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钢专栏】每日一器 南宋 遇林亭窑黑釉描金诗文盏
南宋 遇林亭窑黑釉描金诗文盏
直口、斜腹,浅圈足,口沿部有圈棱。施黑釉,釉层较薄呈酱色,外腹釉层接近盏底,底足无釉,露灰色胎。盏外腹无纹,盏心有描金图案,唯金彩已脱落,只余纹饰痕迹。
南宋时闽北一带窑场林立,除了自北宋时即享有盛名的建阳水吉镇的建窑外,泰宁、建宁、武夷山等地均有烧造黑釉瓷器,形成一个庞大的窑系。其中烧制黑釉并以描金绘图为装饰手法的是座落于武夷山中的遇林亭窑。此黑盏碗心内以大蒜汁调金画出武夷山地图一幅,图内标有九曲溪水、罗汉石、天柱峰、更衣台等现今仍存的武夷山风景区内传统风景点,在五曲溪边特别画出一类似庙宇的建筑物,旁注“文公精舍”。盏内口沿下端书写诗文一首曰:“五曲此高云气深,长将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该诗为朱熹所做《九曲放棹歌》中之《五曲》,这类描金盏也是遇林亭窑传统的产品之一。“文公精舍”应该就是朱熹读书授课之“武夷精舍”,为何注成“文公精舍”?是否历史上确实曾经叫过这个名字,还是窑工们自己因尊重朱熹而写上去的(朱熹字元晦,婺源人,寓建阳,庆元六年卒,年七十一。嘉定初,谥'文')?但无论何者,该盏生产的时间必在1208年(南宋嘉定元年)之后。遇林亭窑盛于北宋,延至南宋,南宋中期后逐渐衰落,此盏“文公精舍”这个款也给遇林亭窑器的断代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过去常将遇林亭窑描述成建窑的“姊妹窑”,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建窑黑釉兔毫盏在北宋“一举成名”,因此带动了周边的窑场也大量生产黑釉盏。但是,由于建窑所在地区瓷土、釉料的特殊成分,使得黑釉兔毫盏几乎成为建窑的专利项目,周边其他窑口均未能做出能与之媲美的兔毫盏,因此这些窑口的窑工们则另辟蹊径,想方设法创造出富有自己特色的产品,遇林亭窑黑釉描金盏就是这种技术传承-技术革新的结果:既然无法使得黑釉自然产生兔毫丝,何不就人为地采用描绘形式来制作类似的兔毫丝盏?因此,必然是先有建窑黑釉兔毫盏,再有遇林亭窑黑釉描金盏,这是一个因果关系。同时,建窑的烧制年代由唐及五代、北宋、南宋,在北宋时就已相当兴旺了,而遇林亭窑则大部分的产品包括黑釉描金盏均为南宋产品,所以,建窑与遇林亭窑,应该比喻为“父子”或者是“师徒”关系似乎更为贴切。
作者简介
楼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