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闲步偶得
『七言绝句◆闲步偶得』
押东韵
王孙芳草年年绿,池上花无百日红。
半世人生浑若梦,每逢佳节恨飘蓬。
首句,“王孙芳草年年绿”引用典故“王孙芳草”出自汉.淮南小山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草”指牵人离愁的景色。关于这个典故历代文人留有很多离愁别恨的诗词。
如,唐.李颀 《题少府监李丞山池》诗:“窗外王孙草,牀头中散琴。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 如,宋.穆修 《寒食》诗:“江边又寒食,傖客奈离襟。恨满王孙草,愁多望帝禽。”
如,元.丁鹤年 《兵后还武昌》诗之一:“归期实误王孙草,远信虚凭驛使梅。” 再如,清.朱鹤龄 《哭叶中翰元礼》诗:“远道王孙草,羈愁少妇词。”等等,其中影像最深刻的是宋代李重元的《忆王孙·春词》。
李重元,远约1122年(宋徽宗宣和)前后在世,生平不详,工词。《全宋词》收其《忆王孙》词四首,皆是颇具意境的佳作。例如《忆王孙·春词》写春愁闺怨。
佳人高楼远望,只见连天芳草,千里萋萋,而所思之人更在天涯芳草之外;又听得杜宇声声悲鸣,痛“不忍闻”。暝色渐入庭院,主人公在“雨打梨花”的滴沥声中步归绣阁,但心中愁思无疑比此前更加凝重,全词可谓写得一派愁气弥漫。原文为:
宋.李重元《忆王孙·春词》
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译文,暮春时的萋萋芳草总是让人想起久去不归的游子。杨柳树外楼阁高耸,她终日徒劳地伫望伤神。杜鹃声声悲凄,令人不忍听闻。眼看又即将到黄昏,暮雨打得梨花凌落,深深闭紧闺门。
首句“萋萋芳草忆王孙”化用刘安《招隐士》赋中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之语,是在芳草萋萋的暮春时节,点明了时间和季节。
从此词所用词语看,无非都是宋词中惯用的语汇,如柳外高楼、芳草斜阳、梨花带雨、黄昏杜鹃。但正如有才情的作曲家仅凭借七个音符的不同组合就能构成无数美妙的乐章一样,这首词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组合和不露痕迹的精巧构思,描写了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艺术形象。
此首词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以锤炼字句为能,词中选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意象。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诗词中反复出现过,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象本身就有很强的艺术 “张力”,足以调动人们的生活文化积累,从而帮助读者想象美丽的意境。
小令如绝句,易成而难工,最重神韵。词中写到的芳草、杨柳、高楼、杜宇、梨花,无一不是中国雅文学中的基本意象。这些意象经过历代文人传唱,具有一触即发、闻声响应的高度感发能力。
因此,当作者把这些意象巧妙的组合到一起时,就形成了一种具有更丰富的启发性的画面。于是人们在熟悉中发现了陌生,有限中找到了无限。读这样的词,应当是回味大于思索,联想重于分析。这样可以得到比几句词的字面意义更多的东西。
尾句“每逢佳节恨飘蓬”这句引用典故“飘蓬”。飘蓬,(1)飘飞的蓬草。出自唐.贾岛 《送友人游塞》诗:“飘蓬多塞下,君见益潸然。” 明 陆采 《怀香记·受诏参戎》:“身似飘蓬逐水流,当此际岂堪回首。”
(2).比喻飘泊无定。 南朝 梁 刘孝绰 《答何记室》诗:“游子倦飘蓬,瞻途杳未穷。” 宋 杨万里 《立春日有怀》诗之一:“飘蓬敢恨一年迟,客裡春光也自宜。” 宁调元 《八月十五夜漫书一律》:“身世飘蓬眼中涕,山河破甑劫餘灰。”#唐诗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