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6.5【2016-11-8】
#每日学论语#6.5【2016-11-8】
【原文】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wú),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译文】
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拿些给你的邻里乡亲吧。”
【微言微感】
一分为二看原宪。
原宪不是贪财好面,追求享乐的人。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做人有原则,做事有分寸,着实令人敬佩。他给孔子做“家宰”(即管家),老师付给他工资,给多少?粟九百。那相当于四百五十亩地的收入,高于一个上士的工资,原思觉得有些惶恐——工资太高,自己用不了。
或许他也听说了,公西华适齐,冉求为其母请粟。孔子第一次答应给6斗4升,第二次加一些又给2斗4升。现在,给自己的时候,老师一下子给了900斗。
原思很惶恐。坚决推辞:太多了,太多了。用不了,用不了。
我分析,原思有两层意思:一是原思觉得给老师干活理所应当,有口饭吃就可以了,怎么还能挣老师的钱。二是原思觉得自己的工作值不了那么多钱,不是等值的,受之有愧。
其实,那时候,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工资很高的。他离开鲁国到卫国,卫灵公曾经问过孔子:“你在鲁国时候,鲁君给你多少工资?”孔子说:“6万”。卫灵公说,“我也给你6万。”也就是说,孔子工资有6万,给原思900工资也是有底气的。
但是,原思认为,老师工资再高,那是老师应该得的,和自己没有关系。自己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心安理得才好。
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世界的交换的原则就是等值交换,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不能等值,问题就来了。
当官的,收人贿赂,是要给人家办事的,拿人钱财,与人消灾。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你拿的是公众权利,不是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你把土地给人家,你把权力给人家,你把财富给人家,都不是你自家的,那是国家的和人民的,你这是假公济私。就好像别人无缘无故把你家房子卖了,赚的钱装进人家腰包,你答应吗?所以,贪官污吏,人神共愤,人人得而诛之。
经商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人,拿不该拿的,得不该得的,这和坑蒙拐骗偷的贼人是一样,不是等值交换,违背了诚信的原则,国家权力当然要严厉打击,人民舆论当然要口诛笔伐。
所以,我们要学习原宪,学习他只取我该得的,不是我的,白给也不要。为什么呢?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了就要付出代价,要么丢尊严,要么丢自由,要么丢性命。
人与人交往的原则,就是平衡原则——收入和支出一定是平衡的,付出和收获一定是对等的。
从这个角度,原宪是智慧的,是让人肃然起敬的。
换个角度,原宪跟孔子学了那么多年,自己又不傻不笨,何至于一贫如洗?孔子死后,原宪隐居山村,师兄子贡乘着高头大马,前呼后拥来看他,看他家徒四壁,穷困潦倒大吃一惊:“兄弟,你这是病了还是怎么了?怎么这么穷困潦倒?”
原宪对子贡反唇相讥,说得子贡很不好意思。人以为原宪高洁,安贫乐道,我不以为然,反倒为原宪可惜。一个满腹经纶的人,一个身体健康的人,经商也好,做官也好,种田也好,何至于就穷到家徒四壁的地步呢?这很不应该。
人来到这个世界,不是要证明社会黑暗的,也不是要证明世人皆睡我独醒的。凭本事吃饭,劳动致富,只要不伤君不害民,有什么不好吗?
子贡能挣钱,富可敌国,这是本事;范蠡能折腾,弃官经商照样富可敌国,这是水平。不要把日子过得有这顿没那顿,感叹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富贵是一种态度,贫穷是一种习惯。
尧舜禹被人民爱戴,是因为造福百姓,功在千秋;秦皇汉武,被称为一代天骄,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发展;李时珍黄道婆,名垂千古,流芳千古,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发明创造,福荫苍生。
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一瓢饮,一箪食,居陋巷,不改其乐”的颜回,还是抱残守缺,凄苦可怜的原宪,都需要被批判,最起码不应该被歌颂成美德。
那个越穷越光荣的时代,其实是病态的社会状态。
褚时健贪污被抓,犯了国法,但是红塔集团的员工大多数人不骂他,还念念不忘他创造的辉煌;后来七十多岁出狱再创业,创造“褚橙”神话,让人肃然起敬。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首先是不排斥财富,钱是好东西,助人也好,自助也好,没钱万万不能。然后是不贪婪,不是我的我不要,为了钱出卖良心不能做,为了钱出卖身体不能做,为了钱出卖尊严不能做,为了钱违法乱纪不能做,为了钱伤天害理不能做。如果是合法合度的,自己配得的,为什么要拒绝财富呢?
人活着的意义,就是创造财富,创造价值,让自己日子过好,并力所能及帮助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