些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因为我深知这背后有很多看不见的好运。
说这些,只是希望引出第二本书《认知驱动》的主题:创造价值。
成长的根本在于创造价值
经常会有读者会问我:“一个人觉醒了之后,他又该做什么呢?”
我通常会这样回答:“来时的路是觉醒,去时的路是创造”。
因为对个体成长而言,它既包括“对内觉察,改变自己”的部分,也包括“对外创造、利益他人”的部分。
而《认知觉醒》只是表达了前半部分,现在《认知驱动》补齐了后半部分。
所以《认知驱动》和《认知觉醒》是姐妹篇,它们合在一起便完整呈现了个体成长的认知地图。
对于这一理念,我也将其融入到了封面的设计中。
在《认知觉醒》的封面上,“人脸”是朝向左侧的,寓意我们要通过自我觉察来看清来时的路(图中红蓝色块构成的白色区域象征着“路”)。
而在《认知驱动》的封面上,“人脸”是朝向右侧的,寓意我们要通过创造价值来开创未来的路。
所以,当把两本书放到一起的时候,它们分别看向来时的路和去时的路,而此时此刻,我们正处在转变的节点上。
显然,红色和蓝色仍然是全书的主题色,它们分别代表着大脑的感性力量和理性力量。
当我们把两本书并排竖放的时候,会发现两本书的书脊正好是也是这两个颜色。
书中内页仍然采用了高品质的4色印刷,一如既往地保证阅读体验。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认知驱动》的外在,对你我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其内在的知识和思考。
在书中,我重点阐述了“价值意识、输出意识、创造意识、作品意识、利他意识”等概念——这些都是我们创造价值的必备心法。
同时也提供了诸如“写下来、深度练习、假设、降低期待、跨界、多维”等利器——这些都我们做成事情的有效技法。
最后,整书将所有铺垫聚焦到“目标觉醒和成事之旅”上,这些关联阐述一定会让你再次感到醍醐灌顶和豁然开朗。
所以,这本书适合所有很努力却总是看不到希望、暂时找不到人生目标、想活出生命意义和获取人生幸福的人。
事实上,无论是《认知觉醒》还是《认知驱动》,它们始终是面向普通人的。
正如我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所以我希望这些文字同样可以帮助每一个没有特殊资源的普通人。
因此,普适、通用、底层、长期……这些标准仍然是我在这本书中的追求。
和一年前一样,我确信这本书是有价值的,而且一定也有长期价值。
我也相信,读过《认知觉醒》的人一定愿意读这本书,而读过这本书的人也一定愿意去读或回顾《认知觉醒》。
最终,你一定能通过她们看清个体成长的认知地图全貌,也一定愿意投身到觉察和创造的生活中去——
去主动去做成一件有价值的事,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感谢
特别感谢采铜、古典、成甲、卫蓝、王世民、一稼、易仁永澄几位老师对本书的认可和推荐。
你们都是我心中的大牛,我的很多思考得益于你们提供的知识和理念,感激之词,无以言表。
同时感谢所有读过《认知觉醒》的读者,是你们的反馈与分享这让本书呈现强大的生命力。
特别是那些帮忙找出书中“错误”的读者,这本书因为你们的用心已进行多处细节上的“修正”,变得更加完善(我曾承诺它会持续迭代改进)。
最后感谢所有期待《认知驱动》的读者,希望这本书能继续给大家带来触动和改变,和大家一起成长、一起成事。
签名书
此次新书发布,我提前为大家准备了2000册签名书(说实话,一次签2000册还是很考验手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