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如何辩证脾胃功能病的?正黄堂告诉你这11种胃肠证型你属于哪一个?

中医学认为,人是否能健康长寿,取决于先天禀赋与后天养育,而先天养育来自父母,先天养育取决于后天养育,后天养育来自饮食,由脾化生出,故有“内伤脾胃功能,百病由生”的说法,即损害了脾胃功能,会引起许多疾病,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脾胃不和”,有损人体健康。

脾最关键的生理功能是"主运化","运"为运作不断、转输;"化",一方面指的是脾胃功能摄取水谷精微,化生精、气、血、津液,为机体提供营养,另一方面指的是将代谢废物及时清除体外。

《明医指掌》记载:"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很明显,脾胃失调的主要表现是食欲不振,食欲不振不易消化,其症状包括吐、泻、胀、呕、便等。

中医里的"脾胃"不仅是西医概念的消化系统,更是多系统、多功能的综合体,与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免疫等系统均密切相关。

临床上,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等引起脾胃不协调,具体原因包括饮食不规则(清洁)、不定期、饮食过冷、辛辣、甜味、思考过多、心情急躁、疲劳过多、外感寒邪等。

脾与胃互为表里,常相累而病。脾为太阴,其气易虚,虚则有寒;胃为阳明,受邪易实,实则易热。

因此,脾胃不和易形成寒热错杂之证,大致分为11种证型:

(一)胃气虚证

临床表现:胃脘痛或腹胀,感觉舒适,食欲不振,或食后缓慢疼痛,食后剧烈胀痛,嗳气,口淡不渴,面色蜡黄,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二)胃阳虚证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三)胃阴虚证

临床表现: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或痞胀不舒,隐隐灼痛,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四)胃热炽盛证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口臭,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五)寒饮停胃证

临床表现: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痰涎,口淡不渴,眩晕,舌苔白滑,脉沉弦。

(六)寒滞胃肠证

临床表现:胃脘痛、腹部冷痛、突然疼痛、寒性加重、体温下降、恶心呕吐、呕吐后疼痛缓慢、口淡不渴、或口清水清、腹泻、腹胀便秘、面色白或青、畏寒肢冷、舌苔白而湿、脉弦紧或重。

(七)食滞胃肠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呕吐酸馊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腹痛,肠鸣,矢气臭如败卵,泻下不爽,大便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八)胃肠气滞证

临床表现:胃脘、腹部胀满疼痛,走窜不定,痛而欲吐或欲泻,泻而不爽,嗳气,肠鸣,矢气,得嗳气、矢气后痛胀可缓解,或无肠鸣、矢气则胀痛加剧,或大便秘结,苔厚,脉弦。

(九)肠热腑实证

临床表现:高热,或日哺潮热,汗多,口渴,脐腹胀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大便恶臭,小便短黄,甚则神昏谵语、狂乱,舌质红,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或迟)有力。

(十)肠燥津亏证

临床表现:大便干燥如羊屎,艰涩难下,数日一行,腹胀作痛,或可于左少腹触及包块。口干,或口臭,或头晕,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十一)肠道湿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口渴,腹痛腹胀,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泻如水,或腹泻不爽,粪质黄稠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温馨提示:

如果怀疑自己证属以上类型,一定要在专业人员的辩证指导下,确认无误之后再进行调理,切勿擅自服用药物 ,以免耽误病情。毕竟,中医讲究辩证施治,一人一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