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圣:水产养殖寄生虫惹人烦,图文解说如何应对!

寄生虫的寄生强度跟养殖密度、生态环境、池底状况、中间寄主等高度相关,随着养殖密度越来越大,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池底残饵、粪便逐渐累积,中间寄主丰度持续变高,寄生虫的危害还会进一步加大。对于寄生虫的治疗,应该按大类进行,不同种类的寄生虫的治疗方法相对固定。

从治疗的角度,常见的寄生虫分为以下大类:

1. 鞭毛虫类

锥体虫-寄生于鲤鱼、黄鳝等的血液,需制作血涂片镜检观察,可引起昏睡病。

隐鞭虫(图1、2)-寄生于鳃丝-引起烂鳃及摄食变差。

波豆虫-可寄生于体表、鳃丝及鳞片下,引起体表白点,竖鳞病等。

图1、2:寄生于鳃丝的隐鞭虫显微图
2. 变形虫

内变形虫-寄生于草鱼等的肠道内,可以破坏肠壁,加剧肠炎。

3. 孢子虫类

单极虫-如吉陶单极虫(图3、4、5、6),可寄生于鲤鱼的体表形成巨型孢囊或者肠道内形成球型孢囊;武汉单极虫(图11),可寄生于鲫的体表,形成白色孢囊。

微孢子虫-主要寄生于虾蟹肠道内,引起生长缓慢甚至停滞。

碘泡虫-寄生于鱼体的各个部位,如鳃丝(图8)、体表(图10)、鳍条、咽喉(图7)、肝胰脏(图9)及体腔(图12)内,寄生部位不同,危害不同。

图3、4:吉陶单极虫寄生于框鲤的体表、建鲤肠道形成的孢囊
图5:吉陶单极虫寄生于建鲤的体表形成的孢囊
图6:单极虫显微图
图7:洪湖碘泡虫寄生在咽喉引起的孢囊
图8:瓶囊碘泡虫寄生于鳃丝引起的孢囊
图9:吴李碘泡虫寄生于肝胰脏形成的孢囊
图10:丑陋圆形碘泡虫在鲫吻部形成的孢囊
图11:武汉单极虫在异育银鲫体表形成的孢囊
图12:普洛宁碘泡虫在鲫腹腔形成的孢囊
图13:尾孢虫显微图
图14:孢子虫显微图
4. 纤毛虫类

