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威海会有这么多大学的“校区”?19...
为什么威海会有这么多大学的“校区”?
1987年以前,威海还是县级城市,但1987年之前,当时山东省委为促进山东半岛经济发展,结合中央政策引导,就有意想要威海提档升级为地级市,但威海想要升级为地级市,按照地级市标配,辖区内应当有一个本科院校。
威海市委当时主政的领导本来想着升级本土各类大专院校作为本科学院,如同潍坊学院。
但是,威海和潍坊不同的是,威海这边的高等教育一直是依托烟台市,本土学校,大专科目都没有多少,直接升级为本科,不但是拔苗助长,即便是升级之后,生源、教师资源等等都是问题。
当时的威海市委提出一个想法,询问烟台市政府能不能将烟台某所大学迁威,威海免费提供校舍场所。
烟台市没有理会这项“胆大妄为”的提议。
(说个有意思的事,威海成立之前,烟台以核查文物的名义,将威海为数不多的文物搬到了烟台,1973年在威海市苘山镇新权村出土的秦代铁权是秦始皇在全国统一度量衡时统一铸造的衡具,现如今藏于烟台博物馆)
虽然烟台不理会,但这种提法,给了威海市委一个新的想法路子,威海市委也明白与其找那些地级市主管的大学,不如直接找那些省直属、国家部委直属的大学,毕竟这些大学的自主性高一点。
那么找那个学校呢?
当时山东那个学校最好?
山东大学呀!
就这样,威海市委找到了山东大学,两家谈的时候,也是在省政府的主导下(当时为了加快威海尽早成立地级市),一开始达成的是山东大学在威海设立分校,以代管的方式帮助威海分校成长为“威海大学”(帮完就走)。
当然,威海市除了土地和校舍建设以外,在当时的体制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合理合法的占了这个威海市的本科院校的配额(至今威海校区也有独立高考招生编号和资格,就在于此,那个编号原本是威海大学的编号),山东大学享受省教育厅的双重财政支持和威海市的财政支持。
初建的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有一段时间执行了一种很奇怪的寒暑假,就是寒假会很长,暑假会很短,因为大量好的教授会在夏天来威海度假,顺便给学生们上课。同时,一些退二线的老教授会来威海,给学生们上课。
1984年,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威海大学)落户威海,在随后日子里,威海大学这个字眼消失了(据说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的下水井上还能看到威海大学的字眼);再慢慢的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不再是山东大学的退休教授度假地了,正真开始注重教学质量,分校字眼变为了校区,成为了山大的一份子。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健的牵线搭桥(建国前,宋健曾在威海卫市政府工作)。威海市委,两手准备,找到了当时任国家科工委主任的宋健(1981年至1984年,宋健担任七机部总工程师,七机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宋健介绍了想要扩张规模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七机部负责的学校)。
一九八几年的年代,那会的东北三省,都是自带光环的东北老大哥。哈工大那就是老大哥家里的藏着掖着的妹妹,说嫁给你,就能嫁给你的?
威海市委派人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却没想到哈工大一点没有小家子气,也恰好哈工大要扩张学校规模(要向船舶海洋方向发展),洽谈之后,便同意派人前往威海考察(当时哈工大多地考察选址)。
威海的这片海,留住了哈工大。
考察结束后,哈工大提出:1、威海分校由哈工大总校主抓主管;2、威海对哈工大的支持要同威海大学(山东大学)的支持持平;3、哈工大和威海大学(山东大学)一样,要一片海域。
但作为一个知情人来看,哈工大对威海校区的管理方式明显区别于山东大学对威海校区管理的方式,哈工大自始至终就是把威海当作一个校区来管理的,所驻院系都是总校直属管理,学生归属感强,百年校庆三地(哈尔滨、威海、深圳)共同庆贺,令人感动。山东大学对威海校区管理或许因为历史的原因,如今威海校区更像是一所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主校有的院系,校区也有,在管理上校区的话语权明显。
两所学校成立之后,1987年威海升级为地级市。
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两所大学所属的区域基础上,成立的国家级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5年,两所学校承接了211工程。
1999年,两所学校承接了985工程。
一座小城,一夜之间承载了两所211、985大学。甚至两所大学都是全国前列211、985。
不得不说,当时的威海市委领导是有远见的,也是在无奈的情况下,找到了一条最优解。虽然如今两所大学每年所培育的大学生留下来的不多,但近四十年的累积,教师、生源、科技聚集、研究项目这一份优势也在促进威海的发展。
可以说,威海当前从事高新技术的企业大多数都会同两所高校进行技术交流合作。
威海几大优势产业的背后也明显会有两所大学提供的科技支持。
山大、哈工大都在威海开花结果,两所学校远隔千山万水,在威海成为了坐落在隔壁的“兄弟”。