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煤智能化可能会遇到的几个“坑”
最近和选煤圈朋友聊起选煤智能化,往往有两个极端:一种认为智能化是大势所趋,能提高效率,取代人工,现在不上智能化就Out了;另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智能化是华而不实,不能实实在在的创造效益。带着这两种不同观点,我查阅了一些其他行业技术创新的经验,想了解选煤智能化实施中的问题。
这里我们暂时不讨论这两种观点的对错,只看看选煤智能化在创新推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几个“坑”。
01
新技术的死亡之井
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叫作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的“死亡之井”,选煤智能化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也可能会掉进“死亡之井”。
什么是技术采用生命周期?
“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是新技术推向市场时,必然会面临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面对截然不同的消费者。
第一阶段,面对的是创新者,创新者天生对新科技充满了好奇,他们有需求,也一直在搜寻,所以,并不一定是你找到了他们,也可能是他们找到了你。
第二阶段,面对的是早期采用者,他们享受新科技的优点,也会包容新科技的瑕疵。
第三阶段,才会面对真正的大众,被称为“早期大众”,他们只关心需求,根本不关心技术,所以,相对于现有产品,你的技术必须有明显优势,并被反复验证稳定可靠,他们才会购买。
“死亡之井”,一般就是指第三阶段,如果没有跃过“死亡之井”,成为普罗大众喜欢的“有用的产品”,那就会变成“昙花一现”。
第四阶段,面对的是后期大众,他们更保守,对风险更敏感。
第五阶段,面对的是落后者,他们对所有新技术充满了敌视。
按照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的划分,选煤智能化的“死亡之井”会在哪等着我们呢?
第一阶段的创新者,应该是有着先进理念的或者有着强烈科技责任感的先进国企煤矿。他们强烈需要发展智能化平台,甚至他们会主动要求智能化。他们有科研项目基金,容忍新科技的缺陷。例如2018年,山西焦煤集团就出台了“智能化选煤厂五年规划”。
第二阶段的早期采用者,应该是部分有科技压力的国企煤矿和部分先进的民营煤矿。他们能接受新科技,看重智能化的优点,也能包容新科技的瑕疵。
第三阶段的早期大众,应该是大部分国企煤矿和大部分效益较好的民企煤矿。这部分企业要求智能化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要体现出新技术的优点,真正为他们创造效益,他们才能真正购买。
这个阶段的用户才是智能化真正的考验。智能化产品的持续迭代,减少瑕疵,真正提高效率,为用户提高价值,才会纵身一跃,跨过“死亡之井”。
02
智能化的“管理之坑”
在智能化制造领域,有一个误区是基础不好却直接实战智能制造。“不能在管理不好的基础上实施信息化,不能在落后的产品上搞智能化”,这是贝斯特实战智能制造的经验总结。
03
选煤智能化的“人才之坎”
选煤智能化改变了选煤厂生产管理方式,也改变了选煤厂人员结构,选煤厂智能化涉及机电、通讯、软件、数据分析、图像识别、人工智能、流体力学、测控、自动化、选煤等多个专业,虽然说选煤厂生产可能不需要配备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外包解决专业问题,但专业的运维队伍还是需要的。
没有大量的、有经验的、能适应煤矿环境的运维队伍积累,将是智能化道路上又一个“坎”。
04
选煤智能化的“数据之困”
真正实现智能化,最需要的是数据,而且是大数据,没有大数据做算法的基础,智能化将很难完成好技术到有用技术的转变。
数据之困,可能是真正智能化道路上大“坑”。
最后的话
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选煤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但煤炭科技创新遇到煤炭行业下行的大势,披荆斩棘,解决好“效益”“管理”“人才”“数据”等几大难题,才能真正实现选煤的智能化。
面对以上困难,笔者认为“专业化队伍“可能会提供可行性解法。
读者讨论
从智能化的使用方着手,对智能化建设完成后是否能应用“智能化“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很实际上现状。另外,从智能化建设的执行方(文中提到的外包队伍)来说,目前执行智能化建设的企业还仅限于电气公司或者说还是之前的自动化公司;文中也提到智能化建设是多专业、多行业的综合建设,单单自动化公司进行智能化建设是非常不专业的智能化建设。目前的仪器仪表的不完善、检测的数据不准确等因素,制约着选煤厂智能化建设。
企业层面关注的重点是投入产出比,大家抖讲智能化大形式下,技术的进步需要找到企业需求点,有时候一个人或几个人能解决的事需要上千万元投入,往往成为作者说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