斜管虫(图15)-寄生于鱼苗体表和鳃部,引起鱼苗扎堆,常引起爆发性死亡。

车轮虫(图16)-寄生于体表、鳍条、鳃丝等处,引起鱼苗打转、跑马。

小瓜虫(图17)-在体表形成白点,体表、鳃丝、鳍条均可寄生。

钟虫和杯体虫(图18)-在鱼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

图15:斜管虫显微图
图16:车轮虫显微图
图17:小瓜虫显微图-示马蹄形的亮核
图18:杯体虫显微图
5. 单殖吸虫

三代虫(图19)、指环虫(图20)-寄生于鳃丝等处,引起鳃丝黏液异常分泌,影响鱼的呼吸。

本尼登虫-寄生于海水鱼的体表等处,可在体表观察到白芝麻样虫体。

双身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丝。

图19:三代虫寄生图
图20:指环虫显微图
6. 复殖吸虫

扁弯口吸虫(图21)-寄生于鱼体浅表肌肉层,形成橘黄色包囊,脱落后可在寄生部位形成空洞。

双穴吸虫(图22)-慢性感染寄生于鱼的眼球内,在眼球形成肉眼可见的白点,后期导致眼球脱落、瞎眼。

图21:扁弯口吸虫寄生图
图22:双穴吸虫寄生图
7. 绦虫

九江头槽绦虫(图23)-草鱼、鳊鱼的前肠,引起寄主体色发黑、闭口、不摄食。

鲤蠢绦虫(图24)-鲤鱼的前肠,影响鱼的摄食,引起鱼体消瘦。

舌型绦虫(图25)-鲫、黄金鲫等的前肠,引起寄主腹部膨大,冬、春季大量死亡。

图23:寄生于草鱼肠道的绦虫
图24:寄生于鲤鱼肠道的绦虫
图25:寄生于黄金鲫肠道的绦虫
8. 线虫类

毛细线虫(图26)-寄生于黄鳝的消化道或肠系膜。

嗜子宫线虫(图27)-可寄生于眼球-可见红色虫体盘曲眼窝、体表(乌鳢)等,引起竖鳞(鲤鱼)等,可见尾鳍内有红色虫体。

图26:毛细线虫显微图
图27:嗜子宫线虫寄生于尾鳍内
9. 棘头虫类(图28、29)

长棘吻虫、新棘衣虫-主要寄生于黄鳝、黄颡鱼等的肠道,引起肠道炎症。

图28、29:寄生于黄鳝消化道的棘头虫及头部显微图片
10. 鱼蛭类(图30、31)

尺鱯鱼蛭、湖蛭-各种淡水鱼的体表,造成鱼体消瘦,传播其他血液寄生虫。

图30、31:鱼蛭显微图片
11. 钩介幼虫(图32、33)-为河蚌幼虫,可在短期内大量寄生,引起急性感染,引起鱼苗红头白嘴的症状
图32、33:鲤鱼鳃部的钩介幼虫寄生状态及显微图片
12.甲壳类

锚头鳋(图34)-寄生于口腔、体表、鳍条等处,引起寄生处充血发炎,继发细菌感染。

中华鳋(图35)-寄生于各种鱼类的鳃丝末端,肉芽可见白色蛆样虫体,引起尾鳍上翘、不摄食。

鲺(图36)-寄生于体表、鳍条等处,通过口器撕破皮肤,引起充血发炎,继发细菌感染。

鱼怪(图37)-寄生于胸腔内,繁殖后从口腔爬出,造成寄主死亡,散在性发生。

图34:锚头鳋寄生处形成红点
图35:中华鳋寄生于草鱼鳃丝末端
图36:鱼鲺显微图
图37:鱼怪形态图

常见寄生虫的分类治疗方案:

1.孢子虫病

是危害较大的寄生虫之一,根据寄生部位分为鳃孢子虫病(瓶囊碘泡虫、汪氏单极虫等,不同规格鱼种都会发生,一般不引起死亡),肤孢子虫病(武汉单极虫、丑陋圆形碘泡虫,50g以下鲫鱼鱼种易发生,影响生长)、腹孢子虫病(吴李碘泡虫,寄生于鱼的肝脏中,发病时间长,冬季仍可引起死亡),喉孢子虫病(洪湖碘泡虫,寄生于鱼的咽喉,堵塞食管,引起病鱼消瘦。处理不当可引起爆发性死亡)。

孢子虫病的治疗:

外用:环烷酸铜泼洒,连续两次,间隔一天。含量45%的环烷酸铜,250ml用2亩。

内服:盐酸氯苯胍+盐酸左旋咪唑+磺胺+鱼用多维拌饵投喂,每日一次,连续5~7天。

注意事项:

①外用药物含量跟质量对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购买时需仔细甄别。

②阿维菌素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寄生虫的治疗中,但是其已经被列为停用兽药,不可再使用。在以往泼洒含有阿维菌素等药物时,需在投喂饵料过后的半小时再泼洒,且池塘下风处少泼或者不泼。

③盐酸氯苯胍为治疗药物,且其容易形成耐药性,预防时不要使用,长期投喂会破坏鱼体肝脏,甚至造成中毒,且此一定拌匀投喂。

④盐酸氯苯胍对于草鱼等其他鱼毒性较大,按推荐剂量使用会导致草鱼中毒死亡,草鲫混养池塘不可使用。

⑤有养殖户选择敌百虫作为外用药物,需慎重。敌百虫具胃毒,使用后可引起鱼类拒食,对治疗不利。

2.指环虫、三代虫等单殖吸虫

大量寄生后叮咬鳃丝,造成鳃丝黏液分泌过多,严重时会在鳃丝外面包裹一层蓝色黏液层,导致呼吸不畅,甚至继发细菌感染。

治疗方法:

甲苯咪唑溶液全池泼洒。

同时可以内服驱虫药物如左旋咪唑、槟榔雷丸散等。

注意事项:

①甲苯咪唑易形成耐药性,不可作为预防药物使用

②无鳞鱼慎用甲苯咪唑。

③指环虫等少量寄生时可不做处理,保持水质优良,体质健康,危害不大。

3.车轮虫、聚缩虫、斜管虫等纤毛虫类寄生虫病(鞭毛虫等)

寄生于鱼体体表及鳃部,引起鱼体檫身及狂游,引起鱼类黏液的异常分泌,包裹鳃丝,造成呼吸困难,导致死亡。主要感染鱼苗阶段的鱼,斜管虫可引起鱼扎堆现象,车轮虫引起鱼苗打转、狂游的症状。

治疗方法:

鱼类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外泼。

虾蟹用硫酸锌外泼。

注意事项:

①纤毛虫寄生后导致鳃部黏液过多,需用表面活性剂或具收敛功效的药物处理黏液后再杀虫。

②硫酸铜对鱼苗毒性较大,剂量需计算准确,不可超量。

③杀虫后及时调清水质,控制有机质含量,可防止复发。有机质含量高的水易得纤毛虫病。

④苦参碱类药物也可用于纤毛虫病的处理。

⑤黑鱼对硫酸亚铁敏感,黑鱼养殖池塘不可使用。

⑥硫酸铜、硫酸亚铁易吸水氧化,购买时需注意颜色。

4.甲壳类寄生虫(鱼蛭)

中华蚤寄生于鳃丝末端,锚头蚤寄生于鱼的体表、鳍条及口腔,鱼虱寄生于鳃盖内侧及体表。此类寄生虫个体较大,可严重破坏皮肤及鳃丝,大量寄生后造成鱼体消瘦,另造成的伤口是细菌入侵的重要途径,多种细菌性疾病的爆发跟甲壳类寄生虫的寄生高度相关。

治疗方法:

甲壳类寄生虫对于有机磷类、菊酯类杀虫剂敏感,可用敌百虫,辛硫磷全池泼洒,或者在投饵台挂袋进行预防。

注意事项:

①有机磷杀虫剂应在上午泼洒。

②有机磷杀虫剂具胃毒效果,会引起鱼类拒食,用药后摄食下降,属正常现象。

③使用敌百虫前,需测量水体pH,pH高于9的池塘不可使用。

④菊酯类低温期对鲫鱼、白鲢毒性较大,使用需慎重。

⑤因甲壳类寄生虫造成的伤口较大,杀虫后还需消毒,促进伤口恢复。

⑥加州鲈、鳜鱼对敌百虫敏感,不可使用。

5.绦虫类(棘头虫等)

发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解剖后可见肠道肿胀、膨大,严重时虫体钻出肠道,进入腹腔。

治疗方法:

先内服,后外用。

内服:阿苯达唑或者吡喹酮拌饵内服,每日一次,连续3~5日。

内服3天后,外用广谱杀虫剂一次,七日后再用一次。

注意事项:

①团头鲂对吡喹酮敏感。

②治疗过程中,不可降低投饵率,否则饥饿的鱼到处寻找食物时可能将虫卵或幼虫摄入,造成二次感染。

③鸥鸟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6.其他的一些寄生虫(复殖吸虫)

双穴吸虫的治疗方法:

外用:使用具内渗作用的药物如敌百虫1.2毫克/升浓度全池泼洒,一天一次,连用2~3次。

同时内服硫酸新霉素,促进眼部伤口恢复。

原创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科学养鱼杂志社

作者: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袁圣

微山县渔业发展服务中心  刘冉

泗洪县绿康洪泽湖大闸蟹股份有限公司  孙永军

本期编辑:刘乐丹(微信号Editor-Liu9,新闻爆料、转载授权请加微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